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企升级难

2020-01-19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经历非洲猪瘟,中国生猪养殖开始新一轮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改造,却仍然需要面对土地、资金、技术等问题

非洲猪瘟肆虐中国已 18 个月,中国 2600 万生猪养殖户经历阵痛,不得不开始反思已经持续多年的生产模式。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0 月,中国生猪出栏量按月下滑,官方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出栏 7 亿余头生猪,产量约减少 40%。随之而来的是猪肉价格飙升,全国猪肉平均价格由非洲猪瘟之前的 20 元/公斤上升至 2020 年第二周的 52.46 元/公斤,期间一度上升至 58.71 元/公斤。

2019 年 9 月,为了保障中秋国庆的节日猪肉供应,中央三次将 3 万吨储备冻猪肉投放市场,12 月,四个批次、14 万吨的中央储备冻猪肉再次投放市场。根据海关总署信息,2019 年全年进口猪肉 210.8 万吨,较 2018 年增加 75%。

短期增加供给并不治本。中国生猪养殖落后的生产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全国 2600 万生猪养殖户中,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只有 25 万户,占比不足 1%。以全国生猪养殖规模 7 亿头计算,全国生猪养殖户平均每户出栏仅为 27 头。农业农村部工作人员此前介绍,2015 年,这一数字是 18 头,而美国当时已达 1700 头。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黄保续以「养殖密度高、生物安全水平低、残余喂猪习惯难改」总结中国生猪养殖业。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中国仅有 15% 的出栏商品猪能够实现饲喂和环控现代化养殖。

政策方向已经明确: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

2019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产业的短板和问题进一步暴露,需推动生猪生产科技进步,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到 2022 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 58% 左右,到 2025 年则要达到 65% 以上。

畜牧业协会一位工作人员作了一个大胆预估。他估计,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稳定以后,五年左右,排名前 20 到 50 的规模化养猪场,出栏数量占比会增加到 50%。

2019 年 12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指出要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千方百计恢复生猪生产,确保 2020 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 80% 左右,2021 年恢复正常,将从养殖用地、农机补贴、金融保险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

2020 年 1 月,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上市猪肉企业纷纷发布「喜人」的业绩预告。如果仅看头部猪企的出栏量,非洲猪瘟的伤害似乎并不大,财新记者统计 12 家头部猪企出栏量数据,仅有 4 家出栏量下滑,由于肉价升高,多家企业营收增长超过 45%。

在非洲猪瘟的倒逼下,大型猪企纷纷扩产、上马智能化设备,加强养殖流程管理,散养户则在「被淘汰」的边缘探寻升级方法。然而,无论企业大小,过去多年制约中国生猪养殖业转型现代化的几大问题——土地、资本和技术——仍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市场等各方一起努力解决。

「硬件」补课

「非洲猪瘟来了之后,养殖装备的升级,关乎猪企的生死存亡。」牧原股份 (002714.SZ) 董事长秦英林直言,非洲猪瘟成为行业转折点。牧原股份是中国第二大生猪养殖企业,2019 年出栏量为 1025 万头。秦英林告诉财新记者,虽然公司很早就把装备升级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但出于投资、成本、产出等考虑,过去猪场设备升级没有下这么大决心。

中小型养殖户自动化的认知程度更低,养殖设备制造公司荷德曼西南地区负责人陈柔屹告诉财新记者,2014 年开始,公司一直在做现代化猪场的设计和设备,试图推广猪企自动化的重要性,但效果不彰,「甚至有猪企负责人还觉得防疫措施可有可无」。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后,市场全变了。河南新乡做自动化养猪设备的现代人工厂负责人杜银峰告诉财新记者,在河南新乡孙杏村镇约有 120 家在册的设备制造厂,2019 年上半年非洲猪瘟导致几乎没有生意,下半年却突然生意火爆,「单子已经排到两个月之后」。

多年没有市场需求的养殖设备供应链,显然没有准备好。中国生猪养殖的中小设备厂商可谓「四无」:无标准、无大规模量产能力、无知识产权、无研发能力。猪场需要的环境控制的传感器设备,90% 依赖进口,且大量设备涉嫌抄袭。

