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战二维码互通前夜

2020-01-12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将重洗移动支付,关键在于如何与阿里腾讯两巨头博弈。激励机制如何调整?谁来反垄断?

移动支付市场貌似已经平静下来的水面下,暗战从未停止。

8 月 22 日,央行发布万字《金融科技 (FinTech) 发展规划 (2019-2021 年》(下称《规划》),对二维码支付 (即条码支付) 互联互通作出顶层设计: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 App 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这意味着,最晚到 2021 年末,将实现二维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即「一码通用」。

「一码通用」对于商户和消费者而言,都意味着更加便利。

一位银联人士向财新记者称,「一码通用」之后,商户只要布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让客户通过任何一家支付机构的 App 完成扫码支付,而不必像现在需要在柜台摆上银联云闪付、支付宝、微信等好几个二维码。

而对于银联和中小支付机构而言,此举能打破商户被微信和支付宝垄断的局面。「能扳回一点市场空间。关键看规则谁定,如果是按照『四方』模式的规则,大家一块讨论,就相对公平;如果是客大欺店、店大欺客,就有问题。」一位中小支付机构人士说。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认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之后,中小支付机构不必再受场景不足之苦,拓客有了底气;消费者也不必被强势支付工具捆绑,无论选择哪个支付工具,都不必担心场景方不受理。目前,消费者在用二维码支付时,时不时会面临两大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二选一的排他性选择,比如在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除了支付宝和现金,不接受其他支付方式。

然而,「一码通用」对于两大支付巨头尤其是微信支付,未必是好事。过去几年下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与 B 端商户的关系迥异:支付宝基本直连商户,而微信支付与商户大多数是「间连」,即商户通过银行、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等中间商提供的非微信原生支付接口接入微信支付。

一位支付业资深人士分析,如果码制标准兼容了,支付宝就可能把微信支付的商户抢过去,这是两大巨头最忌讳的:对方进入自己地盘。

正是在「一码通用」政策出台前夜,微信支付决定「断间连」,即将此前由中间商为其拓展的商户,直接变成自己的商户,让商户直连微信支付官方渠道。

此举让第三方支付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与微信支付合作的银行均叫苦不迭,直呼微信支付在「收割」收单市场。「一切只是开始。先试探下市场反应,未来一定会逐步把商户都引导到直连微信支付,都变成微信自己的商户。」一位支付机构资深人士这样看。

在业内人士看来,微信支付这一步可谓以守为攻。一方面,通过直连,微信将彻底垄断线下支付的收单市场。据业内人士透露,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的线下部分,占据近 80% 的市场份额,支付宝则在线上支付占据垄断地位。

另一方面,微信支付通过直连商户,把「非本代本」交易变成了「本代本」交易,未来或能挟巨量商户与「两联」(银联和网联) 及监管部门有更大的博弈空间。

「本代本」交易的说法,源自银行系统,指本行直接处理本行所发银行卡的业务,不需要通过银联。套用到第三方支付机构,「本代本」是指一家支付机构内部直连商户的账户之间的交易,不需要通过「两联」。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支付宝系统内不需要通过「两联」转接清算的余额宝账户之间交易,已占其业务量的七成。

前述资深支付业人士分析,如果下一步监管政策要求「非本代本」交易都要迁到网联,届时微信支付就不能直签商户了;所以微信希望尽快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把商户都拴成自己的「本代本」商户。可见,微信支付此举不仅加剧移动支付市场的双寡头垄断,还将挑战「两联」的转接清算体系。

中国二维码支付发展初期,与国际上先有制度再开展业务的行为监管方式不同,监管环境宽松,奠定了目前移动支付双寡头垄断的格局。目前排名前三的二维码支付产品是微信支付、支付宝和银联云闪付;其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合计占市场份额的 90% 左右。

目前监管部门对微信支付此举尚未有明确表态。在前述人士看来,等到监管部门看清楚了、想明白了,「到今年年底,可能 80% 的商户已经到了微信支付手上,微信就可能以巨量商户造成的市场影响与监管谈判。比如可以搞个舆论战,对商户发官方通知说,有一段时间不能用微信支付,因为要配合监管要求改造系统,到那时监管就会很被动。」

