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以疫谋独」吗?疫情中茁壮的健保共同体

2020-04-11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历经 WHO 风波、口罩外交与数起环绕着「全民健保」而生的争议,让台湾共同体在疫情之中反覆确认边界,并再次对中华民国遗留的体制表达困惑与质疑

2020 年 2 月 14 日,莺歌一间口罩机台制造厂内正生产口罩。

摄:陈焯煇/端传媒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国台办不只一次 指责 民进党政府以疫情为由要求加入 WHO、与 AIT (美国在台协会) 签订「台美防疫伙伴联合声明」是「以疫谋独」、挟洋自重。而台湾总统蔡英文在 3 月 19 日发表的总统府 敞厅谈话 中,则正面反击,这种批评台湾「以疫谋独」的说法,「只是以政治思考的狭隘心态,无助于当前疫情防治。」

台湾是否以疫谋独?两岸政府或许难有共识。但自疫情爆发以来,台湾共同体不断地进一步凝聚、团结,进而出现更清晰的边界轮廓,确是不争的事实,也不是台湾政府可以完全掌控、「谋」之的单向道。

27 日,正当美国的新冠肺炎案例数刚刚突破十万例之际,北加州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刊出了一则报道,标题为《「 难民」从湾区逃往台湾,希望远离冠状病毒 》。

这则报道采访了两位北加州的华裔居民,他们都在台湾「封关」前的最后一刻,成功地从美国飞抵台湾入境;其中一位当事人 Connie Wong,甚至还将自己年迈的双亲也一起带到了台湾,目前栖身在台北的一处旅馆。

「如果我双亲也感染肺炎了,就算送去旧金山的医院急诊,他们也分不到呼吸器,因为到时已经会是战时状态了。我们没有足够的护士、医生,也没有足够的呼吸器。」她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

Connie Wong 还指出,就她所知,当时正在逃离美国、前往台湾避难的人并不少见,但她的女儿最后选择留在美国,因此她现在也在台湾搜罗口罩和消毒纸巾,准备将这些防疫物资送回美国。

这则报道被转贴在台湾脸书粉丝团页面之后,却引起了部分台湾网民的不满与骚动。有些人将这些「归国华人」比拟为在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出逃的武汉人,有些人则附和自己也有认识住在美国的亲友都「逃了回来」,但更多的留言,则似乎是下意识地将这些从美国来台的个案,连结上了另一个经常挑动台湾舆论神经的议题——海外侨民是否滥用健保制度?

海外侨民「滥用」健保制度吗?

台湾从 1995 年开始实施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由于覆盖率几近百分之百、医疗纪录系统建置完备,以及物美价廉的特性,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外国媒体的注目。

台湾目前采行的健保制度,由中央健康保险署作为单一保险人,统一掌控医疗服务和药物的价格,几乎垄断了医疗市场,因而与其说是「保险」,不如说更像是「社会福利」;根据《全民健康保险法》,只要是在台湾设有户籍的国民,以及持有合法居留文件的外国居民,都拥有投保健保的资格。

在台湾,病患看诊的自付额相当低廉 (在普通诊所看诊,通常只需负担挂号费约 50 至 150 元台币),保费也并相当实惠 (一个月最低约 750 元台币),因此移居海外、或拥有双重国籍的台湾人,通常都会保留台湾的户籍和健保资格。

这社福色彩浓厚的制度,始于 1995 年 3 月 1 日。健保署署长李伯璋回顾,全民健保开办之前,台湾相关健康保险的制度繁多,例如,劳保、公保、军保、农保等,当时全国约有 1240 万人加入劳保,占当时总人口的 59%。但其余 41% 的非就业人口,多属于未成年人、65 岁以上老人等族群,无经济自主性、无法加保,且缺少适当医疗保障。

李伯璋说,这些弱势群体本就是医疗上高风险、高需求者,却又不易在民间保险市场中获得适切的医疗照护,1986 年,前行政院院长俞国华提出全民健保的规划,整合现有医疗保险制度,试图开办全民健康保险,经过多年规划,在 1995 年正式上路。

由于美国并没有类似实施「单一保险人制度」的全民健康保险,即便有私人保险,医疗费也依然相当昂贵,因此保留台湾健保资格的这种现象,在移居美国的台湾侨民身上特别常见。 坊间盛传,从美国返台看病,甚至是固定回台健检洗牙、顺道探亲的开销,就算加上了机票费用,也依然只是在美国医疗费用的零头而已。

