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桶油」遇上低油价

2020-04-14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三大巨型石油央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类似潮水退去,高成本、低效率以及政策掣肘均显露无遗

A 股一家超万亿市值的公司,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缩水了 20% 以上,年初 5.78 元/股,下跌至 4 月 10 日的 4.60 元/股,股价创 2007 年在上交所上市以来新低。

这家公司就是中国第一大石油央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00857.HK/601857.SH/NYSE:PTR,下称中国石油)。缩水的不仅仅是 A 股股价,其港股和美股的股价也创下 2004 年以来的新低。

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三桶油」(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油集团) 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低油价冲击。3 月 6 日,因 OPEC+减产联盟破裂,以沙特为首的产油大国大幅增产降价,国际油价暴跌,WTI 原油期货价格在 3 月 30 日跌至最低点 19.27 美元/桶,较 3 月 5 日油价跌去近六成,创下 18 年新低,目前则在 20 到 30 美元/桶上下波动。

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曾在 2008 年公开给予「三桶油」极高评价:「如果没有这三个企业,中国的经济早乱了。」他的论据是,当时国际油价曾一度冲高至 147 美元/桶,为了保持国内油价相对稳定,在政府部门的调控下,中石油和中石化承担了其中的部分成本。

此轮油价暴跌突然,新冠疫情蔓延,更导致石油需求空前塌陷,全球不少权威研究机构对需求端极为悲观,纷纷预测 4 至 6 月全球石油需求收缩在每日千万桶级别,高者甚至达 3000 万桶/日,即下降 30%。

早在 3 月中下旬,中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在内部多个会议上即要求,公司从上到下要开始过「紧日子」;在 3 月 23 日召开的「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动员 (视频) 大会上,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张玉卓要求,要「大干、苦干、快干一百天」;在 4 月 7 日召开的「坚决打好应对低油价挑战攻坚战」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中海油集团董事长汪东进则要求利用低油价倒逼企业提升竞争力。

最大头的节流,来自削减资本开支。截至目前,中国石油预计 2020 年资本开支下调 20% 到 3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00386.HK/600028.SH/NYSE:SNP,下称中国石化) 初步计划将资本开支下调 2.5%,且正在动态调整 2020 年生产经营计划;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00883.HK/NYSE:CEO,CNOOC Ltd,下称中国海油) 将年度投资压减 10% 至 15%,总成本降低不少于 10%。

目前「三桶油」的桶油完全成本约在 40 到 60 美元/桶,面对 20 到 30 美元/桶的油价,几乎是「生产一吨亏一吨」,而且石油央企在国内老油井大多处于资源枯竭、人员冗余的状态;此外,油价下跌本可以使大型油企的下游炼厂效益大幅提高,弥补上游勘探开采的损失,但成品油需求的下滑却为企业炼化业务蒙上阴影。

然而,当国际石油巨头纷纷宣布减产的时候,「三桶油」仍积极「增储上产」;当国际石油买家积极趁低油价囤货的时候, 中石油集团却为了保证自己国内的原油产量不下滑,又有高企库存,不得不限制原油进口。

六年多来,国际油价经历两轮暴跌,一次发生在 2014 至 2016 年,另一次发生在 2020 年 3 月。「2020 年将是油企 2014 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中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能全发文表示。面对需求的急剧萎缩和油价暴跌,石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投资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三桶油」压力或将更大。

「生产一吨亏一吨」

「三家都很难受,没有一家轻松。」一德期货总经理助理佘建跃如是评论「三桶油」当前的处境。低油价情况下,从全产业链看,作为上游的石油勘探开发环节将受到最直接的冲击。

业内学者介绍,桶油完全成本中,中海油最低,约 40 美元/桶;中石油次之,约 50 美元/桶;中石化最高,约 60 美元/桶。

油气公司为维持产量不递减,每年需花费巨额投资用于勘探、发现储量,同时动用储量进行产能建设。如中国石油原计划 2020 年资本开支 2950 亿元,其中 2301 亿元即用于勘探与生产,占比达到 78%。砍掉资本开支,即可快速大幅回收现金流。