目前对于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何时能实现,业内并不乐观。「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关键在于如何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标准。何况即便有了标准,能否落地,在于两家支付巨头是否愿意配合。比如断直连 (切断支付机构直连银行) 从酝酿到完全落地,用了三五年。如果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政策完全没有对两大支付巨头的激励,只有对它们市场份额的损害,也肯定很难执行,或者会一直拖下去。」一位资深监管人士说,这需要监管者的魄力与智慧。

为何要互联互通

监管部门推动条码互联互通的努力,从三年前就开始了。

2016 年底,中国银联联合几十家商业银行,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实现了银行之间的「一码通用」。但银行二维码和以两大支付巨头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二维码,仍然没有互联互通,既不能互相扫码,也不能互相转账。

央行科技司专家段力畑在解读《规划》重点任务时指出,目前存在 App 与条码无法互认互扫的问题,影响支付服务质效。支付渠道相互割裂,市场垄断格局逐步显现,各机构在商户拓展时各自为战,甚至采取排他性合作方式,导致商户和场景无法共享。用户为满足不同场景的支付需求,须安装多个 App,在账户注册、资金管理、支付交易等方面使用不便。

技术上做到互联互通并无难度。目前,聚合支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码通用」,解决了商户不得不设多个收款码的痛点。比如在一些便利店,有「收钱吧」等聚合支付服务商的收款码或扫码器,同时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支付等 App,无论是用户主动扫商户二维码,还是商户扫用户二维码,聚合支付的后台都能自动甄别相应的付款账户。

那为什么还需要互联互通呢?

这主要是因为聚合支付服务商大多没有支付和收单牌照,鱼龙混杂,容易违规操作,有些服务商在借聚合支付之名做「二清」的业务。所谓「二清」,即二次清算,相对于银行或支付机构直接对接商户资金清算的「一清」,是指无证开展商户资金清算,属于第三方支付清理整治的无证经营行为之一。

一位银联人士认为,聚合支付的确为推广二维码支付奠定了基础,商户也有需求,但聚合支付违规的概率较高。「即便聚合支付不碰钱,一家不持牌机构接触支付敏感信息,包括付款人身份、资金、双方传输密钥等,也应属于违规。」

2017 年初,央行发布《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将聚合支付定位为「收单外包机构」,强调不得从事商户资质审核、受理协议、签订资金结算、收单业务交易处理、风险监测、受理终端 (网络支付接口) 主密钥生成、管理差错和争议处理等核心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经手特约商户结算资金,从事或变相从事特约商户资金结算。

因此,段力畑指出,需要统一二维码支付的编码规则、规范报文接口、加强安全管理,推出基于支付标记化、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等技术统一编码规则,明确收款扫码、付款扫码等场景下各字段代表的含义;规定字段长度、格式、网络协议,使不同渠道用户在多样化场景中均可使用条码支付服务,实现互联互通。此外,还要在报文格式、要素标识、字段属性等方面,对条码支付报文接口进行统一定义;并规范聚合支付服务,降低聚合支付的安全风险隐患。

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并无技术障碍,但在技术路径上有两种选择,央行科技司和支付司有不同倾向性的支持。

央行科技司设计了二维码支付模式,它是「App 绑卡+支付标记化 (Token)」模式,即在二维码支付中嵌入「令牌技术」(Tokenization)。这是国际卡组织推动的国际先进支付技术之一:通过一个电子令牌把银行卡账号转化成一个虚拟账号,不会泄露主卡信息,有利于保护持卡人信息,也不会影响支付体验。这一技术路径的支持者是银行,也受到银联力推。因为 Token 是依托于卡号 (Bin 号),而 Bin 号只有银联有权发行。但在这种模式下,支付机构就得花钱升级改造符合 Token 技术安全标准的设备,包括交易链路要租专线等。大部分支付机构包括两大支付巨头都不同意用 Token 技术,「因为大家都得重 来。」

另一路径是基于账户协议号的网联二维码码制,就是两大支付巨头现在的通用标记技术。这一路径受到央行支付司的更多支持。但这样一来,市场上就会出现两个码,一个是网联码,一个是银联码,意味着并未打破银行和支付机构之间的「墙」。

