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传播

2020-03-21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精确快速诊断有待突破,无症状感染者带来挑战,救治尚无神药

由于新冠肺炎的治疗至今没有出现特效药,对危重症患者而言,维持生命是最主要的手段。

病毒的传播速度超乎人们预期,对感染者准确识别和有效治疗是阻断传播的关键措施。来自前线的研究,以及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随之调整的技术策略,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 2 月初方舱医院建成后,轻症患者获得集中隔离救治点,战疫向良性发展。但患者确诊难题仍没能完善解决,核酸检测进入公众视野。疫情扩散早期,核酸检测试剂盒一度产能堪忧,无法满足检测需求。产能瓶颈打破后,各地又屡现多次检测阴性的确诊案例。这让核酸检测方法受到多轮舆论质疑。诸多机构和企业试图研发更快捷准确的检测技术,业内人士对此各执一词。

目前,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是患者「治愈」的标准之一,但多地目前均发现患者出院后「复阳」的情况。这究竟是出院时核酸检测结果不准确,还是患者治愈后仍在排毒?这些出院后的患者是否会再次成为「行走的传染源」?问题依然有待研究。

更难发现的是无症状感染者,他们症状隐匿、容易漏诊。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些感染者不仅数量不少,且可能具有与中轻症患者相似的传播力。如无法识别出这类不断增加的感染者,后续疫情防控或变得更为复杂。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所刊的中国疾控中心 7 万余人大样本分析,新冠肺炎患者的整体病死率当前略高于 2%。这一数据的分母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以及无症状感染病例,基数相对较大。但对于发展至危重症的患者,这一数字可高出数十倍,及时识别患者病情进展成重中之重。由于新冠肺炎治疗尚无「特效药」,对于已经转成重症及危重症的患者,机械通气是赢得时间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中,技术和设备成为门槛也屡见不鲜。

诊治措施如何进一步提升,仍是全球学者和医护人员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检测质量难题待解

2 月 5 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央视的采访中,提出武汉疫情压力在于大批患者未能及时收治到医院,解决疫情问题的关键是对在家的轻症患者进行收治。从 2 月 5 日起,武汉陆续启用多家方舱医院,全市方舱医院计划床位超过 2 万张。

入住方舱医院的条件是确诊为轻症患者,但新冠肺炎确诊技术一再出现争议。

在湖北地区,核酸检测早先效率低下,大量病患无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导致人群严重交叉感染。

此外,核酸检测假阴性问题一直困扰着防控。官方推荐病毒核酸检测与基因测序作为两种确诊新冠肺炎病人的依据。在实际确诊过程中,测序方法昂贵且速度慢,核酸检测快速、简便、便宜,但准确率不稳定。王辰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对于真是这个病的病人,也不过只有 30%–50% 的阳性率」。有专家解释称,王辰指的是疑似患者中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不过,人们普遍把这理解为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的比例过高。

「具体的 (假阴性比例) 数字我不掌握,但不要说假阴性,假阳性也是有可能的,任何一项技术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兼肺部感染研究室主任胡必杰表示,样本质量、人员操作、试剂盒灵敏度等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核酸检测结果。

试剂盒质量也有待提高。「今天市场是突然有了超级大的需求。」一名检测试剂企业技术总监表示,核酸检测试剂盒属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范围需包括三家省级以上医疗机构。新冠疫情来袭,将获批上市流程缩短至数周。尽管如此,监管部门仍须考察试剂盒生产商有无核酸试剂盒的生产基础、质量体系如何,并且设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考核机制。

2 月 23 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队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文称,尽管现有的技术发展能够确保在最短时间研发出病毒检测试剂盒,但平时作为三类医疗器械的检测试剂盒,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正式上市。「在突发疫情来临时,如何启动应急程序,在确保检测质量及生物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将检测权限下放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成为了疫情防控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还指出,短时间研发生产的检测试剂,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自 1 月 11 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被公开,各家体外检测公司就加紧研发生产。1 月 18 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全国各省 (区、市) 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确认程序》。据该文件,各省疾控中心核酸检测试剂盒可从辉睿生物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