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广西文革天坑杀人案

2020-02-11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坑杀后的第一天,老人的哀嚎、小孩的尖叫、女人的哭喊……混杂着从半径五米的洞口散出

唐云洪、唐家美、唐映翔与黄天爱。

摄:许炀阳/端传媒

1967 年 10 月 3 日清晨,43 岁的唐家美闻讯飞奔回娘家时,哥哥们已不见踪影。祖宅的房门早已被踹烂,上面留下大小不一的脚印,屋内家具七零八乱。唐家美瘫坐在地上,脑袋一片空白,眼泪瞬间涌出来:「造了孽了!造了孽了!」

就在前一天深夜,一场屠杀地主、富农 (下称「地富」) 及其子女的秘密行动席卷广西全州三江大队全境。共有 76 人被带至邻村黄瓜冲一个洞口半径五米的天坑旁,然后,一个接一个被推入坑中。

半个世纪后,2017 年 1 月 1 日,9 名洞穴探险队员赴黄瓜冲天坑探险,寻访历史的痕迹。两年后,端传媒在桂林辗转找到他们,还原探洞的六个小时,亦数度走访涉事村庄,希望能拼凑出 50 年前惨案的轮廓。时间冲淡了红砖墙上「革命委员会好」的字样,覆以「扫黑除恶」的标语;亲历者大多步入耄耋,或溘然长逝;但坑杀在人们心中剜下的洞,却至今未能填补。

「都过了那么久了,你们怎么还来问?我都快死了,死了就好了。」2019 年 3 月 29 日,端传媒初次探访大宅村时,95 岁的唐家美这样说道。

1. 土改来了

白色吉普车开到海拔 800 多米的东山乡清水镇,已接近 2017 年 1 月 1 日中午,探险队员们穿上橙色冲锋衣,徒步前往黄瓜冲。

组织者阿牛走在前头。他 1989 年出生,河南焦作人,因对洞穴探险痴迷,常在网上搜集桂林附近的洞穴。2016 年夏天,他发现「天坑杀人」的故事,迅速将信息散入群里,结果一呼百应。队伍里的精灵 (化名) 是桂林本地人,他个头不高,生得壮实。「广西洞穴多,适合杀人。」精灵说,距桂林市区一小时车程内,「这样的杀人坑就有三五个。」此外,还有广西一间高校的表演老师老唐,他今年 40 多岁,听过 文革时期广西人吃人的残暴 ,这天想来「真实地见证历史」。

探险队很快来到天坑口。队长蜘蛛 (化名) 开始设定锚点、指挥布局,他与阿牛同年,有丰富的洞穴救援经验。

洞穴探险队员赴黄瓜冲天坑探险,下坑前焚香祷告。

图:受访者提供

纸钱点燃,青烟升起,队员们在天坑口前例行拜祭。村里的老人们上前劝阻:「你们不要下去啊,下面有恶灵!」「我们路过都要绕道走!」这时,老唐才发现,附近的草丛里散落着纸钱、塑料花和燃烧过的蜡烛——原来这些年,村民们一直在祭拜——「或许是在赎罪吧。」老唐想。

隶属全州东山瑶族乡的黄瓜冲位于广西边缘,距最近的县城也要 37 公里,它与湖南交界,翻过几个山头、趟过山野险径,便可抵达那边的零陵地区。

今年 3 月,端传媒初次拜访黄瓜冲。恰逢雨季,村民们包着头巾,裤腿高高卷起,拉头牛,在田间地头劳作。八个月后,待作物成熟,他们再揹着成袋成袋的野菜、辣椒和芋头,到另一头的湖南找买主换钱。日子虽不余裕,但在村民李太兰看来,「也安稳、踏实。」

这也是唐汉鸠一生的构想。在女儿唐家美的记忆中,父亲「聪明、勤奋」。小时候,四兄妹鲜少见到父亲,「每天天没亮,他就下地了。」

「他也是农民出身,从湖南过来,有次放牛才看中这里。」如今 73 岁的孙女唐映翔还记得爷爷说过,「他喜欢这里的安静。」

民国 19 年,靠「种豆子、磨豆腐」,唐汉鸠攒下第一桶金,在大宅村后山买下六亩地,种上水稻、玉米。很快,唐汉鸠举家迁到这里,在村东购置了一座大宅,「六间房,对开式」,唐映翔记得最清楚的是,从大门穿过客厅,还要经过两个天井,「村里人都羡慕我们」。

唐家美的大姐唐老俊 18 岁时,被父亲许配给同村的地主。姐姐的新家是一幢灰色吊脚楼,由青砖砌成,两层高——在家家户户还是茅房、瓦房的年代分外耀眼,就连二楼的窗户都雕刻着「富贵」二字。「那是我见过最好的,宽敞、气派,特别美。」唐家美说,她盼望自己日后出嫁也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每逢农忙,唐映翔起床都会看到家门口坐着一排农民等着派活,工钱每天一毫五仙。逢年过节,唐汉鸠还会给长工们派发米粥,他因此在村里赢得不错的名声。

那时,村里人不用「地主」这种词汇,也没有阶级概念。下亩田村位于大宅村西北方向三里处,村民唐顺福五六岁时,每天和唐玉福一起放牛、玩泥。

「玉福他爸在村头有很多地。」唐顺福比玉福小一岁,出身贫农,「我们几个小孩这里跑,那里闯,谁管谁是地主的儿子,什么阶级。」唐顺福说,「那时,我们还不懂中国的现状。」

对于地主,如今 82 岁的三江村民黄林爱 (化名) 至今心怀感激。1940 年代,她在当地一户地主家做农活,逢年过节,都被分到两袋 5 公斤的米和一筐玉米。年底,他们还会和地主同桌吃饭,热腾腾的桌上,有菜,有鸡,也有鱼。

直到 1950 年,一场革命轰然而至。 唐家美记得,解放军进村了,拿抢指着她,「说你是地主,就是地主了。」

今年 6 月,大宅村村民下地种田。

摄:许炀阳/端传媒

2. 民兵崛起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