「互联互通在技术上一点难度都没有,难的是各方怎么达成共识,且愿意去执行。最大的阻力,就是两大支付巨头是否愿意配合,因为互联互通意味着从技术上打破两大支付巨头的垄断。」一位银联人士说。

微信支付与支付宝都向财新记者提供了官方回复,均称已积极参与到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讨论工作中,未来会根据国家标准的具体要求,为互联互通从业务和技术层面做好准备。微信方面称,「希望相关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紧密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移动支付发展实际情况,广泛征询相关各方的意见,满足产业各方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支付宝称,「国家在这方面态度非常明确,更多是把安全风险控制纳入一个体系中去完善。我们更希望在细节当中参与进去,积极拥抱监管。」

微信支付、支付宝两家巨头真实的态度,事关互联互通的成败。

微信支付「断间连」争议

微信支付决定对商户「断间连」,强制性二次认证。

2019 年 7 月底,微信支付向其相关服务机构发布政策调整公告,称由于央行「85 号文」监管要求,将对 App 支付和 Native 支付进行风控升级,「间连」申请暂停;到 9 月 15 日,存量 App 支付和 Native 支付交易将停止支持,但官方「直连」通道不受影响。

App 支付是指从移动 App 端调动微信支付;Native 支付是指应用于 PC 端网站、实体店铺等的二维码支付。此前,受商务拓展能力制约,微信支付自己拓展的商户并不多,主要通过银行、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来拓展。

9 月 18 日,微信支付官方回复财新记者称,「微信支付要求商户直连」的说法不准确,微信支付是对「间连」商户采取身份识别和交易风控措施,根据「间连」商户的风险等级,除低风险「间连」商户外,关闭其他「间连」商户的 App 支付与 Native 支付。此外,微信支付将继续加大力度对蕴含风险的交易场景、商户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监测,Native 支付可使用安全性更高的 JSAPI 支付方式进行替换升级。

但何谓高风险和低风险客户?微信并无标准公布,一切都由微信决定。

「以前商户是收单机构自己拓展的,把商户的基本背景资料传给微信支付就可以开接口;现在微信支付要求我们把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资料影印件等全部传给它,即二次认证,由微信直接和商户签约才给开接口。」支付机构对此表示不满。

微信支付前述公告所依据的「85 号文」,是指今年 3 月央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收单机构需要加强特约商户管理,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核实特约商户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85 号文』只是针对收单机构反洗钱等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一位大行电子银行部人士说。「『85 号文』并没有要求微信支付对商户进行身份信息识别。」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微信支付此次的推行手段和方式都过于强硬。

央行支付司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是微信支付自己拓展的商户,或通过不具备收单资质的聚合支付服务商拓展的商户,微信要求认证和二次认证,是合理的;如果是具备收单资质的支付机构或者银行,微信强制要求『二次认证』,就不合理了。」目前,具备收单资质的机构,除了商业银行与两大巨头,还有 60 多家具备收单资质的支付机构,如快钱、拉卡拉等。

引发不解的还有这样的问题:既然微信支付的市场地位已经处于压倒性优势,为何还会推出这一引发争议的举措?

目前,互联网领域已经进入市场竞争的下半场。一直以来,阿里的重心都是 B 端,从商户身上赚钱;腾讯主要是从 C 端即用户身上赚钱,从企业身上赚钱的机会很少。这次直连商户可以打通线下商户的线上微信支付平台,被视为腾讯超越阿里的一大机会。「当微信支付也可以强势地把商户都捏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直接跟阿里在商户领域叫板了。」

银行人士亦认为,从微信支付今年上半年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它布局 B 端 (商户端) 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一位支付服务商则指出,如果央行统一二维码支付标准,商户端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微信支付需要更多服务商帮助稳住商户,「微信历来强于产品,而弱于推广。微信支付的商业拓展团队现在都转去做了开发者服务,这个时候抛开服务商,不知道微信支付是怎么想的?!」

不过,微信支付的以上举措也并非毫无合理性,这与近期监管要求其整改的内容有一定关系。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对财付通作出行政处罚,理由是违反支付结算管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制度,处以警告并罚款 149 万元。据财新记者了解,此次财付通被处罚的原因,就是一些商户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其中微信支付自己直连的商户,多数身份是真实的,基本符合监管要求;但部分「间连」的商户存在资质不真实,或者涉黄、涉赌等问题。