中国石油投资关系负责人在 3 月 31 日的电话会议中称,公司制定了跟油价联动的方案,即针对 20 到 45 美元/桶区间内不同油价都做了预案,如油价长期维持在 35 美元/桶之下,公司预期削减资本开支幅度在 20% 到 30%,对应减少 590 亿到 890 亿元资本开支。

该负责人详解,开支削减在各个板块都会有所反映,大头在风险勘探,同时会关停或者放缓部分难动用的储量,以及高成本、边际效益较低的老油井。与此同时力争提高勘探成功率,增加老井产量摊薄成本,降低新井开发成本。

国内油田压力不小,前述业内学者介绍,由于多年开采,国内陆上油田「劣质化」严重,勘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老井维护成本不低。中石油集团在国内油田包括大庆、长庆、辽河、塔里木油田等;中石化集团有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汉油田等。

中石油老油田稳产难度大,新油田效益开发难度也增大。数据显示,2018 年公司油田平均综合含水率达 89.5%,可采储量已采出 76.7%。含水率接近 90%,意味着每 10 桶水才能采出 1 桶油,甚至更少。一位中石油集团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大庆油田采油已经是「将大量水压进去,在岩石孔隙上把油花刮出来」。新油田开发方面,公司原油开发成本持续升高。中石油百万吨产能投资已经由 2000 年的 21.7 亿元上升到 2017 年的 61.8 亿元,增长 2 倍。

有油气行业资深分析师介绍,部分老油井无法正常生产,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生产,因此需要增加平均 8 至 10 美元/桶的投资。

目前的「三桶油」格局,形成于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国企改革与重组;进入 21 世纪,「三桶油」海内外扩张迅速,并在 2008 年之后大举进军海外。整体而言,中石油集团在产业链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占绝对优势,海外资产情况较好;中石化集团是下游炼化领域的巨头,海外上游资产亏损巨大;中海油集团侧重海上油气的勘探开发,在三家企业中规模最小、成本较低。

国内油田生产往往并非成本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就业、税收等民生和社会责任问题。「现在还没到关的时候,(能否关井) 也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中石油集团一位人士称,历史上也从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关井。此前的 2014 年油价暴跌后,「三桶油」计划不再增加投资,即受到油田所在省政府的反对,「吵得不可开交」。目前,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各地都在抓复工,且以抓国有企业大项目为主,减产难度或许更大。

中石油在海外的区块整体质量较好,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CNODC) 的一位人士介绍,海外开采成本平均不超过 15 美元/桶,「至少能坚持一段时间」。中石油海外油田主力多在中东伊拉克,非洲尼日尔、乍得、阿尔及利亚,中亚土库曼、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部分海外油田资产不在上市公司。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合同模式。有国际能源战略研究者指出,海外合同模式主流有产品分成合同 (PSC)、技术服务合同 (TSC) 等。其中 PSC 即按照权益比例对收入进行分成,比较适合高油价时代;TSC 即无论油价高低,都有固定回报,比较适合低油价时代。

目前,中石油在中东市场的重心伊拉克,主要采用的就是 TSC 模式。「上一轮低油价已经验证过,伊拉克的合同模式拯救了中石油的海外业务。」他指出,比控制投资、资产组合更为重要的,是合同模式的组合,应科学制定适合高油价、低油价不同周期的合同模式,方才可保证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中石化集团海外包袱最大。中石化集团旗下实施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主体公司为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下称国勘公司),截至 2018 年年底在全球 26 个国家有 50 多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当年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当量为 4225 万吨。

由于资产质量不佳、布局分散,对风险和成本估计不足,国勘公司在低油价时期亏损巨大,并在 2015 年财务状况急剧恶化,2015 到 2017 年,国勘公司均在巨额亏损,净亏损额分别为 207.8 亿元、530.55 亿元和 587.5 亿元,后国勘公司部分股权被剥离,中石化集团只持有 30% 股份。其实质,是由另外两家央企代持国勘公司股份,名股实债。

