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复工大棋局

2020-03-21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要看未来一两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但随着湖北和湖北以外地区的疫情逐渐分化,政策的砝码开始由防控疫情向企业复工倾斜。

2 月 6 日的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率先释放出这一信号:除湖北省,全国其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总体稳定、病死率低,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恢复正常生产,既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好保障,又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2 月 10 日这一大部分地区设定的复工日期之后,这一信号被不断强化,无论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各类新闻发布会的部委表态,如何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都成为焦点之一。

「虽然复工复产可能出现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存在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的潜在风险;但是,如果不复工复产,短期内将影响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疗物资供应,长期来看各类生活物资也面临短缺风险。」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2 月 11 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称,这样的防控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达到战胜疫情的目标。

「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情况分类施策。」他表示,对疫情严重的地区,首要任务还是疫情防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考虑有序复工复产;对疫情总量比较大但是集中在个别城市的地区,要在这些重点城市加强重点的疫情防控,有针对性组织低风险人群返岗;对疫情比较轻的地区,则要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全面复工。此后一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这一精准施策原则被细化为「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

然而,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注定是两难:继续严格各类封禁措施,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承受不了,但如果复工复产过快,一旦出现聚集性病例,又该如何处理?这一纠结的心态反映在了各地的政策制定上。2 月 10 日开始的复工第一周,部分地区出现了企业复工申请难以通过审批、人员隔离措施升级等情况。复工第二周,这些措施虽有调整,但困扰企业复工复产的返工人员不足、口罩等防疫物资严重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不配套、交通物流不畅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按照国家发改委运行局二级巡视员唐社民 2 月 19 日提供的数字,广东、江苏、上海等一些经济大省 (市)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 50%,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快,上游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度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地工信部门公布的企业复工率数据,只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之比,随着各地陆续取消复工前置审批条件等措施,这一数字可能会快速攀升。但是,受制于农民工返程进度较慢、人员隔离措施较为严格等因素,以员工到岗率来衡量的实际复工率要明显低于企业复工率。同时公布这两个数据的山东省和湖南省,员工到岗率低于企业复工率 20 个百分点左右。

多家机构根据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春运期间日发送旅客数据、百城平均交通拥堵延时指数等高频数据估算,目前返工人员数量不足春节前返乡人员的三分之一,工业产能利用率水平也仅为节前的四成左右。

「国内整体经济活动仍然非常疲弱,复工比较缓慢。」瑞银投资研究部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汪涛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关键还是看这一两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效果。

复工进展如何

从 2 月 10 日开始,湖北之外的全国 30 个省份均已部署安排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官方并未公布全国企业复工率数据,但从各地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窥豹一斑。

东部沿海地区占中国经济体量最大,其复工进度直接决定了经济回升的力度。目前看,东部主要省份企业复工率回升较快。根据山东省工信厅数据,截至 2 月 18 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 79.4%,累计开工企业 22523 家。

江苏企业复工率正在快速提升。截至 2 月 16 日,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数达 29230 家,占全国的 17%,位列各省份首位,复工面达 65%,比前一天提高 8 个百分点,其中苏州复工率已经达到 84%;到 2 月 18 日,工业企业复工数已达 3.4 万家,复工面为 75%。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提升更快,2 月 16 日为 56.2%,较前一日提高 12.1 个百分点,到 2 月 19 日,已经达到 82.6%。

相比之下,其他省份的复工进度要慢一些。截至 2 月 18 日,安徽企业复工率为 51.5%;截至 2 月 19 日,河北企业复工率分别为 53.8%。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估算,截至 2 月 16 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在 46% 左右,剔除湖北后在 48% 左右。考虑到近几日复工推进情况较快,她预计,到 2 月 22 日-23 日周末左右,部分地区企业复工率有望接近 100%,「企业复工率是指企业获得复工许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可以复工,理论上,每一家企业短期内都可以获得复工许可,复工率可以快速上升。」

但企业复工率的快速上升,并不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同步加速。虽然企业可以复工,但很难快速恢复正常运行。瑞银、野村、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市场机构普遍选用务工人员返程数据、一线城市市内出行强度、日均发电耗煤数据等高频指标,来估算实际复工进度。大摩「复工进展指数」显示,目前返回城市的人员不足节前返乡人员的三分之一,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恢复水平不足春节前的 50%,复工步伐仍旧较为缓慢。

员工到岗率低,是影响复工进度的重要因素。零星公布这一数据的省份中,除了浙江员工到岗率与企业复工率基本相当,其余地区都存在较大差距。

湖南截至 2 月 16 日员工到岗率仅为 23%,低于企业复工率 19.3 个百分点;本地员工占比较高的山东,近日来企业复工率提升速度也明显高于员工到岗率:到 2 月 18 日,相比近 80% 的企业复工率,复工人数占比仅为 54%。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对 605 家企业的复工调查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将「员工因防疫要求无法返回工作岗位」视为影响复工的最主要因素。未来一段时间,这一状况将继续存在。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 2 月 15 日表示,截至 2 月 14 日,节后全国共发送旅客 2.83 亿人次,同比下降 82.3%。他估计,农民工返程客运量约为 3 亿人次,已经返程约 8000 万人次,到 2 月底将要返程约 1.2 亿人次,3 月以后返程约 1 亿多人次。这意味着,目前农民工返程不足三成,到 2 月底也只能达到三分之二左右。