「间连」就是收单外包。而收单外包市场的乱象由来已久,屡禁不止。收单外包是由银行催生的,由收单银行外包给支付机构。收单市场是劳动力密集性行业,靠规模效应赚钱,用收单机构的话说,「干的都是银行不愿意干的苦活、累活」。而支付机构大多仅在省会城市设立分公司,后逐渐以代理外包模式拓展地市、县域机构的商户,通过聚合支付服务商层层外包,形成「二代 (理)」「三代 (理)」等。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中约有七成存在业务外包,初次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实际上是由外包服务商履行。

目前全国大概有 2 万多家聚合支付服务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量虚假商户入网,乱象由此而生,更无法履行反洗钱等义务。由于费率低、竞争残酷,「轻风险、重规模」,为了逐利,一些服务商不惜为电信网络诈骗、赌博、涉黄提供支付通道,甚至不惜官商勾结。

「支付行业的水太深了。」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对代理商违法违规应加大处罚力度,「特别是涉黄、涉赌的,应按照刑事犯罪立案。」

按照央行有关规定,由收单机构对其代理商即收单外包机构进行管理。2017 年,支付业协会出台管理制度,要求收单机构对其外包机构按年开展分类评级。这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收单外包管理。但这一制度如何落实,对于拥有大量代理商的支付宝和微信来说,是一项大工程。由于一家外包机构往往与多家支付机构签订外包合同,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外包机构的违约行为除了终止合同,并无其他有效惩戒措施。

收单市场面临变局

对于微信支付的做法,市场首先质疑其「过河拆桥」。

一位银联地方分公司人士介绍,此前微信支付在市场扩张期,一直通过开放性策略,找大量银行、支付机构帮它地推商户,通过「间连」商户的方式,快速构建了处于绝对垄断的线下二维码支付市场。「现在调整策略了。交出你的商户,否则别用微信。它要这么干,谁都无力抵抗。」

「从现有合规逻辑上,微信支付此举也没有问题,相当于多做了一步审核,但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有消极影响。」一位网联人士如是评价,收单机构出人出力拓展商户,现在还要向账户机构报送全量信息,相当于把商户的主导权全部交给了微信支付。

一位支付服务商告诉财新记者,微信支付针对服务商的政策正在整体收紧。除了这次要求和商户直联,还包括前段时间给餐饮行业支付服务商的返佣砍掉了一半。

「如果任由支付巨头任性,未来收单市场可能大幅萎缩。」有支付机构人士称,由于微信支付的二次认证政策较之前繁琐,该支付机构新增拓展的商户数量大概只有原来的不足四分之一,商户拓展成本也上升了。

以前的收单市场通过 90% 的聚合支付服务商来实现对商户的服务。但由于聚合支付服务商没有收单牌照,必须和收单机构合作。而微信支付此次的二次认证,会导致很多聚合支付服务商只能选择直接跟微信合作,相当于直接帮微信拓展商户,差别就是不持牌。「但对微信支付的依赖性会更强。」前述支付机构人士表示。

对于收单机构来说,如果微信支付直连商户,收单机构将被排挤,要么就继续下沉,变成服务商的角色,去替微信支付服务这些商户,要么就退出收单市场。微信支付此举,相当于迫使收单机构变成更弱势的第四方聚合支付服务商。「收单机构的角色就变了。不再是商户的代表,而是代表微信支付去服务商户的,微信从『本代本』费率中给你分多少钱就是多少,没有谈判的空间。如果实在经营不下去,只能退出收单市场。」

微信「断间连」的做法,不仅引发其他支付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不满,与微信支付合作的银行也颇有意见。

「对收单银行而言,商户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微信要求我们把所有的商户信息都传给它,变成银行和微信支付共有的。」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商户以后就可以不找银行了,但银行不可能出强制性的二选一的政策;而且银行也没有强大的用户端,C 端用户也舍弃不了微信支付。「另外,银行要配合微信新政策进行新标准接口的改造,后续商户的认证流程都要比之前繁琐,提升了人力等成本,商户体验也会下降。」

在银行人士看来,现有情况下,微信支付把所有银行都视为其服务商,但应将银行与其他普通服务商如聚合支付服务商区分开,通过银联、网联接入的银行来做收单,和微信自己找的一堆聚合支付服务商来做收单,是两个概念。微信支付如果搞『一刀切』的统一管理,肯定有问题。」

