*ST 盐湖:「美梦」变噩梦

2019-12-28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循环经济的外衣很美,但如果生产项目的设备工艺不过关、生产成本高昂、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需求不足,再美的外衣都遮不住必然亏损的现实

盐湖钾肥厂

2019 年 11 月下旬,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一如往常,即使气温已经降至零下,盐湖的表面也并未结冰,风吹过也很少能带起涟漪。这是因为盐湖里的卤水矿物质含量高,流动速度较慢,也很难结冰。但两年来,拥有这片浩瀚盐湖的企业——青海省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ST 盐湖) 正因为湖里丰富的资源陷入动荡。

钾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而 *ST 盐湖是当之无愧的「钾肥之王」。它依仗察尔汗盐湖的氯化钾资源而生,生产国内超八成的钾肥,由青海省国资委控股,总资产超过 700 亿元,坐拥宝藏也担负着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众望。但近年,其由于快速开发利用盐湖资源,上马新项目造成的亏损已经使公司被戴上 *ST 的帽子,走向退市边缘。

2019 年 8 月,*ST 盐湖债权人因一笔 439 万元的劳务欠款向西宁中级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就此在市场争议中启动了破产重整。根据计划,其将甩掉的「包袱」包括化工分公司、子公司海纳化工和盐湖镁业。后两者均已资不抵债。

2019 年 11 月 23 日至今,上述三个资产包已经公开拍卖四次而无人举牌。第五次拍卖即将进行,其价格已经从初始评估值 254.5 亿元下降八成至 42.6 亿元。其中盐湖镁业的体量最大,其拍卖的 88.30% 的股权评估值为 0,349.5 亿元应收债权评估值为 177.6 亿元,目前的拍卖起价仅为 29.8 亿元。

同时,*ST 盐湖希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接盘三个资产包,保证 *ST 盐湖 2019 年业绩扭亏,实现「保壳」,这也意味着资产转让必须在 2019 年年底前完成。

青海国资委有关人士透露,化工行业内的两家大型企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陕煤集团) 和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中化集团) 曾有意向接盘,但谈判困难重重,出价也偏低。

12 月 27 日晚,*ST 盐湖公告称,公司管理人已与青海汇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青海汇信) 签订《资产收购框架协议》,如果第五次公开拍卖仍然流拍,则青海汇信将以 30 亿元的价格受让 *ST 盐湖资产包,这将比三个资产包的初始评估值折价 88.2%。

青海省国资委人士告诉财新记者,青海汇信是为了接盘 *ST 盐湖三个资产包专门成立的一家国有企业。公开信息显示,青海汇信成立于 2019 年 12 月 16 日,其三个主要股东分别为海西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青海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格尔木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者对青海汇信分别持股 42%、38% 和 19%。

同时,*ST 盐湖也为三个「包袱」设计好了美好未来:盐湖镁业将继续追加投入,攻克技术难关;海纳化工则要注资引才、优化管理以实现持续经营;化工分公司通过获得低价天然气资源或者改造生产设备,实现持续经营。

复盘过往,「钾肥之王」主要受上述「包袱」资产拖累。盐湖镁业在建成四年后,投入超 400 亿元的金属镁一体化生产项目仍在进行装置协同调试,还未满负荷生产就已资不抵债;海纳化工因为经营管理能力不足而频发安全事故;化工分公司由于资金、原料匮乏,常年只能维持 50% 的产能利用率。

这三个资产包中,盐湖镁业的前景最具不确定性。一位曾经参与项目评估的镁业专家指出,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是青海省政府为拉动省内 GDP、扩大投资,借「循环经济」概念仓促上马的项目。投建之时,其生产技术尚不成熟、项目经济性论证不完全,「建成之时就是亏损之日」在意料之中。遑论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作为原燃料的天然气、煤炭价格节节攀升。

但青海省国资委表示,要对该项目继续投入。青海省国资委相关人士表示:「金属镁的项目为盐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盐湖资源开发走循环经济的路子,这是必然的,这是必须走的。」

「循环经济」外衣之下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看似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则困境重重,前途渺茫。据财新记者采访了解,盐湖镁业仍需三至五年以完善脱水技术、优化装置之间的联动能力。况且,即便未来可以实现正常生产,其高昂的生产成本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仍将使其难以盈利。

循环经济「大跃进」

「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盲目发展,把一个金豆子变成了烂土豆。」前述镁业专家回忆,*ST 盐湖是青海省为数不多的优质企业,而「多做投资」是省政府对其寄予的厚望。

多位业内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决策层希望「钾肥之王」多上新项目来拉动当地 GDP,但显然低估了跨行业发展风险。

