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大户各寻出路

2020-04-16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人力密集的旅游、家政、餐饮业,以及依赖外部订单的外贸行业,面对疫情各自调整

当天距离 1 月 23 日过去了多少天,导游孙晓随时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来。她笑称这是自己「被失业」的日子,从那以后每天都数着时间过日子。

1 月 23 日,文化和旅游部叫停全国范围内跟团游和「飞机+酒店」服务,出境游也自 1 月 27 日起陆续暂停,全国近 4 万家旅行社和近 3000 万旅游从业者迈入漫长假期。

3 月初开始,伴随着全国 新冠肺炎疫情 逐步得到控制,湖北以外的诸多景区已经恢复开放,一些省份的省内游也开始松绑。然而,另一边,国际疫情却不断升温。旅游行业的假期被再次延长,业务几乎停留 冰封状态

孙晓和她所处的旅游行业绝不是特例,餐饮、家政等劳动密集且近距离接触的行业成为复工最为缓慢的行业。 外贸行业 亦在其列。3 月初,中国多个产业集群的外贸企业发现好不容易把员工召回厂,准备开足马力补订单,但海外疫情暴发,订单开始大量延后甚至取消。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 月–2 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 43.1%。商务部监测显示,2 月住宿、家政等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75% 以上。3 月 26 日,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餐饮、住宿、家政企业目前的复工率分别达到 80%、60%、40% 左右。

这一组数据和工信部公布的制造业数据有不小的距离。3 月 13 日,工信部称,全国除湖北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 95%,企业人员平均返岗率约为 80%。到 3 月 24 日,全国中小企业的复工率为 71.7%。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朱小良,给出了生活服务业复工慢的三个原因:一是生活服务需要直接接触消费者,有些地方餐饮堂食等服务出于疫情防控原因仍未完全放开。二是国内疫情明显缓解,但国外疫情日益严峻,消费者信心恢复需要时间。客流少、企业营业收入较低,复工动力不够强。三是生活服务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部分员工仍未返城返岗。

然而,无论是生活服务业还是外贸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复工牵涉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生死,更关乎数亿人口的就业问题。仅以旅游行业为例,据文化和旅游部 3 月 10 日公布的数据,2019 年旅游业对 GDP 的综合贡献为 10.94 万亿元,占 GDP 总量的 11.05%。旅游直接就业 2825 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 7987 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 10.31%。这条由人们出行迁移串联起的细密线条,包含交通、餐饮、住宿、景区、旅行社、目的地等诸多环节,上下游高度协作,也相互影响。

传统线下生意全面断绝,和一切线下本地服务相关的线上平台、共享加盟模式均无法独善其身。2019 年,携程、马蜂窝等公司,或裁员,或降薪,或轮休,人力成本压力已然凸显。新冠肺炎疫情一来,独角兽公司 OYO 甚至出现「遣散费」无法兑现的情况。

3 月 25 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智联招聘的调研项目显示,1 月和 2 月,全国新招聘职位数和人数分别同比下降 32.4% 和 32.6%。无论企业大小,都出现招聘需求下滑的情况。1 万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新招聘职位数约下滑 15%;20 人以下、20 人–99 人的小微企业,新招聘职位数分别下滑 40% 及 30% 以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卢海称,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为文化、传媒、娱乐、体育、服务业,新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四成以上;其次为 IT、通信、电子、互联网等行业,同比下滑 30% 以上;受冲击相对最小的为能源、矿产、环保行业,同比下滑 10%–20%。

要想保就业,服务行业全面复工,消费顺势跟上是为必需,外贸行业则亟须保订单、增退税。这是因为,对于行业内诸多企业来说,经历近两个月休克式防疫后,能等的时间已然不多。

一度成为吸引中高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互联网行业,在就业市场被「寄予厚望」。财新记者问询了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苏宁、百度、滴滴等诸多互联网公司。2 月中旬开始,各大公司已陆续开始春季招聘,各家公司均称按照计划在招聘,没有调低招聘人数。

实际上,春季招聘只是上一年秋招的补充或者为接下来的秋招物色实习生。年中过后,伴随着大学生毕业,2020 年秋招才是就业真正的考验。

旅游业面临调整

整个旅游行业在这次疫情中蒙受了巨大损失。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0 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分别下降 56% 和 15.5%,全年同比减少 9.32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分别下降 69% 和 20.6%,全年减收 1.18 万亿元。

在主营收入断绝的情况下,旅游从业者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朋友圈掀起了人人卖货大潮。但表面的「生机」背后,是众多旅游从业者在艰难维生。