中海油承压能力较好一些。前述国际能源战略研究者介绍,深水油气资源虽然前期勘探周期长、成本高,但一旦有所发现,往往就是量大质优的「金娃娃」,目前只有中海油有技术实力做深海资源项目,因已经开发的深海油井生命周期长,可以相应摊薄企业的生产成本。

中海油对海内外侧重点明显不同。中国海油 CEO 徐可强介绍,公司国内项目效益相对较好,因此公司会新增投资进一步提高国内产量;同时将对国外产量目标进行调减,大幅调减无效益产量,追求效益产量。中海油油气资产以深海和油砂等项目为主,国内项目核心区域在中国渤海、南海西部、南海东部和东海,在南美洲巴西、圭亚那等有多个深水区项目。

这位能源战略学者介绍,中海油 2013 年高溢价 194 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Nexen Inc.),成为中海油重大「出血点」。后 2018 年,尼克森公司跟随行业老大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在拉美圭亚那发现巨型油气田群,中海油海外资产一下子「解套」,实现了大逆转。

但中海油集团的海外油砂项目压力较大。徐可强称,整个油砂行业都面临着非常艰难的时刻。油砂产品以西加拿大重质原油 WCS(Western Canadian Select) 为基准计价,一般低于国际主流原油期货价格,目前 WCS 仅在 10 加元/桶左右。中海油目前在加拿大拥有 LongLake、Hangingstone 等油砂项目权益,2018 年,LongLake 项目开采成本约 12.5 加元/桶。

另外,与国际油气企业相比,「三桶油」运营成本更高。以员工人数一项为例,截至 2018 年,中国石油有员工 47.6 万人;而与中国石油类似资产规模的埃克森美孚,截至 2018 年员工人数 7.1 万人,仅为中国石油的 15%。而往往,上市公司为集团层面的优质资产,中石油集团总人数有约 138 万人,另外「两桶油」的集团公司则有数十万名员工。

「增储上产」悖论

应对低油价,油气公司的第一应对策略就是减产。然而「三桶油」却面临着一个悖论,继续「增储上产」。

2020 年 3 月 20 日,中纪委发布了对国家能源局以及「三桶油」的巡视以及整改情况,几方在其中都称,接下来还要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而至当下,「三桶油」也已纷纷表态:国内油气增产目标不动摇。

中石油政策研究室发展战略处处长唐廷川 3 月中旬曾表示,在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双高情形之下,为了保证上游油田不降产,中石油甚至对原油进口作了限制。

「增储上产本身和现在的成本和价格之间相互矛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称,「三桶油」有强烈的意愿减少上游投资,但是如果上游勘探开发投资规模减少,还要和政府协商。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油气企业已经纷纷宣布减产。跨国油气企业英国石油 (BP)4 月 1 日公告称,公司预计 2020 年资本支出比计划下调 40 亿美元左右,降幅 25%。相对应的,2020 年公司油气产量将同比减少 7 万桶/日;康菲石油公司 (Conoco Phillips)3 月 18 日称,公司 2020 年资本支出将比原计划下调 7 亿美元,降幅 10%,公司油气产量相应下降 2 万桶/日;雪佛龙 (Chevron)3 月 24 日公告称,2020 年公司将削减资本支出 40 亿美元,降幅 20%。同时公司在美国 Permian 盆地的页岩油气产量将比计划减少 12.5 万桶/日,降幅 20%。

「增储上产」政策背景源自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4 至 2016 年,国际油价暴跌,「三桶油」纷纷降低了资本支出,尤其是对上游勘探开发的投入,这导致中国原油产量连年减少。其中 2015 年,「三桶油」资本开支降幅在 30% 至 40%,2016 年又再降约 15% 至 3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 年到 2018 年中国原油产量连续三年下降,从 2 亿吨以上下降到 1.9 亿吨。与此同时,中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创历史新高。2018 年,中国原油进口 4.62 亿吨,与 2015 年相比增幅达 38%,对外依存度超 70%。