青海省国资委另一相关人士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也坦承:「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青海省的决策不能说错了,但是确实步子迈得太大。」

2008 年,国际钾肥价格最高上涨至 4000 元/吨附近,盐湖钾肥产品的利润率也随之达到历史巅峰。此后一年,*ST 盐湖开始积极谋划拓展公司业务范围。彼时国家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概念,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循环经济便成为 *ST 盐湖自身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的绝佳抓手。

2009 年,*ST 盐湖通过上马新项目,将其业务范围由钾肥向有色金属、化工项目大范围拓展。盐湖镁业项目规划论证展开;子公司海纳化工亦于当年投建。

察尔汗盐湖是青海省为数不多可商业化开采的资源富矿。据 *ST 盐湖副总裁吴文好介绍,该盐湖的资源价值达 95 万亿元。*ST 盐湖官网显示,盐湖中的钠盐、镁、钾、锂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吴文好表示,上述资源的储量分别约为 500 亿吨、40 亿吨、6 亿多吨和 1200 万吨。

几十年来,凭借资源优势,*ST 盐湖一举成为全国第一大钾肥生产企业,每年轻松盈利数十亿元。但这与察尔汗盐湖的真正价值相比仅仅九牛一毛。近年来,青海省围绕这一「聚宝盆」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对盐湖资源的开发能再上一个台阶。多重比较之下,镁成为资源开发扩围的最优选项。

镁对钾肥企业而言有双面性。一方面,从卤水中提钾后,剩下高含镁量的废卤水没有合适的处理方法,企业将老卤回流至原卤水中,卤水镁含量变高会影响后续提钾;另一方面,镁具有经济价值,金属镁的重量仅为钢的四分之一、铝的三分之二,是未来有潜力替代钢铁及铝的新型合金材料。这意味着,如将卤水中的氯化镁提炼冶炼为金属镁即可变废为宝,而卤水提镁所需的电解法国外已有成熟技术。

2003 年,中信国安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就曾和 *ST 盐湖合作,牵头向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申报了盐湖镁业项目。但当时负责主要评审该项目的第三方机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冶金部出具的意见是「技术不成熟」「经济性论证不充分」,国家发改委工业司遂未通过项目审批。

据有色金属协会镁业分会秘书长孙前介绍,盐湖镁业的工艺是采用电解法制镁。电解法主要在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和加拿大等国使用,原料为氯化镁。该生产方式规模大、产品性能稳定。但由于太耗电,生产成本大部分由电价决定。中国炼镁工业普遍采用硅热法,即以煅烧白云石为原料、硅铁为还原剂,再通过催化剂进行还原,精炼后得到镁锭。该方法投资少、规模小,生产成本仅为电解法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此外,电解法的原料必须是无水氯化镁,这意味着察尔汗盐湖卤水中的氯化镁提取出来后,还需再经脱水处理才能作为生产原料。多年来,*ST 盐湖在氯化镁脱水技术上一直没能突破,其间曾与青海民和镁厂、华东理工大学等合作联合攻关。

直至 2008 年,*ST 盐湖才获得一个契机。当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下行,原材料价格暴跌。同时,中国低成本的硅热法炼镁规模扩大,产品出口开始冲击国际市场。当时,位于加拿大的挪威海德鲁公司因业务亏损严重,决定砍掉金属镁项目,同时出售其工艺包 (包括生产技术及装置)。

盐湖镁业董事长夏风告诉财新记者,此前盐湖镁业与挪威海德鲁公司谈判多年,一直未能成功购入工艺包。2008 年的契机促成了此交易。

2008 年 12 月,该生产装置从海外拆迁并运至国内。*ST 盐湖便对装置进行研究,很快研制出一套复制品,并将购买的生产线产能从 4.8 万吨放大至 10 万吨。同时,开始围绕金属镁生产这一环节,构思金属镁一体化项目。

2009 年,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获批为全国首批示范循环经济试验区,*ST 盐湖正式搭上了「循环经济」的便车。

由于电解法炼镁会产生大量氯气,氯气有剧毒,处理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成本。*ST 盐湖在「循环经济」思路下,千方百计利用氯气。从工艺上看,氯气可以和乙烯或者乙炔反应生成聚氯乙烯 (PVC),企业则继续增加原煤制乙烯、电石制乙炔两条工艺路线。而电石生产需要焦炭和石灰作为原料,公司便再增加焦化、石灰石煅烧石灰两条路线。

