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接管期做了什么?

2020-03-21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如何从 3 万亿资产瘦身?1.5 万亿短期保单是怎样兑付的?大家保险引战重组还有哪些坎儿?608 亿保险保障基金投入能否收回、如何收回?

2020 年 2 月,春节过后,北京建国门外,较往日清冷许多。受新冠疫情暴发的影响,大部分机构都是远程上班或轮流值班。但在长安街这栋颇为著名的黑色写字楼里,大家保险的接管组仍在加班。这栋大厦半年前才从「安邦金融中心」换牌为「大家保险集团」。2020 年 1 月 31 日,即大年初七,他们兑付完了安邦发行的最后一笔旧保单,至此,1.5 万亿元安邦的中短期理财型保单全部兑付完毕。

2 月 22 日,在接管安邦保险集团两年后,鉴于从安邦集团拆分新设的大家保险集团 (下称大家保险) 已具备正常经营能力,银保监会依法结束对安邦集团的接管。当晚,银保监会和大家保险的官网同时宣布了这一消息。

两年前,也即 2018 年 2 月 23 日,原中国保监会宣布,安邦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同日,原保监会首次依法对一家问题金融机构——安邦集团——实施接管,接管期限一年;接管组组长为原保监会发改部主任何肖锋。几天后,保监会与银监会合并成银保监会。一年后,银保监会公告,为巩固接管取得的成果,积极推进安邦集团转入正常经营,将安邦集团接管期限延长一年,这也是《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最长期限。虽然 2020 年 1 月突发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但《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对于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接管的到期退出,并无因不可抗力可以延期的依据。

处置安邦集团,是 2017 年以来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首场战役。这家民营金融集团过去十几年狂飙突进的真相逐渐被揭开。据财新记者独家获悉,根据监管机构近一年的摸底,安邦集团这个被吴小晖撬动层层杠杆和非法手段构造的「金融帝国」,截至 2018 年 6 月底,总资产 3.16 万亿元,其中包括海外资产约万亿元,保险资金全部来自三年期以内的中短期保单 1.5 万亿元,并表的成都农商行总资产近 7000 亿元;而安邦集团的总体净资产,则为负 828 亿元,如果再加上某些重点股权投资的账面浮亏,总体负净资产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2018 年 4 月,保险保障基金以一半的「身家」,向安邦增资 608.04 亿元,37 家吴小晖关联公司全部出局,安邦股东收缩为保险保障基金、上汽集团、中石化三家。即使在保险保障基金注资后,安邦集团的「窟窿」还有约 220 亿元,要靠资产处置、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的溢价来填补。

目前看来,监管当局对安邦的处置方式属于「收购-承接」,通过新设立的大家保险集团,对安邦集团的部分股权、清洗干净后的资产和负债进行承接。目前包商银行的处置亦与此模式类似。

安邦集团的处置思路分「三步走」:资产瘦身、业务重整、引战重组。按照银保监会就停止安邦接管答记者问的口径,在接管组进场后,整个安邦集团的处置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优化地稳步推进资产处置与重组,整个过程彰显了决策层的定力与决心,受益于监管部门的专注与专业,也体现了与司法系统高效配合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算是告一段落了。」一位接近接管组的知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在接管到期之后,安邦接管组将何去何从?这有待银保监会的最终决定。由于大家保险的资产处置、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重组尚待推进,市场估计,这些工作大概率将由原接管团队组成重组小组继续完成。

区分好资产、坏资产

据财新记者确认,吴小晖于 2017 年 6 月 8 日被带走调查,但未料想其「余威尚存」。两天后的 6 月 10 日,当 40 多位特警与原保监会的监管人员准备从南门进入安邦大厦时,再次遇到保安的人墙阻挡,「吴总没有命令就不能进」。此前,吴小晖以安邦大厦为据点,日夜抗拒监管部门进场调查,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2017 年 4 月底,《财新周刊》发布独家调查文章「 穿透安邦资本魔术 」,构成自 2014 年以来的深度报道系列,逐步揭露了吴小晖虚增安邦集团资本金、实施个人控制的财务造假术。