尽管有多名业内专家呼吁企业不要裁员,保留有生力量等待行业复苏,但不少企业熬不到疫情过去、行业复苏,已经作出「人员优化」准备。

部分企业绕过「裁员」降低人力成本的做法是「不挽留」。一名云南大型国旅人士表示,受影响的时间太长了,断收的企业太难了,已经决定削减人力成本,「工资也不发了,员工没有收入会自己走的。」

一家北京主营出境游的国旅管理层也向财新记者表示,员工目前都在家无薪待岗或者发放最低工资补助:「裁员是这次疫情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只能断臂求生。」

疫情的冲击和传统旅行社转型的困境纠缠在一起,使解决生存困境变得复杂难解,旅游业已经从毛细血管处开始崩陷。

「没了收入支出又不停,公司最多能坚持到『五一』,我们已经考虑,实在不行先把公司解散。自己一手打拼起的公司,实在是纠结,每天都十分焦虑。」云南一家旅游批发商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她从业 15 年,去年开始创业,但投入第二年就遇上这次疫情,「大不了我再回公司打工,但员工怎么办呢?」

这位旅游批发商从事的是最传统的跟团游批发业务,作为地接链条上的一环,要对接上下游的团队餐厅、酒店、车队、导游以及购物店员工,其主要收益来自「购物抽佣」这一过去多年极受争议的团游模式,但牵涉数量庞大的从业者。

她告诉财新记者,2017 年云南省重拳整治旅游乱象,不少小旅行社资质被取消,只能挂靠大旅行社,员工以兼职的方式签订用工合同。这意味着这些小型旅行社和数量庞大的兼职人员一样,也无法享受到税费减免和社保返还,「编外人员比在册人员多太多太多,享受不到政策优惠的才是大多数」。类似同等规模的小型旅游批发商在云南有数千家。

文化和旅游部也已注意到旅游业的导游流失风险。2 月 27 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文,要求在疫情期间非因法定事由不得提前与导游解除劳动合同。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摘选了各地出台的稳岗就业政策中适用于旅游业的部分,包括不裁员、少裁员、弹性工时、轮岗轮休等。但诸多政策在「兼职」和「挂靠」盛行的旅游业中,却不容易具体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 80 万名持证导游中仅有 20% 为签约导游,剩下近八成为社会导游。这些社会导游主要采用自由执业方式,并不属于企业固定员工。与签约导游不同,社会导游的收入基本只有提成,接不了团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旅游业最近一次关于导游的「人口普查」发生在 2015 年。据当时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 年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 33.4 万人,其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导游 11.2 万人,领队人员 4.6 万人。

云南旅游业的遭遇并非个例。一家重庆主营定制游的旅行社负责人邓海告诉财新记者:「2019 年的情况不是很好,暑假旺季的订单量已经比往年下降 30%–50%,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裁员了。」

为了维系导游关系,旅游业界普遍采取价格战打法。邓海称,价格战最盛时甚至出现 6 个人只赚 20 元钱的团队游,「很多商家勉强维持一个盈亏平衡的运营状态,就是希望等着春节旺季能回回血,没想到等来更大危机。」

目前,业内普遍担忧,学校的日程会因疫情调整,今年很可能不会出现「暑假」,如果「五一」无法实现国内游复苏,便意味着行业可能还要再苦熬到「十一」。

旅游行业员工的个人债务问题变得严峻。「没了收入却要偿还贷款,有导游甚至已经开始多平台借现金贷。」邓海告诉财新记者。

旅游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协作,旅行社背后还有大量环节承接着旅途中的「吃、住、行、游、购、娱」。没了旅行团,运送游客的大巴车队也没了生意。一名旅游车队负责人无奈地称说,「车队报停快俩月,师傅的工资和车贷、生活开支都没有着落,我也快撑不住了,已经打算卖了自己的私家车度日。」

景区是全国最早复工的旅游板块。据文旅部数据,截至 3 月 16 日,全国有 28 个省 (区、市) 3714 家 A 级旅游景区恢复对外营业,复工率已超过 30%,已恢复开放景区主要为山岳、开放型和市民公园等室外旅游场所。但「复工难复苏」是普遍状态。景区职业经理人张定春告诉财新记者,他通过对疫情后部分恢复营业的景区调查发现,大多数恢复营业的景区客流量不足往常的三成。收入大幅减少的同时,景区运维和人力仍需支付大量固定成本,即使采取预售的方式获得的收益也还是杯水车薪,很多景区不得不采取仅发基本工资或者暂停发放工资的做法来缓解资金压力。