2018 年 7 月,中央领导批示指出要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保障能源安全。此后,「三桶油」纷纷制订 2019 至 2025 年「七年行动计划」。中石油 2019 年工作会议提出,2019 至 2025 年每年安排 50 亿元用于风险勘探,为 2018 年的 5 倍;中石化集团 2019 年工作会议则提出国内上游稳油增气降本,海外上游加强资产运营管理;中海油 2019 年工作会议上,彼时的总经理汪东进指出「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储上产」。

各公司增储上产的努力终于在 2019 年扭转了国内油气产量下滑的势头:2019 年,中国原油总产量 1.91 亿吨,同比增长 0.8%;天然气产量 1736.2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9.8%。

然而,「七年行动计划」刚刚试水第一年,就遇上十几年一遇的超低油价。「上一轮油价暴跌之后,勘探就没起来。本来 (勘探) 就在地里爬,现在又一脚 (踢) 上去。」前述油气分析师说。

油田增量有限,中石油和中石化都称要在国产气上着力,重点是非常规页岩气。前述中国石油投资关系负责人透露,算上补贴,目前页岩气业务仍可盈利。

有学者认为,如何看待增储上产,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看油气产品。

「关键看你怎么定位国内产量,如果定位于国家能源安全、石油供应安全,那无论油价怎么低,国有企业的产量不会做大幅调整。」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所长戴家权表示。

这对企业并不容易。上一轮油价腰斩后的 2016 年,中国石油归母净利润 78.57 亿元,同比下降 77.9%;中国海油归母净利润 6.37 亿元,同比下降 96.9%;中国石化勘探与生产板块经营收益亏损 366.41 亿元,增亏 192.23 亿元,亏损增幅 110%。

但如把油气产品看做一种商品,其全球市场供需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基本面已经从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应该改变策略。」有学者即建议,纵观历史,油气行业波动并没有煤炭行业波动大,且中国自从变成原油净进口国以后,也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供应短缺。

北京大学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利宾指出,历史上油气行业形成垄断体制归根结底是因为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但目前从全球市场来看,油气资源已经从供应紧张向供应过剩转变。「政策制定应当考虑整个行业和市场的变化,目前应将重点更多地转向需求一侧。」

也有一派观点认为,海外供应风险与油价无关,「增储上产」是个既定趋势,因此仍需加大相关力度,无非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述分析师建议,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将「增储上产」的重点放到「增储」上。上轮油价下跌之后,石油公司对勘探的低投入,导致勘探服务公司始终面临生存压力,勘探成本已较 2014 年之前大幅下降。所以,石油公司可仍按既定计划「增储」,中后期再「上产」。

下游争夺战

国际油价暴跌,本应直接利好下游炼厂,然而事态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

「炼油业务受到严峻挑战。」中石化集团总经理马永生也在 3 月 31 日的年报业绩会上直言。「三桶油」中,中石化集团以下游炼化业务为主体,在上一轮油价暴跌中,中国石化 2016 年归母净利润实现 464.16 亿元,同比增 43.8%,因其下游业务获利大幅增长,弥补了其上游勘探与生产板块经营收益亏损的 366 亿元。

但此轮国际油价暴跌,因时间非常短,下游炼化企业需要先期消化自己的高价库存,且一二季度都有高库存压力,短期内痛感最强。下游还能弥补上游损失吗?

