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传播病毒?关于渠道,你不得不知道的原理和陷阱

2020-02-20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新冠病毒肺炎能否透过粪便传播,至今仍然是谜团,但在疫情阴霾之下,贯穿各户斗室的一条条渠道水管却使人惶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湖北及全球案例每日飙高,这种新病毒到底是怎么传播的?除了目前较为确切的飞沫传播、最新怀疑的气溶胶传播,患者的粪便也被分离出活的新型冠状病毒。安坐家中,脱下口罩,环顾家中厕所、厨房的水管,你是否曾经担心,病毒会从渠道中冒出来?

2 月 11 日凌晨,香港青衣公屋长康邨康美楼爆出新冠肺炎个案,二人分别居于同一大厦同一座向的中层及低层单位,相隔 10 层,先后在 12 天之内发病确诊,引发公众对于厕所渠道传播病毒的担忧。香港大学征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立即前往现场视察,随后发现,低层住户或因厕所渠道的排气管被不正常改装,不排除粪渠中的病毒或经空气被抽入厕所,造成感染。

17 年前,SARS 病毒袭击香港,位于九龙湾的淘大花园,同样因排水系统而引发病毒在社区中传播,导致全港 1755 名患者之中,有 329 人来自淘大花园,当中 42 人去世。政府其后调查发现,患者的粪便含有冠状病毒,其存活时间相比依附物件表面更为长久,当 SARS 病人腹泻后,带病毒的排泄物进入联通各家各户的污水渠,而一种原本用于阻止细菌和病毒在水道回流的装置却没有发挥作用,导致居民集体感染。

2 月 13 日,[钟南山院士团队表示 ][1],从一例重症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粪便中已经分离出活的新型冠状病毒,虽然该专家团队表示无法完全确定排泄物这一途径是否存在人与人之传播,但这一信号仍值得警惕。在疫情阴霾之下,贯穿斗室的渠道水管使人惶恐。端传媒访问建筑测量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希望深入浅出地图解难题:排水系统的运作原理是什么?当水渠无可避免要运送排泄物,设计上有什么方法可以抵挡脏物?病毒会透过哪些关键位置来袭?

一幢大厦不同住户共用一条污水渠

香港测量师学会建筑测量组前主席何巨业介绍说, 建筑物的排水系统分为「雨水渠」和「污水渠」两大系统

其中,雨水渠主要用于排走未经人为污染、相对干净的雨水,又名「清水」,一般由天台垂直连结到地下渠道,很少连结到室内单位。而 污水渠则负责排走两种污水,分别是「废水」(Water Waste) 及「臭水」(Soil Waste),前者指使用过的食用水,如厨房和厕所内洗手盘、浴缸去水,水管较细,后者接驳坐厕的粪渠,俗称「屎渠」,管道较粗

何巨业说, 香港大多采用综合式处理,废水和臭水这两种污水最终会接到同一条垂直污水渠,早年渠管建于室内,近年则设于室外,大厦上下楼层的单位一般会共用同一组污水渠

换言之,同一幢大厦住户的排泄物可借由污水渠相通,若未有任何阻挡,臭气、细菌和病毒便会透过一般废水渠及粪渠的去水处回涌到家居室内。此排水模式同样适用于商业或住宅大厦,而公共屋邨与私人楼宇的结构也没有很大分别。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废水渠和粪渠分开设计,以减低风险?何巨业表示, 2003 年 SARS 过后,业界一度采用双管设计,但未几又恢复综合设计,主要因为新增多一条水管,摆位存在困难。他称,两渠流向一渠的设计亦有好处,因废水的水量大,可以不时冲刷污水渠,避免排泄物积压淤塞

香港建筑师关兆伦补充介绍,以公共屋邨为例,90 年代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污水渠多设于室内,后来置于室外,拉远与住户的距离,会减低风险。而假若要新增多一条独立废水喉管于大厦墙身,会增加设计难度,因为现时法例对于楼宇有采光与通风的要求,加上楼宇面积却越来越细,每层单位数目增加, 加喉管变相会减少开窗的位置,成本增大之余,亦会减低楼盘之吸引力 ,故业内鲜有发展商会自发采用双管设计。

魔鬼在细节:U 形管和反虹吸管

现时的废水渠与粪渠大多相通,那设计上可以如何避免排泄物的臭味、细菌和病毒等回流?一个俗称「U 形管」的小装置,正是每一条污水渠必不可失的设备。

U 形管的正名是「隔气弯管」(Trap),属排水管配件,内部储水,于弯位形成水封 (Water Seal),配件一般安装于连接洗手盘、浴缸、坐厕等污水渠,分为樽形、U 形、P 形、S 形等不同设计,但原理一致。

「水会积存在 U 形的喉管,形成水封,主要作用是防止臭气回流,」何巨业表示,U 形管的设计原意是防臭,不过其用处在 SARS 便推展至阻挡带有病毒的空气和水花。

2003 年,在香港淘大花园,当其中一户居民感染 SARS,其病毒便经由粪便等排泄物进入连结各家各户的污水渠。而在另一个住户的厕所内,因为 U 形管水量不足甚至干涸,而同时开启抽气扇,厕所内形成负压,污水渠中的病毒便被加速抽到这个住户的厕所内,又一家传一家,造成集体感染。另外,据当年参与调查的测量师发现,淘大花园约六成单位曾经将浴缸改为站立式的淋雨室,为了降低地台高度,将去水位的 U 形隔气弯管移除了。