这与市场机构根据大数据估算的情况基本一致。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基于百度迁徙指数估算,截至 2 月 20 日,15 个样本城市中人员返程率为 26.5%,较前一日提高 0.9 个百分点,仅为去年春节后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一线城市返程率略高,达到 28.3%,二三线城市只有 25.3%;而根据高德估算的 100 个样本城市平均交通拥堵延时指数仅为 1.18,与前一日持平,远低于 2019 年同期的 1.41 左右,显示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处于较低水平。

2 月 17 日开始的复工第二周,北京、杭州、成都等部分路段开始出现堵车现象,但一线城市地铁客流量只是温和回升,仅为去年同期的一成左右。

张瑜估算,截至 2 月 16 日,全国二产+三产员工到岗复工率大概在 37%,其中工业员工到岗率在 40% 左右,低于企业复工率 10 个百分点左右。

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最重要的实物量数据是煤电数据。按往年的规律,春节后六大电厂发电耗煤数据逐日回升,大概需要 20 天时间恢复至正常水平,今年此数据在低位持续徘徊,至 2 月 19 日,这一数字仅为 38 万吨左右,不足过去三年春节后同期均值的六成。不过,2 月 20 日,这一数字小幅提升 2.8 万吨至 42.1 万吨,显示生产有改善迹象。这一趋势能否延续,值得关注。

中泰证券研报称,居民生活用电耗煤量相对固定,如果扣除这部分,实际产业用电耗煤在 31 万吨左右,只有正常耗煤量的 56%,也就是说,受到疫情的影响,当前宏观经济活动的体量,可能不足正常水平的六成。

张瑜预计,当前全行业实际产能复工率可能在 30%-50% 之间。考虑到员工到岗率在 40% 左右且高耗能行业开工率偏高,实际产能复工率可能在这一区间的左侧。

浙江省经信厅称,受生产要素保障和产业链配套复工不足影响,截至 2 月 16 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达 50% 以上的企业仅占 30.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复工复产指数为 33,仍处于相对较低区间。

「考虑到人员、交通和复工审批等各环节拖累,经济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能需要 30 天,工业生产恢复正常至少要到 3 月中旬。」中泰证券研报称。

行业复工差异大

按照中央的部署,企业复工不仅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分类施策,在行业上也有先后,必要医疗、民生等领域先复工复产,其他的领域可以缓一缓。这一要求叠加行业性质差异,导致不同行业复工进度相差较大。

作为防控疫情所必需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工率最高。国家发改委运行局二级巡视员唐社民 2 月 19 日表示,涉及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的复工复产成效比较明显,口罩近几日产能均超 100% 以上,2 月 17 日产能利用率达到 110%。而 2 月 10 日,这一数字只有 76%。

社会正常运行所需的基础保障行业,复工率也较高。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任洪斌2 月 18 日称,石油石化、通讯、电网、交通运输等行业开工率,目前已经超过 95%,有的已经达到 100%。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 月 17 日,煤矿产能复产率 70.2%,2 月以来首次突破 70%。此外,37 家重点监测的粮油加工企业已经复工 36 家,有色金属行业重点企业复工率达到 80%,炼油行业复工率超过 60%。

与这些行业多为上游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规模较大不同,大量处于相对下游、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其复工进度受到员工、配套产业链、物流、防控措施等多方面制约。

前述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调查显示,营业收入在 5 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复工率显著高于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在 500 万以下的微型企业基本处于歇业状态。员工因防疫要求无法返回工作岗位、上游企业供应能力尚未恢复、地方政府要求的复工条件太过严苛、对复工后的安全生产存在忧虑,是企业认为影响复工的最主要因素。

G7 物联数据显示,2 月 17 日开始的一周,全国大中型企业长途整车运输流量开始攀升,至 2 月 20 日恢复至 2019 年旺季的 34%,较前一日提高 2 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 2019 年同期 89%的恢复率;全国零担物流流量为 2019 年的 4%,较前一日提高 0.7 个百分点;吞吐量恢复到 2019 年 30% 以上的大型公共园区占比达到 58%。物流逐渐恢复,但仍是制约复工的瓶颈之一。

一些生活相关服务业,也逐渐开始复工。58 同城报告显示,目前复工率最高的服务业是外卖、司机和家政保洁等行业,复工比例均为 50%。

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快递业已经恢复正常产能的四成以上。仅 2 月 17 日一天,全国快件揽收量 1.2 亿件,达到正常业务量的六成,投递量超过 8000 万件,超过正常业务量的四成。快递员复工到岗人数超过 200 万。

地方政策转向促复工

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各地在前期对企业复产复工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多采取报备、设置审批条件等方式,不仅程序繁杂,有些地方复工申请需要盖十几个章,而且复工审批通过率低。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 2 月 11 日表示,部分地区出现的对企业复工复产采取报备、设置前置审批条件甚至拘留提前复工企业负责人等做法,不符合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的中央精神,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不能简单通过这些方法来达到防护目的,而是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关心、帮助企业解决疫情防控和开复工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切实解除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