需求方面,2020 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成品油需求已经惨淡收场,且这些已经消失的需求后期再难弥补,国内成品油销售量价齐跌。仅在 2020 年 1 到 2 月,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 4194 万吨,同比下降 14.1%。

「三桶油」不仅炼厂开工率同比下降,炼油利润下滑更为严重。隆众资讯数据显示,一季度「三桶油」炼厂开工率同比下降 2.55 个百分点至 75%。同期,炼油利润已降至负 3.5 元/吨,同比下滑 89.58%。

还有前期高价原材料以及成品油库存需要消化,炼厂现金流形势严峻。「炼厂现在非常难。」一位了解「三桶油」的人士说道。一季度,布伦特原油的平均价位在 50 美元/桶左右;其中 2020 年 1 到 2 月,中国进口原油 8608.8 万吨,同比增长 5.2%。

隆众资讯数据还显示,截至 3 月底,「三桶油」成品油库存达 3522 万吨,同比上涨 20%。「目前公司各个板块的库存都是往上涨,比较高,库存损失肯定也会有,也是公司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石油投资关系负责人称。

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 (Woodmac) 数据显示,2020 年前两月,中国原油储备 (包括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 的储能利用率从去年年底的 72% 升至 83%。仅 2 月每日就平均有 350 万桶的原油进入储备,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原油加工量非计划下降,导致被迫收储。一位贸易商还告诉财新记者,油价开始下跌后,3 月 7 日至 13 日,中石化就增派了 20 艘船出海抢油。

虽然低油价或助力炼厂在二季度改善炼油利润,但仍受开工率限制。隆众资讯分析师刘炳娟表示,目前国内下游陆续复工,进口原油也将在 5 月初陆续到港,但根据检修计划,二季度以「三桶油」为主的主营炼厂检修产能超 7000 万吨,这将使其开工率环比继续下滑。

主流观点认为,一二季度全球消费下降已成定论,甚至影响到三季度。「全年油品消费恐怕是负增长。」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凌逸群在业绩会上称。

在供给端,近年来国内炼油市场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国内炼油业务整体低迷。这从 2019 年「两桶油」的年报中可窥见一斑:中国石化 2019 年炼油分部经营收益 306 亿元,同比降幅 44%;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板块经营收益 137.64 亿元,同比下降 69.2%。

中国的成品油主要用于国内,2019 年,中国成品油产量 4.36 亿吨,净出口 5466 万吨,出口占比在 12.5%,其余均在国内销售。

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中石油集团希望通过在销售端发力来缓解压力。他解释,中石油集团销售能力不强,零售比例「远远不如中石化集团」,大部分都批发出去了,这部分量盈利有限,因此中石油集团目前的重点之一是加大零售占比。2019 年,中国石油成品油销量中,零售市场份额仅有三分之一;中国石化成品油总经销量中,零售量占比接近一半。

隆众资讯成品油分析师丁旭担忧,比较灵活的山东地方炼厂或先行抢占市场。

丁旭告诉财新记者,为了尽快消耗现有的原油库存,开始加工低价国际原油,山东独立炼厂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快速上升,4 月 3 日已经升至 67.4%,同比上涨 1.35%;主营炼厂产能利用率提升则相对较滞后,可能被抢占部分市场。

近年来,国内成品油资源过剩渐趋严重,「三桶油」多以成品油出口来平衡国内市场供需。隆众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李春艳向财新记者介绍,当前亚太地区需求下降更为严重,成品油出口利润已经由正转负。若出口受阻,国内资源将会增加,后续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将进一步承压。隆众资讯数据显示,截至 3 月底,中国汽油出口亏损达 910 元/吨;柴油出口亏损达 1183 元/吨。

「地板价」约束

3 月 18 日,由于国际油价持续暴跌,国内多地成品油价格再次进入「5 元时代」,这已经是国家发改委今年第五次下调油价。以一台普通家用小汽车 50 升容量来计算,加满一箱油大概可少花 40 元左右。上一个「5 元时代」还是在 2016 年 11 月,距今已有三年多。

然而,本应继续下调的油价却停止了。根据中国成品油调价的原则,中国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与国际油价挂钩,每 14 天调整一次。但当国际油价低于 40 美元/桶时,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将不再做调整,即「地板价」;同时,当国际油价高于 130 美元/桶时,国内汽柴油价格也不做调整,俗称「天花板价」。

这样就意味着,即使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跌至 20 美元/桶,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按 40 美元/桶对应的价格销售,但其中额外的利润均需上缴,「三桶油」为央企,需要上缴给财政部,地方炼油企业则上缴给地方政府。