如此「一生二,二生三」,盐湖镁业的生产环节层层叠加,最终派生出 14 套生产装置,计划生产 9 种产品。

另外,由于上述生产路线规划中需要大量煤炭,政府为了支持 *ST 盐湖,承诺为其统筹安排开采青海省最大的木里煤矿;同时,生产所需的天然气则由 200 公里外的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的涩北气田以协议价供应。

盐湖镁业总经理王久林介绍:「在当时国家『4 万亿』投资刺激下,政府又给我们配煤炭资源,我们项目的产值也进一步放大。比如,在配备了焦煤资源之后又上了选煤厂。」

在各方鼎力支持下,*ST 盐湖重整旗鼓,再次向中央发起项目申报。这一次,公司绕过了此前碰过壁的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而选择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进行项目申报。而高技术司选择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轻纺部而非此前的冶金部对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估,并顺利获批。

此时,盐湖镁业项目还未能满足 *ST 盐湖的发展胃口。在循环经济的概念之下,*ST 盐湖 2009 年还在 500 公里外的西宁设立子公司海纳化工,主要原料为氯化钠和氯化镁,在烧碱的配合下生成 PVC 和氢氧化镁、氧化镁等「镁」类产品。与附近的门旦峡石灰石矿匹配,海纳化工还可以利用生产 PVC 的废料生产水泥。

凭借「循环经济」的设计概念,2012 年金属镁一体化项目被评为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龙头项目。

巨亏的泥潭

盐湖镁业和海纳化工进入生产阶段后,前期隐患一一浮现。

即使进口了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但盐湖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这一切在国内落地尚有困难。装置投产后不能马上产出产品,而由于项目规模庞大,工程投资加上银行利息使公司无喘息之机。同时,海纳化工由于生产管理缺乏经验,长年无法满负荷运转。两个子公司逐渐成为公司的投资黑洞。

2013 年 8 月,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开始逐个打通工艺环节试生产。王久林告诉财新记者,盐湖镁业在试车时采取「先易后难」方式。由选煤厂开始,逐个击破,直到 2017 年初,盐湖镁业才真正力图解决最后的难题,即核心装置金属镁生产线。

装置设计、生产工艺的问题最终无处可藏。首先,要获得氯化镁,需对废卤水进行精制。但根据盐湖镁业工程师鲁炳文 2019 年发表的论文,卤水精制设备的利用率仅能达到设计产能的 60%,产量不足;另一方面,卤水精制后要开始对其中的氯化镁进行脱水,但脱水技术尚不能达标;由于在引进设备时对部分环节进行了国产化改造,部分设备开始频繁损坏、泄漏。直到 2019 年,盐湖镁业仍在组织专家对设备进行验证性试车。

核心装置无法正常运转,围绕该装置设计的「循环」「联动」优势则变为劣势。金属镁生产环节不能满负荷运行,该一体化项目所有的生产环节皆受影响。而且项目调试时间越长,前期装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贷款所产生的利息就越多。

这期间,盐湖镁业的费用几乎全靠 *ST 盐湖向银行贷款,再内部作为往来款借予盐湖镁业。截至 2019 年 6 月底,盐湖镁业资产负债率 102%,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为 398 亿元和 407 亿元。407 亿元总负债中,近九成是对 *ST 盐湖的应付账款。

有母公司在背后做支撑,金属镁项目总投资三度突破预算,从早期计划的 199 亿元最终增加至 432.2 亿元。

海纳化工同样如此。海纳化工财务总监叶发旺告诉财新记者,海纳化工原计划总投资 75 亿元,后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突破至 113 亿元。「2015 年、2016 年那时候我们从金融市场上贷款,后来股份公司也帮我们贷款。」

截至 2019 年 6 月底,海纳化工亏损 4.27 亿元,资产负债率 114%,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为 92 亿元和 105 亿元。这 105 亿元总负债中,近六成是对 *ST 盐湖的应付账款,同时 *ST 盐湖还为海纳化工 29.51 亿元债务提供了连带责任担保。

由于项目上马仓促,盐湖镁业和海纳化工的领导都对生产经营缺乏经验。这一点在海纳化工尤为凸显。

海纳化工于 2009 年建厂,并于 2014 年正式投产。但由于招聘的员工 70% 为应届毕业生,操作机器仍需要培训,2015 年、2016 年的产能利用率仅能达到 60%。而且,由于员工安全操作意识不强、对装置不够熟悉等因素影响,2017 年到 2018 年,工厂每年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即导致工厂停产大半年。2019 年因设备故障又停产三个月。

另外,海纳化工生产装置的原料主要为氯化钠和氯化镁,但由于投产后氢氧化镁、氧化镁产品效益不好,此前的重头戏——以氯化镁为原料的生产线尚未投产就一直闲置,公司一直只运营一条生产线,即以烧碱和氯化钠为原料制取 PVC,同时将富余的烧碱和利用废料生产的水泥向外售卖。