据财新记者了解,监管部门的摸底工作,也花了近一年时间。经过对安邦集团和 300 多家关联公司、近 20 家银行、8000 多个账户流水记录的调查,监管人员最终厘清了吴小晖通过虚构交易、错误记账、套取挪用资金等方式形成的资产虚增规模。最为极端的一例,是吴小晖用一笔 4 亿元的资产,通过不断关联交易,最后滚到了 400 亿元的资产规模,产生了 396 亿元的「利润」。

再如,当时监管当局为了调查安邦的增资情况,曾选定成都、杭州各两家股东单位现场走访;等到接管后才发现,原来当初设在高级写字楼里的办公室、车水马龙的景象,都是吴小晖让安邦花了 4000 万元租场地、雇人制造的假象。

2018 年 2 月 23 日,监管部门等多部委人员组成的接管组正式接管安邦集团;4 月,保险保障基金向安邦增资 608.04 亿元,基本填平了吴小晖在安邦虚增的资本金缺口,安邦股东也收缩为保险保障基金、上汽集团、中石化三家。

重组安邦,除了要解决 828 亿元的负资产问题,棘手之处还在于大量的涉诉资产有待清理,其中包括吴小晖通过各种形式侵占安邦的资产,超过 1300 亿元。有接近银保监会人士告诉财新记者,有部分资产的产权并没有登记在安邦集团名下,而是登记在吴小晖及其关联人名下。这些资产未纳入刑事追缴范围之前,部分名义股东并不配合办理手续,需要启动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在内的多种手段追缴,有赖于司法相关部门的配合,难度不可谓不大。

据财新记者从接近银保监会人士处获悉,在 2018 年,监管及多家中介机构对安邦的引战重组方案提出了三种选择:整体引战、拆零出售、拆分重组。其中,整体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有人为窟窿兜底,最考验企业的资金实力与未来的控盘能力;拆零出售,容易导致资产快速贬值,又不利于稳住溢价目标;相较之下,拆分重组,是最为务实的做法。

接管组的做法是,在资产瘦身的同时,将安邦分为「好资产」和「坏资产」来分别处置。其中,「坏资产」——牵涉大量涉诉与理财类短期负债的安邦保险集团与安邦财险大部分资产约 5100 亿元,留在「老」安邦,对应保险保障基金的出资 415.39 亿元;在旧保单兑付完毕后,旧的金融许可证注销,在涉讼资产回收清理完毕后,原安邦集团依法注销。

而安邦财险的车险业务及安邦人寿、安邦养老、安邦资管等四大业务,大约 7000 亿元「好资产」,转至新成立的大家保险,对应保险保障基金的 203.61 亿元;然后在大家保险的平台上,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而保险保障基金可分步、适时退出。

2019 年 3 月,安邦重组方案获批。同期,安邦接管组开始处理所持有的万科、同仁堂、欧亚集团、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金风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股权资产,为好、坏资产的剥离处置做好准备。7 月 11 日,大家保险成立,初始股东与持股比例与安邦保险保持一致。接管组组长何肖锋出任了法人代表,原太保寿险董事长、安邦接管组副组长徐敬惠出任总经理。

前述拆分重组的操作,在近年来企业重整中常见,但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中尚属首次。据财新记者了解,参与多起国企重整案的中金公司是大家保险重组的中介机构之一,除此,还有瑞银证券、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金杜律所等市场专业机构参与。

大家保险启动引战重组

在甩开了财务与法律包袱后,大家保险集团开始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实现保险保障基金的逐步退出,首要目标是妥善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同时尽可能保证 600 多亿元的投保人资金不受损失。

据财新记者了解,从 2018 年起,有三四十家企业对安邦的牌照及手上资产流露出浓厚兴趣;但到了大家保险的尽调阶段,投资者数量逐步收缩,包括李书福的吉利汽车、沈国军的中国实业集团、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等,均与接管组有过接洽;再到大家保险集团正式征求报价的时候——已经仅剩下不到十家合格投资者了。

