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中央似乎没有一个好好的沟通渠道

2020-02-20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专访陈方安生

陈方安生 22 岁加入政府,在官僚体系中打滚 38 年,退休后做过立法会议员,组过智库,倡议普选,也被认为和英美政府有紧密联系。对于如何拿捏政治中的时机,陈方安生并不陌生。

摄:林振东/端传媒

陈方安生自言是乐观派,但对于香港困局,她感觉曙光难现。

6 月的时候,她还颇有信心。香港当时刚目睹一百万人和两百万人和平上街,占领金钟干道、包围立法会的行动其时已显激进,多番拖延之后,特首林郑月娥表示「暂缓」修例,民愤高涨不平。22 日,在一封致林郑月娥的公开信中,陈方安生提出三点建议:

一、莫咬文嚼字,尽快宣布「撤回」修例;

二、成立调查委员会,不仅厘清示威者及其家人的疑虑,也重建公众对于警察的信任;

三、对 612 金钟冲突中可能被控暴动的示威者,还有可能被起诉过度使用武力的警察,考虑一次性特赦。

这封信以林郑月娥的朋友、前同事的身份发出,在上世纪 80 年代至 2001 年陈方安生离任政务司司长一职,两人均同为政府公仆。「以前都倾到计的 (可以说话的),」陈方安生说,6 月份,她曾经尝试约林郑一谈,但特首「事忙」,拒绝了。

这一年,香港有难。年轻人一批批走上街头,受伤、被捕、被控,脚步半年不停,许多老人也忍不住走出来。70 岁的终审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国能 7 月份在明报撰文,罕有批评政府「犯下严重的政治判断失误」,呼吁撤回修例,成立由法官带领的独立调查委员会;72 岁的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周永新多发长文,希望政府莫以暴制暴,应主动回应市民「复和的盼望」;7 月 23 日,陈方安生联同前公务员事务局局长王永平、政坛元老李鹏飞等,再发联署声明,强烈建议设独立调查委员会,彻查警民冲突和修例引发广泛反对的成因......

劝勉石沉大海,有的则被明确拒绝。冲突延蔓近半年,香港的街景和人心均已大变。

10 月底,在湾仔办事处接受专访这天,陈方安生依旧快语连珠,但也显得矛盾。她说自己理解年轻人的愤怒,「他们觉得今时今日到这个地步都不站出来发声,日后就没有机会」,但面对愈演愈烈的街头暴力,包括破坏港铁、破坏部分商铺、私了不同政见市民等,她表示无法接受,也忧虑反抗者失去道德高地和部分支持;而另一边,香港警察和政府官员的表现又每天刷新她旧有的认知。

事已至此,越缠越深,仇恨和反扑看来难以停息,五个月前的建议早已显得单薄。「In politics, timing is everything。(政治决策,时机至为关键。) 你采取一个行动,先后有好大分别,如果在 6 月的时候已经答应撤回逃犯条例,跟著就不会有示威,更不会有暴力升级。」

那四年,中央非常非常尊重承诺

陈方安生本名方安生,祖父为国民党抗日名将,父亲为纺织品商人,母亲为国画大师,师从张大千等,1948 年举家从上海来港定居,两年后父亲去世。在家人援助下,母亲独力扶养陈方安生等八名兄弟姐妹。陈方安生笑说,在方家这个大家族,面对紧张的时局,不同家庭成员也持有不同政见,面对社会严重撕裂,她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特别是参与政治,你真是要不要太执著、介怀。」

今年 79 岁,22 岁港大文学院毕业后就加入政府,在官僚体系中打滚 38 年,退休后做过立法会议员,组过智库,倡议普选,也被认为和英美政府有紧密联系。对于政治繁复,陈方安生并不陌生。

她的黄金时期落在另一个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人从政者少,女性寥寥无几,在港英政府,她凭借标准的英式英文、亲切的露齿笑容和干练的决策手腕,仕途稳健,被称为「铁娘子」,外号「陈四万」,夺下一连串纪录——她是首三位女性政务主任之一、79 年成为首位女性署长,回归前夕,93 年,她成为首位华人布政司、也是唯一一名女性布政司,担当港督之下的政府二把手,统领全体公务员。