香港屋宇署曾在 2003 年 6 月向注册建筑专业人士发出作业备考,建议业界将洗手盆等污水引入地台去水的隔气弯管,避免住户因少用地台而导致 U 形管干涸失效。但何巨业慨叹,指引只属建议性质,未有强制推行,「是忘记了教训」。

当然, 现在不少香港市民都知道要定期往 U 形管注水,但何巨业提醒不要注入热水,因为在疫情时间,若渠内有病毒,热水会产生雾化,病毒反而有机会挥发进入室内

不过,U 形管能否正常运作,除了水量是否充足之外,「反虹吸」的配件也尤其重要。

要了解反虹吸,就要先了解何谓「虹吸效应」。虹吸 (Siphon) 是一种流动力学的现象,简单而言,是指液体会因压力差距,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

何巨业说,用水时亦会产生气压,故去水位的 U 形管附近会设有类似开关扭盖的「反虹吸阀」装置,用作平衡气压,避免水封流失。不过,坐厕的反虹吸设计则稍有不同:马桶底部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 U 形隔气弯管,因应冲厕水量的气压较大,故需要在粪渠的出口位置,加设一条「反虹吸管」,又名排气管,连接通风管 (Vent Pipe)。

而通风管则是一条与污水渠并行、同样贯穿大厦各单位的垂直管道,里面只有空气,作通风、平衡气压、阻挡粪渠的空气及污水倒流之用,同时避免上层住户冲厕后,会产生虹吸效应,抽走下层厕所的储水。

近日香港长康邨的个案显示,当上层住户中有居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后,病毒或经排泄物进入污水渠和排气管,而在下层住户中,因有住户曾改动坐厕,排气管遭切断,且未有密封,带有病毒的空气或经此渗漏。何巨业其后曾到长康邨视察,认为渠道设计本来符合标准,而涉事单位的问题估计是人为改动不善所致。

面对复杂渠道,市民如何自查?

U 形管和反虹吸管不可缺失,但普通市民如何确保家中已妥善安装相关的装备?水污管道看似设计复杂,又应该如何观察有没有回流和渗漏?

时隔 17 年,香港先爆发淘大花园社区传播个案,后有长康邨排气管疑泄漏一事,目前许多市民都关注地台的 U 形管有无注满水,以及连接坐厕的排气管有否密封等问题。 然而,何巨业提醒,防疫不仅仅限于这两个地方。他强调,只要整个排污系统,包括厨房、厕所的去水位及渠身等位置有任何缺口,病毒便会有机会循此渗入,若发现没有 U 形管或者它的功能已经失效,可以先密封该处,再找专业人士处理。

「臭味就是警号,」关兆伦说,因上述装备主要用作防臭,若有臭味即代表已失效。目测也是另一途径,若渠道的表面有锈迹、水迹,甚至青苔,即代表已经有渗漏。他强调,「所有排水位也要留意」,如现时「无饭夫妇」或不会使用厨房锌盘,有人不用家中的洗衣机,惟这些装备皆设有 U 型管,若没有注水,同告失效。

「马桶也不可忽略,」他指出,在未有冲厕时,若马桶内水位有异动,甚至出现气泡,或水位过低,同样代表粪渠内的空气及排泄物有机会回涌。

望闻问切之外,关兆伦提供一个验楼师测试 U 形管的做法:先关上厕所门窗,再密封室内的去水口,只剩下其中一个需要测试的位置,在该位置放上纸巾条,再启动抽气扇,若 U 形管的水封会发挥作用,阻挡空气流动,纸巾条便不会晃动;若纸巾条因有空气流动而晃动,可以先倒水至该去水口,再按上述步骤再测试一次,如仍有空气流动,即代表该去水位未有设置 U 形管或已失效。他补充,专业人士一般会采用带有萤光剂的水倒进排污系统作测试,再利用紫外光灯视察有否缺损的情况。

如何使用抽气扇也是另一个要注意的关键细节。 淘大花园案例显示,在密封的厕所启动抽气扇,会造成负气压,加速将带有病毒的水花、空气抽进室内。 关兆伦说,若因为避免此效应而不开抽气扇,在卫生上说不过去,因在厕所的细菌病毒或会因气流而倒流入屋内的其他位置,他建议毋须长期启动抽气扇,使用时也可保留门缝位置透气。关又提醒,污水渠及通风管垂直由天台至地下设于大厦,居于顶层而又贴近此管道的住户,应该减少开窗,避免吸入带有病毒的空气。

长康邨引发公众关心香港公屋体系的水渠安全,然而,何巨业及关兆伦认为,香港随处可见的㓥房风险更大。根据统计处 2016 年中期人口统计,全港近 21 万人,居于 9 万多个㓥房单位内。何巨业表示,㓥房的渠道很多达不到标准接驳,管道少有斜水设计,与原来的排污渠的距离较离,容易淤塞,去水位不会设有 U 形隔气弯管,坐厕也没有反虹吸管接驳至原有的通风管,导致水封易流失,增加病毒散播风险。

葵涌㓥房居民大联盟日前公布,今年 1 月 29 日至 2 月 6 日以电话访问 107 名葵青区㓥房或天台屋住户,60% 住户担心㓥房居住环境易感染病毒;另有 85% 受访者称只有 14 日口罩存量,有 32% 表示会重用。

2003 年,何巨业曾跟著测量师学会的前辈加入调查组,协助找出淘大花园爆发疫情的源头,反观 17 年后再次爆发的病毒疫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公民的卫生防疫意识,「还是要看居民的意识,明不明白渠务安装的风险。」

No More.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