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预估成长率重登「亚洲四小龙」之首,台湾经济回暖了么?

2020-01-14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获益于贸易转单效应、台商回流与台积电投资扩增,但「产业空洞化」、「低投资-低成长-低物价-低薪资-低预期」的恶性循环依旧未打破

台北市。

摄:陈焯煇/端传媒

「我们预估,台湾 2020 年的实质经济成长率为 2.58%。」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雨田在「2020 年台湾经济情势总展望」记者会上公布了这个数字——优于韩国、香港与新加坡。

周雨田指出,全球经济成长动能受制于中美贸易对峙僵局延续与海外需求疲软而明显转弱,但台湾获益于贸易转单效应、台商回流投资升温与半导体设备投资扩增等因素,带动内需稳定成长。

「护国神山」台积电与台商回流

细看中研院经济所对于台湾 2019 年的总体经济预测修正,可以发现在实质 GDP 的年增率中,「民间投资」表现非常亮眼,达 7.42%,第二季更是高达 11.44%。周雨田说,这是因为半导体产业近期扩增先进制程相关设备,因而对于 GDP 增长贡献良多。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自 1980 年代开始积极发展至今,已成世界龙头,更是台湾的支柱产业。其中最为人耳熟能详的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 (简称台积电、TSMC),是全球第一家及最大的专业集成电路制造服务 (晶圆代工) 企业,近期股价及市值双双创新高的表现,甚至让台湾财经专家谢金河给出「护国神山」的封号。

现今,世界半导体产业制程已来到 7 奈米水平。苹果 (APPLE)2018 年、2019 年发表的智能手机,使用的正是台积电制造的 7 奈米晶片。5 奈米晶片也预计将于今年首季量产,主要将应用在 5G 与 AI 技术与相关产品。3 奈米制程现阶段则已在位于台南市的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晶圆厂研发中,预计今年能够量产。台积电只要能持续在先进制程技术上取得领先,搭上 AI 勃兴的世界浪潮,就能让全球市占率快速提升。

同时,台积电对于近年崛起的中国电子科技业之重要性自不言可喻。尤其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由于美国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禁令黑名单之中,台积电对华为的出口不但保持稳定、甚而因此增加。在美方对华为祭出禁令后,华为预备以自行开发的麒麟晶片应战,而此人工智慧晶片采用的便是台积电最先进的七奈米制程。据《金融时报》报导,瑞士信贷区域半导体研究主管艾兰迪 (Randy Abrams) 估计,2019 年第三季中国市场约占台积电营收的 20%,其中华为约占一半。此外,根据彭博供应链资料,华为是台积电第二大客户,仅次于苹果。

台积电是在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建设官僚体制下扶植设立的。1973 年,时任经济部长孙运璿成立「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简称工研院)」,计划推动发展台湾高科技产业,并与美国无线电公司 (RCA) 签订技术移转授权合约,引进半导体制程技术,借由工研院所推动的半导体计划,由时任工研院院长的张忠谋在经建官员李国鼎协助下成立台积电,继而开创台湾的经济奇迹,并带领台湾经济结构由劳力密集工业转向高科技产业。

此外,台湾自 1980 年代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来,逐渐由劳力密集的加工出口业迈向科技之岛,根据 2018 年经济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台湾制造业年产值达新台币 14 兆 391 亿元,占全台 GDP 比重 36.45%,其中高科技产业占制造业比重约为 57.7%。

据行政院经建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台湾 2012 年高科技产业就业人口约为 153.4 百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数的 14.1%,同时预估 2020 年高科技就业人口数将成长至 177.8 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数的 15.2%,与八年前相比略有成长。

此外,受到中美贸易战爆发影响,原欲出口至美国的订单产能都因课税压力出走中国。经济部为了搭上这波出走潮,特别研拟「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提供台商「融资利率补贴 0.5%」的优惠方案,吸引欲扩大或回台投资的厂商,财政部也提出「境外资金汇回专法专区」解决台商资金回流课税问题。

受惠于台商回流影响,截至 2019 年 11 月 15 日,经济部公布台商回流资金约为 6971 亿元,共有 153 家在中国设厂两年以上的厂商愿意回台设厂,在目前已公布的 91 间公司名单中,高科技相关公司共有 81 间,将近九成。

过去,台商受惠于「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外销美国」的转口贸易商业模式,透过三角贸易关系为台湾贡献不少国内生产毛额 (GDP)。中央大学台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大任指出,台湾目前的生产模式是「垂直分工」,一件产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会配置在不同国家,「以台湾跟中国的情况来看,因为在台湾技术层次比较高,重要的零组件在台湾生产,而大陆最主要是做最后的装配,所以我们有很多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不是最终财,是中间产品。」透过这样的贸易模式,就会带动台湾「中间财」出口。