长期下来,这些出于医疗目的而返台的美国侨民,就逐渐被冠上了「没事美国人,有事台湾人」的负面形象。

回看《旧金山纪事报》的这个案例,这位带着父母来台的华人由于来自美国、并未定居台湾,因此便被有些网民误认成「健保寄生虫」。然而实际上 Connie Wong 本人既没有台湾的护照或居留证,也没有健保资格,甚至在飞离美国之前,还自费买了一千美元的商业旅游保险,应付可能在台湾会有的医疗支出。

健保署署长李伯璋也澄清,根据数据来看,近年来旅外国人、侨外生、新住民,除了「除籍退保、返国设籍加保」及「新住民」等族群,医疗耗用高于保费缴纳之外,其余人士的医疗支出均低于缴纳保费。也就是说,台湾民众对于「旅外国人都是健保寄生虫」的指责,与实情并不相符。

有些网民也在贴文下方提出了澄清,指出报道里的当事人其实只是担心父母无法在美国获得适当的照护——唯一的一个争议点,似乎是当事人的父亲曾经在台湾就读军校、拥有中华民国护照,只是长期定居美国,在台也早已没有户籍,是中华民国所谓的「无户籍国民」。

身为「中华民国无户籍国民」的海外华人与民国遗民

有些台湾网民在看了留言讨论之后不禁疑惑:什么是「无户籍国民」?

的确,根据中华民国《出入国移民法》第三条,「中华民国国民」可以分为「在台湾地区设有户籍」的国民,以及「在台湾地区无户籍」的国民。就连很多台湾人,都不知道「无户籍国民」的存在。

由于中华民国的《 国籍法 》采用「属人主义」, 任何人只要在出生时父或母为中华民国国民,即能拥有「中华民国国籍」,再加上中华民国过往一直以「正统中国」的代表自居,因此过去在海外出生的华人,只要能够出示侨居地华人组织开立的证明,通常便可以取得中华民国的护照

这类历史悠久的华人组织,不论名称是「同乡会」、「会馆」,甚或是「国民党支部」,功能大抵都非常类似,不只为侨民提供与原乡的连结管道,过去也可能是中华民国在海外的半官方代表。尤其中华民国在国际均势上落后给中国大陆、于许多地方裁撤驻点之后,这类华人组织有些也会代办领事业务,比如韩国的华侨协会、塔希提的「国民党支部」,都可以算作例子。

根据统计,目前持有中华民国护照,但在台湾无户籍、无身份证号的「海外国民」,人数约有六万多人,但有资格被认定为国民的侨民人数却高达四千多万,甚至比具有户籍身份的中华民国国民人数 (两千三百多万) 还要多。放眼全世界,这种「海外侨民比本国国民还要多」的现象,或许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案例,某个意义上来说,也突显出中华民国宪政架构套在台湾这个小岛上的荒谬之处。

如果打开维基百科的「 中华民国公民签证要求 」这个条目,读者也会发现「免签地图」上用来标示「台湾护照免签证国」的绿色色块有两种:深绿色是「须提供国民身份证编号」的免签目的地 (包括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地),而浅绿色则是「无须提供国民身份证编号」的免签目的地 (多半是拉丁美洲、东南亚地区),而上述的「无户籍国民」,持有的便是「无国民身份证编号」的中华民国护照,他们能够免签前往的国家,比一般台湾人还要少。

然而 同样都是封面印有「青天白日」的墨绿色护照,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待遇呢?个中原因,或许便与中华民国的「台湾化」脱不了关系

在过去,海外华侨在台湾只要有本地人担保,便可登记户籍、取得身份证。然而这种国籍认定的宽松状态,却在中华民国脱离「内战框架」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变化。

1991 年,李登辉总统公告废除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在法律上正式终结了国共之间长达四十三年的内战关系,并于隔年进行宪政改革。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台湾政府也一并修改了出入境管理规定,要求海外华侨来台前,必须先至台湾驻外领事馆或代表处申请形同签证的「入出国许可」,一次停留最多允许六个月,期满之后也必须先离境,才能再次申请入境。

到了 1999 年,台湾更进一步订立了《入出国及移民法》,开始以「户籍」为界,将中华民国国民区分为「无户籍国民」与「有户籍国民」。时至今日,这些海外国民如果在台湾没有户籍,便只能行使总统、副总统的投票权,但没有立委及政党票,在台的其他权利也有程度不一的限缩。

总的来说, 台湾政府于一九九〇年代针对国籍所进行的一连串改革,都是在通过实务上的差别待遇,隐晦地将中华民国国民的概念,和「在台湾的居住事实」联系起来,从而逐步地将海外华人从「中华民国国民」的定义之中排挤出去

You’ve hit the wall.

风高浪急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