实际上,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硬件配套起步于上世纪 90 年代,国际市场头部的先进农机设备厂陆续进入中国,并在山东青岛等地形成畜牧业农机加工制造的产业群,不过这些并没有快速反哺中国畜牧业设施。

2004 年开始,中国就实行了农机补贴政策,但因为国家农业大政策一直执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也导致全国农机补贴优先倾斜种植业,2015 年,时任原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孔亮曾指出,2014 年全国 237 亿元农机补贴资金中,涉及畜牧机械的补贴 5.21 亿元,只占 2% 多一点。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使到了 2018 年,畜牧业补贴占比也与此相差不大。

美国头部养殖设备生产商豪格斯莱特中国区总经理邹志宏告诉财新记者,其公司在美国的另一主营业务——零售机械配件业务几乎不可能在中国落地,因为中国的猪场并没有实现标准化,大量配件需要定制。

中国设备厂商能力不足,猪企要么依赖进口,要么只能通过大批量定制设备自己上。目前,大型猪企自动化装配已经可以实现一个人养殖两三千头猪。

另一边,新兴的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却想一步跨越进入「智能化」:号称通过猪脸识别、在线管理、远程监控,可以监测猪的怀孕天数、预产期、分娩率和胎次、饲喂等情况。入局者包括京东、阿里、百度和网易等。

然而,互联网公司的生猪养殖规模非常有限。养猪软件多服务于中型猪企,因为涉及对企业的全方位监控,头部猪企并不愿意将核心数据交予他人。

大型猪企早已开始试水,温氏股份 (300498.SZ) 在 2011 年、牧原股份和新希望 (000876.SZ) 在 2014 年先后组建了数字化科技的技术团队进行研发。然而,考虑成本和技术等原因,头部猪企尚未大规模应用智能化技术。

新希望六和养猪技术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头部猪企都会预留加装智能设备空间,但智能化归根到底需要就成本效率算总账。盈利,才是企业最终决定是否需要一次性投资智能设备的关键。「识别发烧的猪,是人工拿红外线探测仪走一遍,还是一个猪场花十几万元的固定投入?清点猪的数量,是每栏装一个 10 万元的智能点猪设备,还是通过地磅、配合人工记录?」至少目前,使用人工的投资回报更高。

「软件」升级

非洲猪瘟病毒灭活需要持续 30 分钟的 70℃高温,而人类是病毒主要携带者,猪场养殖流程自动化,无人化成为了预防非洲猪瘟惟一的路径。

立刻上马全智能设备顾虑颇多,面对疫情,猪场的流程防控已经全面升级:严格管理人员流动和消毒流程。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大量猪企在猪场外三到五公里处设立车辆消毒中心,所有进入车辆需要经过 60 到 90 分钟的水和消毒液消毒,然后是持续 30 分钟的 70℃高温烘干消毒。部分猪企甚至在车辆进入猪场前再消毒一次,流程比第一次更为严格。有的大型猪企禁止饲料车进入猪场,部分饲料首先高温灭毒,从猪场外的饲料塔通过管链直接进入猪舍。

人员方面,饲养员进入猪场后,在 170 天的养殖周期内,作业人员不再离开猪场。从生活区进入猪场前,作业人员需要三天隔离,进出猪场只能单行,避免人际间交叉感染,所有随身物品高温或酒精消毒,并且接受是否携带猪瘟病毒的体检。

牧原股份的证券代表曹芳介绍,2019 年 4 月,装有新通风设备的猪舍已经投入使用,增加四次空气过滤装置,并且通过对猪场设计的改良形成对猪圈单元的独立送风和回风,以减少封闭环境下疾病的传播。

各种升级都是投入。洗消中心,建设费用约 400 万到 500 万元,单次洗消费用约 80 元。此外,每个子公司还要配套建立检测中心,单个建设成本 100 万元。

前述养猪技术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目前企业的预防技术水平按月为单位在提升,措施升级后,饲料转化率和生猪生长速度都得到改善,上市公司的成本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在下降。