如今,这些台资企业却也因为中美贸易战开打,美方对中方祭出不少惩罚性关税而成了「受灾户」。台湾经济部因为担心中国制的产品利用台湾进行仓储、包装出口,藉转口贸易「洗产地」以逃脱美国的高额关税,所以针对中国部分货品进行进口限制,相关产业台商也因来不及调整供应链而受到波及。「这也因此带动了 2019 年的台商回流潮,造成国内投资增加了 7、8000 亿,回流投资也带动内需成长,因此去年台湾的民间投资增加,」吴大任补充道,「但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对两岸目前的供应链系统有所冲击,不过这个调整重新建立起来可能需要 10 到 20 年以上的时间。」

台湾经济研究院景气预测中心副主任邱达生指出,因为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台湾 2019 年全年度出口年增率下滑 1.4%,不过下滑程度比亚洲四小龙的其他国家小。「原因有二:美国转单效应与中国的『去美国化』,」邱达生对《端传媒》表示,中国大陆的台商于 2019 年将电脑、电脑零附件、路由器与汽车零组件转回台湾组装、出口,因此全年度对美国的出口增加了 17.2%、对中国与香港的出口则下滑了 4.1%,影响显著。此外,2019 年第四季,中国为了「去美国化」,于是向台湾大量采购半导体,「去年 11 月、12 月,台湾对中国的出口暴增,11 月是 8.1% 的成长、12 月是 6.2% 的成长。」

「产业空洞化」与低物价恶性循环

台湾经济数据很久没有这样的增幅了。与 1960 至 1990 年经济起飞年代时年年都有近一成的成长率相较,台湾自 1990 年后的经济成长逐渐放缓,至 2000 年之后更是愈发缓慢。

「这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一开始受惠于低成本劳力优势成长会比较快,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成长就必须靠生产技术的进步,这部分成长速度就不会那么快了。」周雨田在接受端传媒专访时如是说。他指出,台湾从 1960 年代以降,经济成长率在 30 年间维持近双位数成长,到了一定的阶段后,速度自然慢下来,这在世界各国皆然,邻近的日本、韩国也是类似轨迹。

周雨田进一步说明,「中国因素」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扮演了关键角色:「中国自 2001 年加入 WTO 开始,对全球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前,中国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便吸引了许多台商赴陆,后来陆续造成台湾制造业西进、产业空洞化。」

学界几乎一致将台湾经济陷入困顿的矛头指向「产业空洞化」这五个字。经济发展学者、前联合国企业管理研究主任林武郎于 2015 年发表的《探讨台湾「产业空洞化」之演变及其因应策略》中提到,与 1971 至 1992 年的经济稳定发展相比,实质国民生产毛额 (即 Real GDP,「毛额」指未扣除「固定资本消耗」之价值)」平均成长率、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毛额比率、制造业劳动生产力每年成长率、固定成本占国民生产毛额比率、失业率等经济指标均显示,台湾在 1993 至 2013 年间已有产业空洞化的现象,且主要原因就是厂商与资金大量移至海外市场,其中在台湾对外资金流出净额及台湾赚对外贸易的外汇净额中,转至中国大陆者占比皆超过一半,显见台湾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

此外,民间智库「台湾经济研究院」于 2005 年时也曾指出,「产业外移西进」不但使台湾产业空洞化,更导致台湾民间消费不振,是台湾经济发展力道不足主因之一。产业外移不仅影响产业结构,更因为台商的生活消费重心跟著移转至中国、甚至开始在上海投资房地产,这对台湾民间消费成长便造成很大的负面冲击。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员瞿宛文在二月即将出版的新作《台湾的不成功转型:民主化与经济发展》(联经出版) 中指出,台湾在全球化、民主化趋势之下,国家政策效力衰退,由国家推动发展的能力已不如从前,经济政策由在国民党威权体制下政府主导的发展优先,转为较为放任的新自由主义。瞿宛文认为,近年来台湾国族认同分裂,但两岸经济又十分关系密切,至今尚未有人能提出一个具体可行又绕开中国大陆的经济地位与愿景。如此一来,将导致合宜的经济发展的政策付之阙如,进而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

统计数字显示,台湾的实质薪资在 1990 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风暴后便呈现成长停滞的趋势,物价水平相较邻近的东亚城市也低得多。瞿宛文认为,台湾经济已经陷入了「低投资-低成长-低物价-低薪资-低预期」的恶性循环中,一般人因预期薪资不增长,于是抗拒物价提高,接著落入低价竞争的循环。