微信的做法,更被市场批评为一贯的专制作风,「不像一个领导行业的机构平台的行为,根本不与各家机构或服务商商量,所有规则都是微信一家说了算,看不出来计划性,今天说 A 就是 A,明天说 B 就是 B。」

财新记者拿到的一家聚合支付服务商提供的微信支付紧急通知显示,原定于 9 月 10 日开始执行的微信新增商户入网认证计划,因市场准备不充分,临时调整为当天交易金额超过 5 万元的商户需要补认证,达不到 5 万元的暂时不认证,存量商户认证政策等官方再次通知。微信支付官方对此回复称,将分阶段陆续要求合作伙伴上传「间连」商户证照资料。

「以 5 万交易额划线,究竟是对存量商户还是仅新增商户?对企业商户 5 万以上,还是小微交易满 5 万以上?微信不给任何解释,我们只能自己不停地测试,看到底哪些商户会被停止交易。」有聚合支付机构人士称,微信的「910 政策」还要求合作方提供商户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包括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起始期和截止期,但其实没必要采集商户此类信息;另外,商户输入信息的体验感也非常不好。「如此反市场的政策,一点也不接地气。」

有银行人士称,微信做此调整的背景,是因为有大行向监管部门反映了此事。「但我们认为,最终微信支付还是会推行全面的商户实名认证,把商户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 5 月,微信支付就曾将某头部收单机构的接口暂停了几个月。「开始的理由是不能同时接网商银行。不得已,该机构就把网商银行渠道全部断掉,断臂求生,一天就减少了上千万笔交易;紧跟着,第二步,微信就要求把该机构此前拓展的商户都签成微信的商户,不然就不给开微信支付的接口,你能有什么办法?」接近这家收单机构的知情人士称。

未来收单市场格局会如何摆布?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宏民看来,「公平是清算市场的永恒准则,应以公平监管拆解利益纷争。」

「四方」模式再受挑战

眼下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种种垄断现象,其实不过是重复本世纪初银行卡时代的利益博弈故事,只是彼时垄断的主角是「宇宙大行」。

上世纪 90 年代初,在推广银行卡的初期,全国 POS 机中 70% 都是工行一家垄断的。彼时,工行也曾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要求 POS 机只转接本行的银行卡,不愿意转接其他银行卡。当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工行,既是账户方又兼收单方,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就是让所有的支付交易都变成「本代本」交易。业内人士称,「当时银行卡联网通用最大的阻力就是工行。」为促进银行卡的发展,解决一家独大、一柜多 (POS) 机的问题,国务院启动金卡工程,按照国际规则设立银联,承担跨行交易的转接清算,实现了银行卡的跨行联网通用。「当时一家商户柜台上摆着多家银行的 POS 机,摆一堆,有了银联之后,摆一个 POS 机就可以了。」一位银行人士回忆说,彼时互联互通之后,确实有利于其他银行卡发展起来,并在行业确立了发卡行、卡组织、收单方、商户的「四方模式」,这也是国际银行卡行业多年来建立的基本模式。

在「四方」模式下,分工很明确。账户机构不做商户事前准入,由收单机构负责事前准入,包括身份识别等。也就是说,商户的管理责任在收单机构。

移动支付异军突起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角色既是账户方,又是收单方。只是此前微信和支付宝更多是发挥账户方的作用;主要由中间商包括中小支付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中小银行等来承担拓展商户、完善支付受理环境的角色,即收单。

在 2018 年 6 月 30 日「断直连」之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更身兼账户方 (即发卡行,二维码相当于虚拟卡)、收单方和清算机构三大角色;在「断直连」之后,两大巨头回归传统的「四方」模式,但保留了收单、发卡 (二维码) 以及自己体系内的清算,后者称为「本代本」——自己收单、自己清算,这部分业务并不需要经过银联或网联,目前看两大巨头正在不断拓展这一部分的势力范围,尽可能再度摆脱「四方」模式。