无人化不仅是非洲猪瘟倒逼,更是猪企人力结构变化的必然: 「愿意进入到猪企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型猪企大部分人力已是 70 后和 60 后。」农信户联河南大区负责人冯仰照表示,农信户联是服务于生猪养殖企业,提供管理、交易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公司。

实际上,目前中国生猪产业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备和安全防控上,基础的育种和饲喂也处于追赶阶段。生猪养殖公司天邦股份副总裁傅衍曾经表示,天邦此前持有国际知名种猪公司 CG 40.69% 的股份,目的是拿到最好的种猪和技术,但并未如愿,「核心技术,还是对你保密」。

上述养猪技术负责人则告诉财新记者,防非洲猪瘟不仅是一次系统升级,整个养猪流程已经在改变,「原来种猪还在外边要引进,现在都养在里边了,控制效果好的企业掌握了很多核心方法」。

突破土地「红线」

头部猪企扩产能已是趋势,温氏股份计划到 2027 年实现全国生猪市场达到 10% 占有率,即养猪业年出栏量 7000 万头的发展目标。新希望 2018 年出栏量 255 万头,将在 2022 年冲击 2500 万头生猪出栏数。

温氏集团养猪事业部总裁罗旭芳告诉财新记者,要实现 7000 万头目标,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土地资源。另一家头部猪企负责人也指出:「全国一共就 3000 多个县,可选择的土地就那么多。」过去,选址拿地时鲜少遇见猪企同行,现在则已经开始遇见。

国内的猪企建设猪场,通常农业用地,同时需要具备土地手续、环评手续等七到八个审批和证件,此外,对于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有 15 亩的上限规定。为了保障生猪养殖,2019 年 9 月,自然资源部下发通知,取消附属设施用地 15 亩的上限,同时允许使用一般耕地,鼓励使用荒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

一家上市公司猪场建设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现阶段,国家给予很多扶持政策,但各地情况相差很大,南方多林地,选址、获批、动工周期至少也要半年:「很多企业都在借助外部资本的力量尽快扩张,但这也必定是一个长期投资,不会有企业盲目上马项目。」

实际上,因为各地土地情况不一,在政策落实时,细节问题颇多。有生猪养殖企业反映,猪场养殖用地手续完成后,洗消中心却无法按农业设施用地使用,此外,还存在荒山、湖泊等并不适合建设洗消中心的情况。「养殖的楼房到底怎么定性?只有拿到建设用地定性,将来的楼房资产才可以抵押,否则将来这是个问题。」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为进一步提供用地保障,2019 年 12 月,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一个为期五年的通知,其中包括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等。

在土地稀缺的广西自治区和福建省等省份兴起了「楼房养猪」模式,效果仍存争议。

头部猪企扬翔股份副总裁高远飞告诉财新记者,楼房养猪因为楼层数多,养殖数量大,虽然前期投入高,长期运营的指标好、效益高、综合成本反而低。

但前述猪场建设负责人却指出,因为成本的投入过高,楼房养殖难以被大规模复制。「土地成本节省实际上很有限,每平方米贵 300 元左右。以 1 万头母猪场为例,相比单层猪舍的模式,楼房要高出两三千万元的建设成本。」

新希望养猪技术负责人则指出楼房养猪具体要不要建设需考虑当地环保的耐受,以及具体地块的拿地成本:「一个城市 100 万人口,只需要 30 万头猪,现在看起来至少养平层楼绝大部分是够用,没必要投资在楼房的水泥上,而且楼房区内还有可能使病原体积累更加严重。」

在中国,任何农业用地的占用都是极为敏感的话题。一位要求匿名的学者就指出,现在占用农田和耕地,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种植农业?未来批复的土地是划定为设施用地还是经营性建设用地?大量低息、无息贷款和财政投入后,如果养殖失败或经历低利润期,出现的坏账又怎么处理?

中小养殖户怎么办?