然而,台湾人民在收入未增加的情况之下,房价却在过去十年显著攀升。根据数据库 Numbeo 的资料显示,台湾的房价所得比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香港和中国。此外,财富及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的世代不公,年轻人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也不利于国家发展。据财政部的统计年报表指出,2018 年全国土地持有人多集中于 45 岁以上,占比 77%,又以 65 岁以上者占 28% 最高;若与 2015 年的资料相比,65 岁以上者在 3 年间增加 43 万户 (+23.8%) 为最多,显示近年土地持有人年龄板块有移动偏向高龄化之趋势。

林武郎于《探讨台湾「产业空洞化」之演变及其因应策略》中分析,台湾近年来不但一般的传统产业外移,不少优势产业外移也对留在台湾的中产阶级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工资报酬率相对未提高」及「所得分配不均扩大」上。他指出,台湾产业及资金的巨大外流,正是台湾实质薪资近年来倒退的原因;而中产阶级薪资相对地没增加,当然使所得分配不匀地扩大。

林武郎认为,台湾长期出口结构不良,研发费用偏低及产业没有升级,因而使电子业者为因应全球竞争前往大陆与东南亚逐水草而居,导致台湾中低阶人才就业机会被他国取代,平均薪资逐渐下降,因而扩大所得分配的不平均。

赴大陆投资、工作人数均下滑

随著中国经济日益发达,不但吸引全球企业开设据点,国际人才也随之到来,台湾人自不例外。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2018 年赴海外工作的 73.7 万名台湾人当中,有 40.4 万人的目的地是中国 (含港澳地区),占比 54.9% 为最多,其次是东南亚有 11.2 万人,占 15.2%,第三为美国的 9.5 万人,占 12.9%,三者合计 83%。

中国大陆近年也不断对「台胞」推出惠台政策,除了一般认为的「统战」目的之外,一方面或也提供了赴陆工作的台湾人与台商更完善的福利与制度。

举例来说,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台办)2019 年 11 月 4 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对台 26 条措施),便为台湾人立下「可在大陆驻外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申请旅行证件」之相关措施,另也提供台资企业在中国与陆企同等参与投资建设及贸易救济等保障措施;国台办于 2018 年 2 月发布的「惠台 31 条措施」也明确列出将给予台湾人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的同等待遇。

不过,这些惠台措施是否有真正落实并吸引台湾人赴陆,或沦为部分台商口中的「口惠而实不至」?根据财团法人青平台基金会「认识中国」研究团队于 2019 年 12 月 27 日发布历时一年、举行各型态合计 30 场以上公开交流所得成果显示,真正因「惠台」红利前去中国的年轻人并不多,多的反而是透过当地亲友、教会、宫庙、补习班介绍而产生对中国的美好想像。

根据《旺报》在 2019 年 3 月发布的报导,104 人力银行资深副总晋丽明表示,台湾赴陆工作的人才当中,有七成以上是在台资企业工作,另有三成可能是后来再转至陆企工作。此外,赴陆工作的台湾人主要在三个领域:研发、业务及管理。然而,透过许多案例发现,一般台湾人赴陆工作平均待不满 3 年,原因各异。

此外,近年来受两岸关系及投资因素等影响,台湾人赴陆就业、投资的趋势有所降低,反而赴东南亚人数增加不少。依据主计总处的数据显示,近年台湾赴陆 (含港澳) 工作人数已连续 5 年递减。陆委会也表示,由于近期台商大举回台投资,赴陆投资大幅减少,初步研判赴陆工作人数将减少。

2009 年至 2018 年,台湾赴海外工作者共增加 7.5 万人,平均年增率为 1.2%,其中赴中国工作者共减少 5000 人,赴东南亚工作者则增加 3.5 万人。

据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的统计数据,2019 年 1 至 11 月核准台湾对中国大陆投资的金额为 37.2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53.03%;赴中国大陆投资金额占整体对外投资比重,也由 2010 年的 83.81%最高点逐渐下降,至 2019 年 10 月为止占 35.12%。

来台观光的大陆人士也出现骤降。2019 年 7 月 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却宣布「鉴于当前两岸关系」,陆客自由行自 8 月起暂停实施。据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的说法,这是因为「民进党当局不断推进台独活动,不断煽动对中国大陆敌意,挑动两岸对立,严重破坏了中国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的基础和条件。」9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海峡西岸经济区 20 个城市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的自由行政策,但仍不得前往台湾本岛。

对此,总统蔡英文则回应这是「中国决策思维错误」,并批评中国把观光客当成政治工具,只会让台湾人民反感。事实上,在前总统马英九执政的最后一年 (2015 年),陆客赴台人数创新高、突破 400 万大关,但蔡英文上任后的三年间,陆客人数逐年下降,到了 2018 年仅剩 270 万人。