「不停地跑掉一些企业,接管组再不停地找一些新的进来。」前述接近接管组的知情人士表示,将在七八家企业中挑选出三家合格股东,成为大家保险集团的新股东。这三家股东或将分别由外资、国资和民资组成,每家持股约 20%,保持相对分散的股权架构。总体而言,保险保障基金出让 100 亿元左右的净资本给社会资本后,保留持股三分之一,暂为单一第一大股东;社会资本持股共占三分之二,保持大家保险的民营性质不变。「希望这样的治理结构,能有效整合外资的专业理性、国资的谨慎合规、民资的积极进取等不同特质。」

据财新记者从多位潜在投资者处了解到,在春节前,大家保险的估值报价是 600 亿元,对应约 200 亿元的净资产,7000 亿元的总资产。简单而言,大家保险按新老股本 1:1 配股。由此,现在的报价相当于 2 倍 PB(市净率)。

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有潜在投资者对财新记者分析指出,以这一估值想要成交的可能性并不太高,「保险公司需要做很多年,才能有成熟的公司架构、产品模式和市场份额。」

目前二级市场上,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 为 2.4 倍 PB,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 为 2.2 倍 PB,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中国人保(601319.SH/01339.HK) 为 1.8 倍 PB,新华保险(601336.SH/01336.HK) 为 1.1 倍 PB。再对比安邦 2019 年挂牌转让的和谐健康保险:2019 年 7 月,资产规模 2000 亿元的和谐健康保险,由安邦集团 100% 持股,变更为福佳集团持股 51%、扬子国投持股 25%、大横琴投资持股 13.1%、金科地产持股 9.9%、良运集团持股 1%。据财新记者了解,该交易在 2018 年 10 月基本达成,福佳集团以 190 亿元的总估值竞标价击败碧桂园等竞争对手;到正式交易时,由于资产增值等原因,最终成交价比竞标价又高了 20% 左右。按照 2018 年 1 月和谐健康保险增资到 139 亿元来计,这一交易相当于估值是 1.6 倍 PB,接管组可净回收资金 114 亿元。

对此,接近交易的人士分析称,当时市场情况尚可,可比交易机会也较为稀缺。对于大连福佳集团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在于可特批获得一家保险公司 51% 的控股权 (同期保险公司股权管理规定已将单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到三分之一)。但是从那之后,整个金融经济形势愈发严峻,民企收缩,实力大打折扣,保险公司牌照价值也一再缩水,令此番引战新添了不少难度。

当然,从大家保险集团的品牌来看,拥有全牌照的架构,一定的规模效应,也具备引入新的专业管理团队下操作的未来空间,仍然有一定的溢价价值。

按照银保监会接管组 2 月 22 日披露,经过反复谈判,现已基本锁定了社会投资人。据财新记者了解,大家保险完成引战重组,预计还需三个到六个月的时间。

「会尽可能往前赶,这个动作越快越好。对公司来说,过渡期越短越好。希望能引入一波真正的社会资本,他们用心去对自己的投资负责,用心管理大家保险。」前述接近接管组的知情人士说。

3 万亿安邦资产大瘦身

安邦集团成立 14 年来,通过层层放大杠杆,控制海内外资产规模约 3.16 万亿元,其中海外资产约万亿元。安邦被接管后,首先面临资产瘦身。从现在大家保险 7000 亿元总资产看,这两年来接管组累计处置资产 2 万多亿元,兑付保单 1.5 万亿元。这是怎么做到的?