「是否要任由支付巨头这么做下去?『四方』模式的核心价值已经消减过半。」网联、银联人士都表达了这种担忧。

「在『断直连』政策落实之后,我们已经预期微信支付迟早会做这一步,悬念只是什么时间点触发这一步。因为直连商户对于微信支付来说,交易不用经过网联、银联,即『本代本』,不需要向任何机构交手续费,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此前微信支付是暗地在做,现在是明确向收单机构提出直连商户的要求了。」前述银联人士透露。

在「四方」模式的议事规则下,需要在清算机构的组织下,收单机构、发卡机构 (或发码机构)、清算组织一起来讨论规则。「接口并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想怎么定规则就怎样定,这是在滥用市场地位。」前述大行人士强调。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移动支付领域,监管部门需要打的政策补丁很多。比如比照银行卡收单制度,为了防止恶性竞争,一个商户只能最多签两个收单机构,也就是一柜两机 (即扫码终端),但两机必须来自同一个机构。目前,虽然线下扫码收单制度也在比照《银行卡收单管理办法》,但没有一个像银联这样相对强势的行业转接清算机构来管理细节,就必然会形成微信支付、支付宝的垄断。

另外,按照银行卡收单制度,也不会允许收单机构选择性停止某个商户的交易。但在目前的二维码支付领域,这方面还是制度空白。「只要不通过『两联』转接,就会造成支付巨头歧视某家机构,而且由于『本代本』是封闭的,这种歧视无法被外界看到,也不利于监管。」前述支付机构人士分析称。

一位国际卡组织人士称,「四方」模式的意义在于,清算机构居中挑两头儿,挑着账户侧和收单侧,应该是让两方市场同时变得很繁荣,都有很多机构和银行参与,这才能发挥「四方」模式的最大价值,才能让这个行业越做越大。

理论上,作为转接网络支付交易的跨行清算组织,应该由网联出台相关约束制度,但网联现在尚未站稳脚跟,去年在监管层的强力推动下,才艰难地让两大巨头逐步切量上线。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稚嫩的网联不敢贸然叫板微信支付。「我们去跟微信谈,微信都不跟我们谈,说我的业务都走银联。」有网联内部人士透露。

而现在网联和银联之间的角色也比较微妙。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条码支付是按照线下支付,主要是走银联;手机 App 以及网络支付的快捷支付是走网联。网联业务量只有银联的大约五分之一。

「作为卡组织,出发点是希望市场参与各方都能够取得均衡,不太直接插手商户,主要承担基础设施的功能。银联即使做了云闪付,并没有任何的其他额外收益,还是只收转接清算费;但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大支付巨头来说,天然的出发点就是,一切都由它自己直接来做。这样对整个行业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前述银联人士对此表示。

一位 Visa 有关人士表示,Visa 不直接对接商户,就是为了维护「四方」模式中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平衡;否则就不是「四方」模式,而是「通吃」了。「这其实是企业价值观的问题。有的企业认为『自己在收割麦子时不要把最后一粒麦子都割走,要给别人留出生存的空间』。但有些企业就信仰『赢者通吃』。」

「赢者通吃」的后果必然是市场垄断。「当微信把所有的资源包括用户资源、账户资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后,可以自己定价,交易也不通过『两联』,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本代本』的闭环生态,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排除收单机构、服务商或广告机构等合作方,这种闭环生态最终会让微信有更高的市场定价话语权,比如可以提供收单以外更多服务的名义提高商户手续费。最终,成本一定会转嫁到用户身上。」一位接近网联人士分析。

谁来反垄断

在中小支付机构看来,行业内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和收单机构超低的收益,症结集中于寡头垄断的痼疾。

如果一家支付机构既垄断发卡 (二维码) 又垄断收单,大部分交易将都在自己体系内,「大者恒大,赢家通吃,市场势必更加畸形。」业内人士担心。

「银行在快捷支付上,用户端已经沦为给 AT(阿里和腾讯) 打工。现在如果微信的这个模式落地,将变成在商户端银行也得给 AT 打工。银行过去收发卡服务费,现在替两家巨头收单,要给微信、支付宝 2‰左右的费率;掌握了商户端之后,微信基本有底气涨价了,很容易价格垄断。」有银行人士说,现在用户、商户高度依赖微信支付,谁敢断了商户的微信支付?