台湾经济发展下一步

台湾近年的经济发展受惠于中美贸易战的转单效应影响与台积电对台的扩大投资,近期内成长稳定。台湾经济研究院在「2020 台湾总体经济预测」中,预估 2020 年台湾因为中美贸易战可能缓解、部分生产线转移回台、5G 基础建设加速、国际原物料价格续跌空间有限影响,在出口方面将有正面表现。再加上半导体厂商持续投资先进制程、台商回流及厂商加码投资台湾等因素,也有助台湾于带动内需发展。

不过,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刘孟俊过去受访时就指出,「台湾只要出口好、一切都好,在国际大环境景气复苏带动下,不需努力即可有不错的经济数据」,但台湾民众「无感」的关键仍在于就业、薪资水准并未提升,且房价依然高不可攀。

此外,中研院经济所在「2020 年台湾经济情势总展望」报告中也指出,台湾经济稳健成长之关键,就在于「台商回流成效与民间投资趋向是否积极持续」及「政府推动重大公共建设进程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之发展」。

风力发电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工程。台湾的风力发电早在 2000 年就由经济部能源局颁布〈风力发电示范系统设置补助办法〉后开始推动,因台湾西部海岸海床广阔、海水浅,台湾海峡风速强、风向稳定,适合发展离岸风电。根据国际离岸风电工程顾问机构 4C Offshore 统计,全球前 20 处离岸风能最佳场址中有 16 处位于台湾海峡。

根据经济部能源局 2018 年 7 月发布的资料显示,风力发电长期目标为在「2025 非核家园」时达成 4.2GW(陆域 1.2GW;离岸 3GW) 发电量,预估届时离岸风电投资额将累计达 9625 亿元新台币、创造约 2 万个就业机会,减碳量达 1047 万吨,且每年约可提供 198 亿度洁净电力。在「海洋风电」(Formosa 1) 正式启用后,执政党也提出「下一个 10 年 (2025~2035)10GW」离岸风场开发目标。

不过,当下台湾在离岸风电的发展上,能力尚不足以自行研发,全数仰赖离岸风电外商如沃旭、达德、CIP 等投资,截至 2019 年 8 月为止,这些厂商在本土化政策的要求下,对台湾厂商下单金额已超过新台币 500 亿元,短期内可望持续带动台湾本土相关产业链的接单收入。

由于离岸风电的建造并非由政府出资,现阶段仅提供补助示范奖励,从前期的投入到风机设置、后续维护管理都由得标厂商出资营运,政府在此一阶段是不用支出花费的,政府要花的钱只有顺利完成运转后「买电」的费用。

台湾海岸的风力发电风车。

摄:陈焯煇/端传媒

邱达生认为发展再生能源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台湾能源 95% 以上都倚赖进口。」吴大任则不太认同离岸风电对台湾经济有利。他指出,台湾环境特殊,在太平洋西边,台风跟风电盛行的欧洲国家不大一样。「像日本、韩国这么先进的国家为何不大力发展风电?我觉得他们都有疑虑,而且风电设备在海里,防锈、后面的维护也要耗费很大成本。」此外,政府希望可以带动厂商有技术能力,「但移转技术对欧洲厂商来说,他们已在开发更先进的技术,等我们学到这些技术后,还是赶不上他,所以将来在国际市场上有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有待检验。」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2017 年 10 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台湾位列 39 个已开发经济体的名单当中。邱达生指出,已开发经济体的特色就是物价、就业情况相较于新兴市场较稳定,但经济成长力道没有新兴市场那么大。「我觉得 2019 年算是一个典范移转,很多台商离开中国大陆,把产线移回台湾生产、出口,未来会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新的均衡。」邱达生认为,台商回流带动的经济成长力道不太可能回到 1980、1990 年代,未来的经济成长率约莫会在 2.5% 到「保 2」之间。

瞿宛文则认为,台湾经济好转的前提在于「两岸关系」。她指出,国家的产业变迁、外移是正常现象,但台湾在民主化之后,国家认同分裂愈趋严重,如同这次选举蓝绿两党各执一词的「亡国感」一样,「现在的关键是先学习怎样面对两岸关系,台湾经济定位离不开两岸。」瞿宛文总结道。

吴大任也认同两岸关系牵动台湾经济发展,「但即便这几年两岸关系不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比重还是接近百分之四十,依然很高,」他说,台湾与中国大陆在产业上有很强的互补关系——台湾生产重要的零组件、中国负责最后的装配——这在全球供应链当中是很重要的,因此若中国政府「切掉」两岸经济,对双方甚至世界都会非常不利,「所以如果我们能维持比较好的两岸关系,就可以一起把经济做起来,两岸不需要敌对。」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