据财新记者了解,接管组处置资产的主要思路是:尽可能盘活、优化资产,「外部防止有人趁火打劫,故意压价;内部防止项目蜂拥而出,产生踩踏」;策略上采取靓女高调先嫁;技术上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变现,将处置的增值部分,作为安邦风险处置缺口的重要保障。比如境内资产中,安邦接管组陆续公开处置了邦银金租、和谐健康、成都农商行等非上市公司股权,也处置了招行股权等大量权益类资产,相关溢价是接管组弥补安邦负资产的窟窿、兑付保单缺口、逐渐回收保险保障基金出资的关键。

复盘吴小晖旗下安邦魔幻的扩张之路,有几块资产是其重要棋子,也伴随着他的高光时刻。

第一块是吴小晖在 2011 年「蛇吞象」,以 56 亿元购入成都农商行 35% 的控股权,后又以暗仓进入,共持有成都农商行 55.5% 的股权,这是安邦规模最大的并表资产。截至 2019 年 10 月 31 日,成都农商行总资产约 5500 亿元,比高峰期的 7000 亿元略有收缩,但仍是安邦接盘前 2010 年末 1600 亿元总资产的 3 倍。

成都农商行是接管组需处置的首批资产——非主业相关、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处置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2018 年 12 月,安邦首次挂牌,以 168 亿元转让所持该行 35% 的股权,但未能成交。此后,安邦在成都农商行持有的全部 55.5% 的股权曾一并打包挂牌,定价是 261.78 亿元。这两次挂牌,都囿于种种原因而流拍。

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几次流拍的关键,在于成都农商行有一笔资产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安邦通过同业运作等方式,套取了成都农商行 90 亿元信贷资金,用以境外投资项目,产权却记在了吴小晖的关联人个人名下,目前接管组及有关部门还在积极追讨相关资产。为了搁置争议,尽快达成对成都农商行的交易,遂采取了务实的做法,将有关争议资产及对应的股权从相关交易中剥离。2 月 21 日,吴小晖关联的 10 家公司持有的成都农商行 20.5 亿股 (股权比例 20.5%),在北金所被第三次挂牌出售,定价已经变成了 78 亿元,预计这次交易将能顺利达成;而当原安邦在成都农商行的全部 55% 的股权出手后,预计这个项目总体能回收资金约 200 亿元。

第二块「高光」资产,是安邦自 2014 年开始陆续投资 900 亿元,持有的民生银行 17.8% 的股份,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安邦原本还有增持到 20% 甚至 30%,将民生银行并表的计划。但是因为股价下跌,民生银行从高峰时的 PB1.8 倍降落到目前的不足 0.6 倍,造成浮亏 500 亿元,难以马上处置,而这一巨大浮亏,还没有计算到安邦集团 828 亿元的净资产窟窿内。这笔股权投资的价值究竟如何估量,取决于机构投资者对民生银行这家著名股份制银行前景的综合判断。

第三块重要资产,来自吴小晖海外「买买买」的「高光」时刻,却一样进退两难。他在 2014 年 10 月拿下的境外资产,是位于美国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这家见证了美国乃至世界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老牌酒店,一直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要到访纽约的下榻首选。

当时安邦战胜诸多交易对手,以 19.5 亿美元高价购入华尔道夫酒店,折合人民币逾 130 亿元,但收购资金从何来?据财新记者调查,从 2014 年起,安邦左手通过五大行、招行等银保销售渠道,发行大量中短期理财保单,实则是「准银行存款」;右手将这些保费资金用以存单质押,再通过银行「内保外贷」出境投资。据财新记者从监管人士处确认,安邦海外投资的 1300 亿元人民币 (近 200 亿美元),全部来自「内保外贷」。

在外界不解安邦何以能出此高价做亏本的买卖时,吴小晖在 2017 年 3 月公开宣称他的「妙计」:将华尔道夫酒店的塔楼部分改为高级住宅再出售,以提高项目收益。2017 年春,这家接待过明星玛丽莲·梦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酒店正式关闭,开始改建。岂料几个月后,吴小晖归案,华尔道夫酒店变成了在建工程。此时出售资产,不免大幅贬值,因此权宜之计,是继续改建,同时积极寻找海外买家,预计 2020 年 4 月改建完毕。「当初看起来靓丽的资产,实际还需要大量财务投入。资产的真实价值及最后能回收多少,还不好说。」接近此交易的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坦言。

据财新记者确认,目前安邦名下持有的海外 15 个项目,投资成本逾 1300 亿元,对应约万亿元的海外资产。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处置了 8 个项目,还有 3 个项目已经在交易程序之中,回笼资金逾 800 亿元,包括华尔道夫酒店在内的 4 个海外项目尚待处置,均一并纳入了大家保险。