随着中央政策逐渐转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部分地方开始对之前的做法纠偏。

此前多个省份封闭部分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部分乡镇村庄采取堆填、挖断、隔断等硬隔离方式,阻断国省干线公路、县道和主要通乡 (社区、村) 公路,还有地方对外地车辆、人员「一刀切」劝返,这些做法正在逐渐改变。

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近日表示,全省各地暂停的城际客运、城市交通、出租汽车、农村客运等运输服务,要分类逐步恢复。江西 2 月 13 日宣布,将在跨省界公路道口实行入赣人员「两查一测」(查来源、查去向、测体温),省内县 (市、区) 之间将全面取消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的疫情防控检疫点或检测站。同时,严禁县 (市、区)、乡镇拦截劝返来自非严重疫区的车辆。

浙江也宣布,温州以外,全省立即取消省内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以及农村公路的卡点,对普通国省道货车全面放行不到位等情况进行整改,做到应通尽通。

不过,多家物流公司告诉财新记者,在实际执行层面,每个地方的具体通行标准不一样,车辆能够通行可能取决于是否有通行证、货车牌照归属地、司机籍贯、发货地、货物类别等各种因素,执行中存在「一城一策」甚至「一人一策」的情况。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对企业复工的态度上。尽管个别地区因为复工后出现确诊病例而加强了人员隔离措施,但大部分地区对复工的态度都更加积极。

安徽、浙江、海南、云南等省份根据疫情轻重程度,以县域为单位划分风险等级,随疫情变化实时调整,不同区域复工复产的进度和审批流程各不相同。目前江西、成都、杭州等地将企业复工复产由审批改为报备。

浙江通过企业复工率指数、疫情五色图和复工率五色图来掌握各地复工复产情况。复工复产首先分区域,也就是「疫情五色图」划分的五类区域;再分时段,从 2 月 10 日开始到 3 月 1 日,每周为一个时段;最后分行业,按轻重缓急把复工复产行业排序分成 15 个类别,同时对每类区域、每个时段要重点推进的复工复产行业类别提出指导性意见。

财政政策超预期发力

目前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向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特别是帮扶中小型企业顺利渡过疫情难关上转移。在此前央行等五部委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各地允许企业缓缴社保和减免房租等降成本政策之后,财政政策终于推出减税降费大礼包,力度超出市场预期。

2 月 18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湖北以外的各省份,从 2 月到 6 月可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上述三项费用,从 2 月到 4 月可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湖北省从 2 月到 6 月可对各类参保企业实行免征。同时,6 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在此期间对职工因受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还款的公积金贷款,不作逾期处理。

会议称,实施上述政策,旨在「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使企业恢复生产后有一个缓冲期」,并充分考虑了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等情况,可以确保养老金等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相比此前各地延缓缴纳社保政策,国务院的政策范围更广,而且更具含金量。

人社部预计,阶段性减免三项社保费用总额将在 5000 亿元以上,力度超过 2019 年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

2 月 20 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减免社保单位缴费的政策就已扩围。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由省级政府决策,按照各地实际情况,在确保基金收支中长期平衡、确保支付待遇的前提条件下,从 2 月起减半征收单位缴纳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期限最长不超过五个月。

具体来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存可支付月数在六个月以上的地区,可减半征收单位缴费;累计结存可支付月数在六个月以下的,可采取缓缴的方式为企业减负,在通过各种措施保证基金平衡和待遇平衡的前提下,政府认为仍有必要实施减征的,也可以由地方政府决策。

陈金甫称,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存可支付月数在六个月以上的统筹地区占全国的 86%,初步匡算,如果各地经研究后全面实施,减征医保费最多可为企业减负 1500 亿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 年全国「两会」将推迟召开,这意味着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将不能像往年那样如期获得全国人大通过。

不过,预算执行暂未受到太大影响。有地方财政厅预算处人士对财新记者称,除了云南、四川两省及个别地级市尚未召开人代会,多数地方预算已经获得同级人大批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在 2019 年末已按 70% 的比例提前下达。

此外,为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债券对稳增长的作用,在 2019 年 11 月底,提前下达 2020 年 1 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之后,近期国务院又下达一般债务限额 5580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2900 亿元,共计提前下达 2020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1.848 万亿元,已达到法定授权范围的上限。

鉴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市场对 2020 年赤字率的预期再度提高,突破 3% 的可能性提高。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近日发布的报告建议,适当提高赤字率至 3.5%,还可以发行特别国债,规模建议不少于 1 万亿元。

汪涛预计,政府会加大在医疗、基建方面的财政支出,2020 年包含融资平台等准财政方式的增广财政赤字率会扩大 1 个百分点以上。

「在疫情得到控制后,政府将逐步出台一些宽松政策以提振投资和消费需求。」陆挺称,鉴于有限的政策空间,出现新一轮大规模刺激措施的可能性较小。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