中国生猪养殖业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截至 2018 年年底,实现千万出栏量的企业只有温氏和牧原两家,合计市场份额约为 4.7%,即便计算排名前九的上市公司,总计出栏数量占比也仅为 6.45%。

中国生猪养殖业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直接后果则是,没有龙头企业可以带动行业,产业链的分工,专业化的配套无法形成。

牧原股份的董秘秦军直言,生产效率低,行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其中主要原因是难以获取金融资源,因为生猪属于生物资产、猪场建设在农村集体农用地上,都不是属于有效抵押品,难以获得银行融资贷款,企业只能靠自身发展慢慢累积。

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前,对于现代化设备投入,中小养户既没有迫切需求,也没有投入能力。冯仰照告诉财新记者,以 500 头年出栏量的育肥场进行估算,需要约 1 亩多土地,封闭猪舍以及简单的设施费用等一次性投资约为 50 万元,如果是修建围墙约为 1 米多高的开放式简易猪场,费用更低。

一旦自动化改造,成本则骤然上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因为猪场的前期平地差别极大,其他投入基本不变,仅考虑固定资产投入,以母猪头数估算,一头母猪的固定资产投入约为 1 万元左右,这样会使土建、全厂投资增加约 10% 至 20%。

根据不同的大小和标准,一个洗消中心的建设费用约为 60 万至 100 万元,以 1000 头母猪的猪场为例,加上售猪台、单项通道、人员洗消区等改造,成本增加 300 万至 400 万元。一次洗消费用约在几十元。对大部分中小养殖户而言,前期的一次性投入已让人望而却步。

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前,整个养猪行业正在经历自 2011 年以来的低价行情。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 年上半年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一度跌至 10.35 元/公斤,较往年同比下降约 30%。与此同时,一头商品猪养殖出栏,规模化猪企的养殖成本约在 12 元/公斤,散户还要更高,这就意味着,不论是散户还是养猪企业,于 2017 年就开始投产养殖的出栏商品猪「卖一头、赔一头」。

2018 年下半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很多养殖户的生猪资产可谓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即使得以顺利出栏的商品猪,也遭遇屠宰行业压价。2017 年投入、2018 年亏损,到了 2019 年,中小养殖户现金流全面吃紧,已经没有资金继续投入,而如果继续走传统养殖的老路,很可能要面临几十万、上百万元的投入但最后全部归零的风险,他们正在或被迫或主动地退出生猪养殖行业。

活下来的中小养猪户已开始考虑上马智能化。冯仰照告诉财新记者,农信互联自动化养殖业务的客户中,55% 拥有 1000 头母猪,25% 拥有 500 至 1000 头母猪,甚至连 300 头母猪的养殖户也纷纷上门咨询自动化养殖,占到了客户数的 15%。

智能化改造的成本不可谓不高:在自动化基础上,单头母猪成本再增 1 万元。「虽然投资增加,但效率保守估计会提升 20%。」冯仰照表示。

为了恢复生产,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扶持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 2020 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等,补助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 30%,即 50 万至 500 万元。对于农机购置补贴,农业农村部所有适用于生猪生产的机具品目原则上全部纳入本省补贴范围,「缺什么、补什么」「急事急办」,对于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应补尽补。

地方也在加力。河南省财政对 2021 年年底前建设的洗消中心,按照每个 30 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江西安排资金 1000 万元用于支持生猪调出大县,建设区域性畜禽运载车辆洗消中心等。多个省份还在推动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与地方对接,通过「公司+农户」、托管租赁、入股加盟等方式,对中小养殖户实行包片帮扶,帮扶中小养殖户恢复生产。

上述新希望养猪技术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除了集约化发展的趋势,现在头部猪企正在触及下游市场,为下一步可能的猪价探底寻找出路,「不可能任人宰割」。以上市企业发布的信息来看,2019 年 3 月,温氏股份就与浙江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就生猪养殖、屠宰业务等方面合作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而牧原股份也披露公司将逐步建设屠宰产能。

该负责人解释称,因为猪肉价格低的时候,对下游产业有利,这一步是为了差异化和多元性,而且从全球趋势来看,全产业链企业几乎不亏,未来企业还会将产品输出,不只是现在的整猪,还将包括屠宰好的肉制品。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