高昂的生产成本

除了项目建设未考虑周全、操作人员经验不足,金属镁一体化装置及化工项目还均为高耗能项目,失控的原料、燃料价格更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不断上涨的煤价、天然气价、电价甚至铁路运费,都在挤压原本就未能满负荷生产的公司。

「这个项目 (金属镁一体化项目) 建成,他们就死定了。」前述镁业专家称,「按我们的估算,考虑到运费,金属镁项目要有经济性,电价不能超过 0.22 元/度、天然气价格不能超过 0.65 元/立方米。这些条件都没落地,这个项目绝不能再投了。」

对金属镁项目而言,电价是其成本核心。*ST 盐湖战略投资部主任吴泽培告诉财新记者:「镁项目是个电老虎。」据他介绍,生产 1 吨金属镁需要 2 万度电。青海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已经从该项目立项之时的 0.2 元/度左右上涨至如今的 0.4 元/度,生产 1 吨金属镁的电费成本就需要 8000 元。

*ST 盐湖副总裁吴文好则告诉财新记者,公司产品的铁路运费已经从 168 元/吨上涨至 327 元/吨,天然气价从规划的 0.7 元/立方米不到最高涨至 2.4 元/立方米。另据青海国资委相关人士补充,最初规划的 300 元–500 元/吨煤炭,现在最高需花费每吨上千元。

具体而言,盐湖集团每年需消耗天然气 14 亿立方米。而距察尔汗盐湖 200 公里,即是柴达木盆地三大气田之一的涩北气田。该气田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 (下称青海油田)。青海油田曾向 *ST 盐湖承诺,以不到 0.7 元/立方米的价格向 *ST 盐湖每年输送 8.2 亿立方米天然气。但后来天然气在国内作为清洁燃料市场不断扩大,涩北气田的天然气不断向东部输送。青海油田和 *ST 盐湖的天然气合同随即变成一年一签,量价逐年调整。2019 年,青海油田向 *ST 盐湖供气 4.2 亿立方米,执行价格是 1.45 元/立方米。

天然气不能按协议保量保价供应,直接导致 *ST 盐湖化工分公司开工就亏损。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存福向财新记者介绍,化工分公司以氯化钾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 PVC、尿素、甲醇、氢氧化钾、碳酸钾和甲醇。公司的产品不愁销路,碳酸钾的四分之一还可出口至日本。但由于不能获得足量的天然气,自两套装置投产以来,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常年维持在 50% 左右。

「化工装置不能长期闲置,分公司的一、二期化工装置只能轮流开。近年来由于公司长期亏损,化工分公司的职工减少了 1000 多人,现在还剩下 2600 人。」李存福表示。

为了使青海油田履约,*ST 盐湖多次向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报告,与中石油集团协商但均无结果。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后一任省长去找前一任常务副省长,因为这个问题甚至摔了他的茶杯,最后也没能解决。」

原本给 *ST 盐湖做配套的木里煤田也遭遇了夭折。前述青海省统筹安排给盐湖开采的木里煤矿,由于位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区,在 2014 年被禁止开采。彼时,*ST 盐湖已经投入 10 亿元在矿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还未真正产出煤炭。禁止开采后,省政府并没有再做安排。

王久林告诉财新记者,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总计需用煤 800 万吨/年,用气 6 万–8 万立方米/天。目前,公司的煤化工装置由于缺乏原料不能满负荷开车。若去内蒙古、陕西采购煤炭,采购价则比初期规划要高出 500 元–600 元/吨。生产所需天然气则部分以协议价向青海油田购买,部分以市场价购买。

前述青海省国资委相关人士认为,*ST 盐湖走到今天,有企业自身决策的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

但他认为,未来青海省低价的煤、电、气资源仍然可期。他向财新记者介绍,电价方面,青海省内的电解铝产业一直执行目录电价,未来 *ST 盐湖也可以去跟省政府要补贴,跟国家电网谈。煤炭资源可从新疆来,运费更低。天然气方面,随着进入中国的俄罗斯的天然气逐渐增加,*ST 盐湖也会继续跟中石油谈能否将更多的天然气留在青海本地消纳。

但这些可能的谈判,尚需落地才能保证项目成本的下降。一位钾肥行业人士谈及此项目时,显得痛心疾首,他认为金属镁技术应该先做技术培育,可行后再逐渐放大进行商业化生产。倘若如此,这个项目就不至于将整个上市公司拖累至此。

未来渺茫

*ST 盐湖因循环经济而派生的盐湖镁业、海纳化工、化工分公司到底是否有继续培育的价值?*ST 盐湖是否应该壮士断腕,防止更多的亏损?