另据财新记者梳理,吴小晖在国内通过各类巧取豪夺的手段,拿下了 18 个不动产项目。目前接管组已经收回了 12 个。这些不动产项目不少也是看上去靓丽,实际却涉及股权不清、资产瑕疵、管理混乱、寅吃卯粮等问题,处置的难度很大。

「外界本来以为吴小晖至少很有财商,但从他做的这些事来看,还是个『土包子』。」一位知情者这样评价,「有的项目可能差个三五百万的土地出让金,吴小晖就拖着不付款,试图利用自己『额外的影响力』去操纵,最后拖到滞纳金到了二三十亿,标准的『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更严重的是,安邦在北京 CBD 夺取的多块土地,看上去应该很有价值,但实际问题重重。这些土地账面价值几十亿元,原本具备增值空间,但土地尚未确权,并需进一步投入开发,而吴小晖已经把这些土地包装成几百亿元装进了报表,造假、撑门面,资产被严重透支,财务价值基本已经提前被吃干榨尽。

解决 1.5 万亿保单

除了变卖资产甩包袱,接管组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还是如何解决安邦的商业模式造成的巨大金融风险。

自 2014 年开始,安邦便通过银行渠道激进销售了大量短期理财型万能险,快速获得配置风险资产的杠杆资金,以负债撬动资产端。而安邦多起高调的海外收购均属长期投资,短钱长配的资产负债结构,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实际难以持续。这也是决策层下决心要整顿包括安邦在内的几家保险公司乱象的根本原因。

据统计,从 2015 年到 2017 年的三年时间内,安邦销售了规模高达 1.5 万亿元的中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期限均为三年以内,在 2018 年至 2020 年初出现满期给付和退保高峰。这也就意味着,接管组在处置各类资产的同时,还要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保证对投资人的兑付。其中,从 2018 年 7 月起要集中兑付 8100 亿元,2019 年全年现金流出 6800 亿元,这就是 1.5 万亿元待兑付保单的由来。

「从 2017 年下半年监管进场,核心就是要把这个雷给拆掉。最大问题在于第三年的现金流,如果新的负债端跟不上,资产端的价值就会大幅贬损,可能造成雪崩式的坍塌。」前述接近接管组的知情人士表示。

截至 2020 年 1 月 31 日,接管前安邦集团发行的 1.5 万亿元中短存续期理财保险已全部兑付,未发生一起逾期和违约事件,平稳度过现金流的给付高峰。银保监会还披露,接管期间已经主动向客户提供保单满期提醒等信息累计 1250 万人次,接受退保咨询 13 万人次,严格履行了对消费者的各项承诺,按合同或销售时的约定利率进行给付。

其中,7000 亿元保单,从安邦发行的短期理财型产品,大部分转换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保单,均由大家保险承接,寿险占到 6000 多亿元。

而近 8000 亿元的保单兑付,主要靠处置资产的收入。据财新记者了解,所有高流动性资产包括牌照变卖的资金,全部集中用于相关保单的兑付缺口。在近 8000 亿元旧保单兑付完毕后,安邦的金融许可证已经注销;在涉讼资产处理完毕后,安邦集团也将依法注销。

短期保单兑付也曾遇到难关,主要来自与资产处置时间上的错配,因此部分流动资金来自来银行贷款。比如 2019 年 12 月,民生银行在披露日常关联交易时公告称,给予大家人寿 205 亿元的授信额度。据财新记者了解,在 2019 年 12 月,包括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建设银行等分别提供了 30 亿–150 亿元不等的一年期特批贷款,共计约 630 亿元。相关知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这是因为老安邦的大量涉讼资产变现需要时间,因此会想方设法找到商业化资金来平滑短期的现金流缺口,实际上,相关资产处置的现金流是可以完全覆盖负债的。