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酒店业也因疫情遭受重创,多家国际酒店巨头已开启「裁员模式」。万豪 3 月 18 日宣布调整全球营运策略关闭部分酒店,部分未停业员工也可能被裁减,此外可能将对数万名员工做无薪休假安排。该公司计划关闭其在美国主要城市的大部分酒店。万豪首席执行官苏安励 (Arne Sornenon) 表示,眼下的财务影响比「9·11」和金融危机加起来还要严重。

日本软银孙正义投资的印度「共享酒店」品牌 OYO 在中国无序扩张后,从 2019 年 12 月底开始在中国大面积裁员,一直持续到今年 3 月初,裁员人数以千计。

「疫情期间,谁想跑那么远来上海?我在家从年前待到现在,都没出过家门,就因为讨工资来这边,我们是真需要这些钱。」3 月初,一位从东北地区过来讨薪的 OYO 前员工向财新记者表示,因为他在当地的上级也被裁员,自己只能到上海总部讨说法。

携程旅游渠道事业部总经理、旅游百事通 CEO 张力直言,疫情会加速旅游行业优胜劣汰的过程:「企业如果本身的实力足够,依靠积累和控制成本不至于倒下,在机会到来之时又能很快占领市场。沉淀不够的企业这时候就要裁员以保证现金流,而一旦恢复常态,人手不足又容易错失良机。」他认为,小旅行社疫情期间会陷入冬眠,勉强撑过几个月;实力雄厚的「航空母舰」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中型企业成本难降、现金流吃紧,最为危险。

家政艰难爬坡

「不能出门」造成全国旅游业苦熬等开工,「无法进门」的家政行业复工比例艰难爬至 40%,难以提升。

大年初五后的约一个月,本是家政行业最赚钱的时候。不少「阿姨」会在上年终辞去工作,计划在此时重找一份,这也是每年通常价格略有上调的时候。但这一切在今年因疫情而被打乱,大量家政企业业务停滞,需求供给两面受困。70 万家家政企业和 3000 万从业者面临重调。

3 月 18 日,58 到家母公司到家集团 CEO 陈小华接受财新记者专访称,整体家政行业不容乐观。目前,58 到家业绩收入恢复到疫情前正常月份的 60% 左右。由于大多农村到省会城市的交通畅通,地方省会城市成为这轮恢复的主力,尤其是疫情明显好转的中西部省会,比如成都、重庆、昆明等。日常保洁目前只恢复了约 35%,此类小时工业务是这次的重灾区。

在管控严格的北京、上海等地,家政行业遭受更严酷的挑战。「现在人比活多。打比方,去年一天十个单的话,七单都是钟点工。今年按比例,每天可能只有两三单,可能全都是住家的阿姨。」创立于 1998 年的上海宛心家政负责人周丽君向财新记者介绍称,大量雇主仍在家办公,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周丽君称,如果 4 月市场能逐渐恢复活力,公司还能慢慢恢复元气。如果持续到 6 月,也会考虑关停部分效益不佳门店。

「孩子天天跟我念叨阿姨。她不知道,我比她更想。」陈女士家在苏州附近,家中请的阿姨是湖北人,年前返回了武汉周边的农村老家,「这两天才刚能出门,她还挺想回来的。」陈女士甚至愿意负担阿姨回程后在外的住宿费用,但湖北阿姨目前还不能出省。

据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数据,其 510 家会员单位中,到 3 月 12 日,有 104 家复工,复工率 20%:「部分复工企业以网上业务为主,入户服务量骤减。」3 月 16 日,上海经信委披露家政服务企业复工率到 41.2%。

在北京,据市商务局副局长刘梅英 3 月 7 日介绍,从 1 月 24 日 (大年三十) 起,启动了对本市 37 家重点家政企业的每日监测,覆盖从业人员 10 万余人。目前在北京服务家政人员 2.9 万人,无从湖北返京人员,其他地区返京人员则按照统一要求隔离。这意味着家政人员返京率也不到三成。

沿海大城市持续高压管控,劳动力留在省内省会城市的趋势明显。陈小华发现,受疫情影响,很多人就倾向于在当地找工作,包括 58 门店的服务人员,在二三月份都有较大数量主动离职。目前生鲜、配送、在线服务等仍缺人手,在家政行业受到影响之后,劳动力短期内必然要发生重新调整。

据当地政府和行业组织数据,江苏、长沙、呼和浩特等地普遍家政复工情况也都在二三成左右。在这轮疫情中,三类家政企业将受到较大打击,一是完全依赖于线下获客;二是钟点工业务占比高;三是依赖新客户预充值办卡的。