项目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投资金额最大的盐湖镁业。对这家总资产 398 亿元、总负债 407 亿元的子公司,*ST 盐湖的建议是继续增加投资,但是,据公司管理层估计,盐湖镁业如要达到预期生产目标,仍需 3 年至 5 年时间和 10 亿元新增投资。

青海省国资委的想法,则是希望重整接盘方继续运营和投资盐湖镁业。前述青海国资委相关人士介绍,*ST 盐湖的重整思路就是「好坏分离」,把钾和锂这一块挣钱的先剥离出来。这一块稳住了,钾肥就稳住了。然后把盐湖镁业、海纳化工和化工分公司这三块亏损资产剥离出表,进行体外培育。

夏风告诉财新记者,2019 年 10 月,盐湖镁业最大的难题——氯化镁脱水、电解氯化镁环节进行了为期 10 天的试车,并实现了 93% 的负荷率。虽然企业生产不存在技术问题了,但设备的选型选材需要优化,此外设备的联动还存在问题。

「14 套装置是互相联动的,就好像几个军人走正步,一个走不齐都不行。」夏风说,但装置联动目前仍无法实现,只能想办法,在装置和装置之间增加储罐等缓冲设施,减少装置之间的关联程度。「未来可以暂时让这些装置独立运转。」他说。

盐湖镁业的问题还在项目整体如何实现达产,海纳化工和化工分公司的担忧则各不相同。

李存福告诉财新记者,化工分公司未来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战略投资者有天然气资源,二是投资至少 10 亿元对现有装置进行改造,不再以天然气为原料。「我们这块业务已经没有贷款了。只要能够以目前 1.45 元/立方米的价格获得足量的天然气,化工分公司一年的净利润可以超过 1 亿元。」

海纳化工则主要是财务成本太高。叶发旺表示,海纳化工 2019 年 11 月产能利用率达到 80%,当月产品销售收益可超过 1 亿元,即可以覆盖当月企业的原料采购、员工工资等支出。但目前海纳化工自身仍有 28 亿元银行贷款尚未还清,加上通过股份公司向银行贷款的金额 55 亿元,公司的利息支出高达每年 3.7 亿元。未来战略投资人如能帮企业解决这部分财务负担,企业可以自行运转。

陕煤集团和中化集团曾一度作为战略投资人,被 *ST 盐湖寄予很大期望。计划接盘盐湖镁业的陕煤集团,是陕西省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有煤炭、化工、电力和物流四大业务板块,资产总额 4700 亿元。2019 年上半年,陕煤集团实现营收 1435 亿元,利润总额 76.24 亿元。计划接盘海纳化工的中化集团,是中国能源行业大型央企,业务横跨能源、化工、农业等多个行业。同时,中化集团也是 *ST 盐湖的第二大股东。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陕煤集团和中化集团在与青海省国资委的谈判中,要求「非常苛刻」,陕煤集团对盐湖镁业出价仅 15 亿元,而中化集团则希望将海纳化工以零资产的方式接手。同时,两家企业还要求获得部分优质的钾肥资产。

「钾肥资产不可能给他们。」该人士说,最终谈判破裂。青海省政府选择自己新成立一家公司作为接盘方,而 30 亿元的出价,显然高出陕煤集团的 1 倍。

但新成立的公司仅仅是一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很难从业务方面对化工分公司、海纳化工和盐湖镁业有帮助。除了接盘方的实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来这三家企业能否进入良性生产经营轨道。其中,盐湖镁业资产最为庞大,盈利前景的不确定性也最强。市场内化工、镁业及盐湖行业相关人士,均对金属镁项目的经济性持怀疑态度。

前述镁业专家表示,循环经济概念乍看固然好,但并不意味着卤水中的资源一定要全部开发出来。在项目实施之前应该严谨地考虑经济性和市场,防止「只循环不经济」。

据这位人士分析,金属镁项目以镁为核心。目前国内金属镁市场仅 40 万–50 万吨,而全球也仅百万吨,供需基本平衡。要获得市场,*ST 盐湖的金属镁项目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盐湖金属镁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其原料来自废卤水,几乎不花钱。但金属镁项目耗能极大,电价、气价、煤价的先天优势都没有了。现在其运至内地市场甚至出口海外,加上运费,很难有价格优势。」

一位石化专家则指出,金属镁项目的其他副产品如聚丙烯和纯碱均为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品。目前内地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均在打价格战,而且前期投资已经过高,很难有利润可言。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