但要想全部收回保险保障基金在安邦及大家保险的 608 亿元投入,目前仍存在缺口,需要等引战重组完成后再看。

如何真正走向重生

保单兑付、置换只是完成了安邦风险处置的第一步,大家保险真正走向重生,需要摆脱原安邦模式,在保险行业强调「保险姓保」、回归保障功能的原则指引下,借助已有的综合架构、完整的保险牌照、一定的规模基础,重建在保险业的基本能力。

重建能力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此前安邦的保险主业根基不牢靠,产品形态和业务渠道十分单一,名为保险公司,实为投资公司,严重依赖银保渠道的投连险募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性投资业务,业务模式严重偏离行业客观规律。「除了吴小晖个人的严重违法行为,安邦自身的商业模式也是违反行业客观规律的,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这是个基本判断。」有专业人士如是分析。

2017 年,原保监会发布的 134 号文,对短期理财型产品的销售进行了严格控制。按照银保监会的说法,从 2019 年 7 月正式成立后,大家保险在监管确定的「坚守合规,尊重规律,服务立司,专业立身」的经营理念下,开始推动转型,按照市场化手段引入专业机构、经营管理团队,对相关业务板块进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存量资产管理效率。

首先是拉长产品久期,降低短期兑付的现金流风险。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曾在 2019 年 7 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通过采取措施持续降低大家保险中短期理财型产品的规模和占比。据财新记者了解,截至 2019 年末,大家保险的 7000 亿元保单中,短期产品已从之前的 100% 下降至 24%,76% 的产品期限为五年期及以上。

大家保险也在逐步拓展分期期缴产品。从无到有,2019 年共拓展了 55.7 亿元的五年期期缴产品。根据银保监会数据,大家财险公司2019 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43.4 亿元,综合成本率大幅下降 12 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转正;大家养老险公司专注个人养老保障业务,2019 年业务规模累计达到 445 亿元。

此外,大家保险的业绩亮点是,资管公司投资结构持续改善,2019 年实现总投资收益率 8.62%,远超行业 4.9% 的平均水平。

但拉长产品久期和推动期缴,只能说产品结构相比老安邦有所进步,能够带来更稳定的现金流;要真正推动保障型产品,还要靠保险产品的精算与设计、个险渠道的建设和代理人扩张,即保险服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建设。市场人士指出,在目前行业增员困难的大背景下,代理人大幅扩张的方式并不现实。因此在销售队伍方面,大家保险更加强调代理人的质量而非数量。

作为回归保险保障的载体和场景,大家保险与厚朴基金等机构合作,目前开始在北京布局城市核心区域的高端养老社区,目前有三个试点项目,1500 个床位,预计于 2020 年 4 月正式推向市场。虽然总的投资金额目前还有限,但这将成为大家保险养老业务的重要探索模式。

安邦的另一大问题是管理基础异常薄弱,内控体系极不健全,大小事情都高度集权于吴小晖一人之手,公司治理、风险控制体系形同虚设。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基于内外部诊断,大家保险集团全面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分批启动并完成集团本级及各保险子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及人员『三定』工作,建立了市场化的人才选用机制。完善治理体系,组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资债管理执行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员工处罚委员会、关联交易办公室等一系列专业决策和议事机构,建立了配套的议事规则和流程。全面梳理事权,优化管理节点,规范管理流程,首次通过编制年度财务预算,设定经营目标和关键指标牵引业务经营,初步搭建起高效的经营管理闭环。」

据财新记者了解,接管组进场后,已辞退或者劝退了近 60 名吴小晖原管理层人员,再从市场上选调和招聘了近百名专业人士,正努力使公司回归正轨,回归保险主业本源。另外,接管组原 28 人,在结束接管前,已缩减为 18 人。

「历经两年时间,大家保险相当于器官移植以后,从重症病房里出来的一位病人,现在要转到常规的地方去做调理、治疗和恢复,距离真正出院还需要时间。」有了解大家保险的知情人如此描述。

从安邦到大家保险,经营管理得到了重塑,但真正的转型和业务拓展、全面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还要等待引战重组成功以后,引入新的专业团队来书写。而保险保障基金的 608 亿元投入最终能否全身而退,也取决于此。

Related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