跟足程序、效忠政府、不偏不倚、用有效的方式为政府推行政策,是公务员菁英的准则。面对 97 回归,陈方安生直言,当时从社会各阶层到公务员团队都有疑虑,而作为公务员之首,她说自己既要负责稳定公务员军心,也要进行海外游说,「推销《联合声明》,推销《基本法》」。

在陈方安生看来,22 年前的主权移交意味著香港的「宗主国」从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英国,转换成「一党专政、共产主义的中国」,对于后者,特别在六四事件之后,不少香港人心有疑虑。

「但那时英国并没有咨询香港人问 『喂你们想不想回归呀?』,根本是《中英联合声明》谈好了之后就对香港人说:『就是这样了。』好多人都有怀疑,否则怎么有这样多的人申请去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起码拿著外国护照有个保险。」

对于香港前途,国际上同样充满不确定。「我记得回归前后数年,北京都鼓励我们出外游说国际接受中英联合声明,去美国、加拿大,与他们国会,政府内部的人、与他们的商家会面,说服他们不需要担心,」陈方安生说,去外国游说时,她会这样介绍:「因为《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已经稳定了香港,回归后换了一面旗及宗主国,其他方面绝对是没有改变的。香港仍旧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市场,市民可以享有一切的人权及基本自由,就算是普选,都是北京答应香港人,写了在《基本法》上面的。」

1993 年 9 月 21 日,陈方安生获时任港督彭定康委任,接替霍德爵士为布政司,成为了香港开埠以来首位华人布政司,也是唯一一位女性布政司。

Photograph by David Wo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现在回头看,许多港人明白,回归意味的,不仅仅是「换一面旗」。近年,中央发布对港白皮书,强调中央对港「全面管治权」,外交部发声明指《中英联合声明》是历史文件、「不具有现实意义及约束力」,人大多次对《基本法》释法,中联办在香港选举中扮演愈发关键的角色,动则召集建制派,各级中央官员愈来越多地对香港事务发表指导意见,陈方安生说,香港人这半年来爆发的愤怒,是有一个「历史的积累进程」。

「根据基本法,中联办是没有任何的角色,为何近几年越来越粗暴干预香港内部管治?以往还会掩饰一下,但近几年连掩饰都完全不掩饰一下,现时为何建制派听中联办听得多过我们的特区政府?这是怎么样的一国两制?」她反问。

陈方安生强调,回归后的四年里,中央在香港本地事务上河水不犯井水。最初,中央在港的联络机构是新华社香港分社,「你从来没有听过姜恩柱 (编按: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会出来指指点点」,2000 年转变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简称中联办。「我做四年政务司司长的时候绝对没有 (受干涉),甚至,我们与中联办是没有任何的来往及关系。」

「那四年,中央是非常非常尊重它的承诺,在言行方面,从来没有干预香港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不过,港督换成了特首,「港人治港」并非那么简单。97 之后,首任特首董建华酝酿推行「主要官员问责制」,试图将原为公务员体系的司局长变成特首的政治任命官员。早前接受端传媒访问时,负责构思和推行这一政策的前公务员事务局局长王永平表示,当时政策目标一是「让主要官员向市民负责」,二是给予特首「更大的空间」、「选择协助他施政的司局长」;而在政治任命官员之下,是坚守「政治中立」的公务员。

陈方安生不认同这一改革。她最终选择在 2001 年提前退休,彻底离开工作 30 多年的热厨房。外界也有声音将她的离任解读为她和董建华的不咬弦。不过,她称,当时自己担忧的是,增加并非由普选产生的特首的政治任命权,将极可能导致政府任人唯亲、唯忠诚,打破原本公务员体系任人为才、为能的系统。

「(如果我) 不退下来我就没有选择,一定要为董先生出去推销这一套所谓高官问责制,还要对人说有多好、有多能提高效率、有多能提高高官的问责,全都是假的,我为何要这样做呢?我不需要为五斗米而折腰。」陈方安生语速飞快,「作为公务员做了 30 多年,希望离职的时候能够 leave on a high note(急流勇退),而不是被迫退下来,既然我不能为你推销,我就走。」

不如相信一下香港人的智慧?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