2019 年 6 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第 11 号令——《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暂行规定》,对于相关市场及其滥用的技术因素,有了更多的互联网思维,包括可以考虑相关行业竞争特点、经营模式、用户数量、网络效应、锁定效应、技术特性、市场创新、掌握和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及经营者在关联市场的市场力量等因素。这为互联网经济的合规提供了更加明晰、客观的参考依据。

是否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也要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来认定。为何弱势的市场机构,不联合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举报微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谁都不敢告,如果告了,就会立刻被微信支付断接口。」业内人士如是回应财新记者。

机构之间是否合作本是基于商业逻辑,「但如果某一家机构能随便停其他机构的交易,这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不平等的市场地位。」目前,线下支付市场是微信支付占主导地位,线上支付则是支付宝占据主导地位。「两家支付巨头本质上都是在赚垄断的钱,两家的费率都很高。」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

7 月底,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中国金融》发表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政策》一文中直言: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监管部门要防范和应对「赢者通吃」的负面影响。如果用倾销和补贴的办法来抢占市场份额,先实现自己成为「赢者」,然后再把其他的竞争者打掉或兼并掉,这种做法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市场扭曲,事后会造成损失。这个损失一般在实业界可能比较有限,譬如在共享单车市场;但如果发生在金融界,这个损失恐怕会到难以承受的地步,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相较于中国内地条码支付仍然处于互不联通的状态,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已经先行一步。2017 年 10 月,香港零售支付共用二维码标准工作小组成立,当年 12 月制定出香港零售支付共用二维码规格,将不同的商户展示模式二维码合并为一个二维码。2018 年 9 月,中国香港金管局、新加坡金管局分别推出了互联互通的支付平台,分别是香港「转数快」平台 (快速支付系统,FPS) 和新加坡统一二维码支付系统 (SGQR),打破了支付机构和银行之间的「墙」,不仅可以实现支付时的互联互通;还可以直接完成包括银联卡、支付宝、微信等不同支付工具之间的相互即时转账。

其中,FPS 同时支持港元和人民币实时转账,被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形容是「全球独一无二的零售支付系统」。

截至目前,中国香港已经有逾 30 家银行及储值支付工具运营商参与了「转数快」系统,包括支付宝的香港版 AlipayHK 和微信支付。中国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向财新记者介绍,从去年底至今年 8 月 31 日,FPS 系统共处理 2600 万宗交易,涉及总额约 4870 亿港元及 130 亿元人民币;今年 8 月,平均每天处理约 11.4 万宗交易,日均交易额约 19 亿港元及 3300 万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比系统推出首月上升了 1 倍以上。

从中国香港金管局筹备到 FPS 系统推出,大约历时两年。「内地迟迟不能实现二维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就是因为两大垄断巨头的阻力。目前进展到讨论阶段,还是监管部门和中小支付机构联合力推的结果。」有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

日本发生了与中国类似的情况——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遭遇来自支付巨头的阻力。

日本经济产业省和企业原本制定二维码的统一标准 JPQR,并希望推动尽早投入使用,但软银旗下的 PayPay 和 LINE 旗下的 LINE Pay 决定不加入统一标准。究其因,是这两家公司为了满足来自中国的访日游客需求,与中国支付巨头合作,其中 PayPay 与支付宝合作,LINE Pay 与微信支付合作。由于海外的结算 App 无法读取日本的 JPQR,这两家公司需要自主的二维码。

欧美已开始对互联网巨头垄断开刀。今年初,全球信用卡巨头万事达卡公司因限制银行业之间的竞争,遭到了欧盟反垄断罚款约 5.7 亿欧元。万事达卡作为仅次于 Visa 卡的欧洲市场第二大信用卡发行商,自 2013 年 4 月以来,它一直是欧盟反垄断调查的对象。

2019 年 7 月 23 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启动针对美国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调查,此举或涉及脸书、谷歌、亚马逊、苹果等美国知名科技企业。美国司法部当天发表的声明称,其反垄断部门正在调查「市场领先的在线平台」是否通过获得市场主导力量来抑制竞争、阻碍创新或损害消费者利益。声明称,这一调查将考虑消费者和企业的「普遍关切」。

「如果垄断者没有行业治理观念也缺乏自律,那么整个产业将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结果就是伤及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前述 Visa 人士说。

No More.

MORE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Published since September 1843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