一位资深能源专家告诉财新记者,一方面国家发改委调整的只是成品油零售最高限价,不是实际销售价格。而国内由于成品油资源过剩,成品油终端销售价格难按最高限价销售。即使如此,「三桶油」仍需按规定的成品油最高限价缴纳准备金。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并没有严格征收这一准备金,这部分就成为了「三桶油」之外独立炼厂的额外利润,使之在市场上占据更大优势。

中国石油财务总监柴守平在公司 2019 年年度业绩会上表示,2020 年以来油价大幅下跌,公司今年将上缴风险准备金。这块利润不能计入公司收入,只能作为准备金进入账本。

前所未有的困境

无论油价水平、下跌速度、供需状况,这一轮跟上一轮油价暴跌,都可谓迥异。

「这一次的影响远远超过上一次。」董秀成认为,上一轮油价暴跌的影响仅限于油气行业局部,且仅限于上游;但这一次,波及了全球经济整体,且下游也受到冲击。

上一轮,WTI 从 2014 年 6 月最高点 106.81 美元/桶,断崖式下跌至 2015 年 1 月的 44.34 美元/桶,花了半年时间跌去 58.5%;随后低位震荡,并于一年之后的 2016 年 1 月跌破 30 美元/桶。这一轮,从 3 月 6 日开启暴跌,到 3 月 30 日的 19.27 美元/桶最低点,只花了三周时间。

2016 年跌破 30 美元/桶之后,花了大半年时间才恢复到较为正常的 50 美元/桶上下。当年年初,沙特等 OPEC 国家就在酝酿减产,直到当年年底,沙特拉俄罗斯入局,历经诸多周折才减产成功。

而这一次,留给各方的时间并不多。2020 年 3 月 9 日油价暴跌,到了 4 月 2 日,沙特即主持召开 OPEC+减产联盟紧急会议。不过,耗时十几个小时的谈判并未达成最终共识,仅接近达成 1000 万桶/日的减产协议,而市场似乎对此似乎仍不埋单。

需求端的打击最为致命。2014 至 2016 年,全球油气需求都在同比增长。到上一轮油价最低的 2016 年一季度,炼油业务仍能实现盈利,通过下游弥补上游。当季度内,中国石油实现油价 27.27 美元/桶,勘探分部亏损 202.7 亿元,炼油业务盈利 115.4 亿元;中国石化实现油价 27.06 美元/桶,勘探分部亏损 125.3 亿元,炼油业务盈利 134.4 亿元。

随后,「三桶油」也大砍上游勘探开发投资,采取的措施也无非降本减费、削减产能、调减高成本油气产量,以及增加天然气产量等。其中 2015 年,「三桶油」在勘探与生产板块资本开支下调了 30% 至 40%;2016 年下调了约 20% 至 40%。

2016 年,中国国内原油产量约 1.98 亿吨,同比大降 7.1%;天然气产量增速放缓,全年产量约为 1378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2.1%。当年,国内全年原油加工量 5.39 亿吨,同比增长 3.2%;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回升 1.3 个百分点,达 76.7%。

对于此轮「三桶油」的提质增效举措,前述资深能源专家提醒,在原油的生产成本中,前期勘探开发费用所形成的折旧、摊销费用和人工成本占比可超过一半。「勘探开发费是沉没成本,人工费用方面也不能裁员,所以实际上现在提的『降本增效』作用非常有限。」而上一轮油价暴跌后已经大压成本,目前再缩减的空间也同样有限。

目前,国内、国际成品油需求因疫情大幅下降,炼油板块能否弥补上游勘探开发的亏损仍未可知,政府部门「增储上产」的要求不能违背,大幅降低资本开支甚至减产都举步维艰。

「现在『活下来』最重要,相当于一个人在冬天的时候,赶紧到太阳底下去待着,不要冻死了。这个冬天可能是漫长的。」前述了解「三桶油」的人士说道。面对市场与政策双面夹击的「三桶油」将如何挨过这个冬季?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