对于家政行业,「持续降低人员流动」的大方向不改,复工就无法推进。

除了没有裁员,陈小华自称采取了其余各种措施来削减成本。2 月 10 日开始,推行公司员工休假、延后上班等政策。原本还计划今年新增至少 1000 人,并大规模投放品牌广告,但都因疫情暂时取消:「通过这一轮断臂救生,我们有信心在 4 月份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陈小华称,公司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 U 型底谷了。58 到家已经把扩张计划重新提上日程,将在西安和苏州新设分公司,于 4 月初正式对外营业,也开始恢复在线效果广告的投放。

相比企业复工率,家政企业员工上岗率更值得关注。58 到家北京总部日常有员工 1800 人到 2000 人,但现在最多也就 300 人;长沙总部目前也只有四五百人,本来高峰期也有 1500 人左右,计划在 4 月份能全面复工。58 到家平台上对接百万量级的阿姨,现在除武汉外,全国各地返岗复工的在 30% 至 40% 左右。

据七麦数据,58 到家在苹果生活类 App 榜单中,今年初能排到八九十位,但从 1 月 20 日开始一路下滑,到 2 月 18 日左右落至近 300 位的低点,此后开始回升,目前在 165 位左右,下载量估算约为去年同期的一半。

疫情之下,家政企业也都在寻找新的商机。哈尔滨叮一咚信息技术公司 CEO 陈健伟发现,疫情下对公业务涌现出了更多的需求,例如单位的消毒、清洁。在黑龙江,教育局已要求中小学定期消杀。过去对公业务在公司占三到四成,他现在希望至少推动其上升至六到七成。家政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在 2 月,同比下滑约三成,目前需求在陆续恢复,「已经黎明了,太阳马上要升起来了。」

在线培训是陈小华在这次疫情里的意外收获。「过去这块是零收入,和其他家政公司一样,所有培训都是靠线下,但这次发现中国的阿姨有在线学习的愿望,也愿意付费。」陈小华将此视为一大机会,目标是这块业务今年能达到亿元级。他预计,家政行业整体能在「五一」之后恢复到往年正常月份的水平。

上海家政企业新户家的副总经理赵磊的预期更保守。他认为,受到惯性影响,在宣布疫情结束后,家政行业至少还会有两到三个月的缓冲期。如果疫情在夏天正式结束,有可能也要到年末市场才会好起来。「今年一年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不过,企业主并不担心劳动力会在此期间大规模转移。赵磊称,家政业工作性价比较高,其公司主要针对上海中高端的家庭服务,「月嫂最低收入有 1.2 万元,到 1.8 万元和 2 万元的都有,甚至有些客户都没有请来的月嫂有钱。」阿姨通常也有储蓄的习惯,生活相对节省,一般不至于太计较这一两个月。

周丽君了解到,现在多数从业者还在观望,因为家政在普通工种中收入较高。比如在上海,工厂普工或酒店打杂,时薪为 20 多元,即在最低工资线上。但在家政市场,上海没有低于 35 元/小时的价格。

赵磊之前也联系过缺人的工厂,但阿姨的意愿并不强,嫌离家远、工资不够高,或担心疫情风险。如今,公司还在和生鲜配送企业合作用工,因为只需在社区周边帮忙分拣、配送,还有人愿意去。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压力下,陈小华也观察到小范围的劳动力转移,从家政到生鲜、配送、中央厨房等,但他相信随着疫情缓和,劳动力还是会回到家政行业来。因为制造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等用工大户,在疫情打击下,少了两个月的收入,相当于大部分企业今年的利润没有了,只能按照全年的预算止损,「哪来的扩张」。

陈小华认为,与企业不同,家政本质上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只要人们的信心恢复,整个行业还会增长。今年公司目标能再多帮助 100 万人就业。

据商务部测算,2016 年全国家政服务业企业就已达 66 万家。从业人员 2542 万人,同比增长 9.3%,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 3%,但供给量仍明显不足。以北京市为例,家政人员缺口为 20 万到 30 万。多数企业主也都相信,经疫情之后,家政行业一地芝麻的散乱局面会有所收敛,行业将向头部聚拢。

餐饮、影院保店保人

宋红阳从事餐饮行业已有 20 余年。他在深圳一手创立的徽菜餐厅「醉翁亭」从福田区搬至南山区,一路累积了大量老客。然而,疫情冲击之下,醉翁亭现已资金链断裂,「做一天亏一天。」

2 月 20 日,宋红阳在微博发布店面转让启事。他告诉财新记者,房租、水电、管理费每个月合计 17 万–18 万元,员工工资支出相当,加上其他如广告费用、税费等,每月固定支出就要 40 多万元。

2 月 26 日至 29 日,醉翁亭短暂开张了几天,但每天仅有 1000 多元的营业额,以外卖为主。3 月 1 日,醉翁亭正式宣告关门,宋红阳遣散了 30 多名员工。他寄希望于转让店面、卖掉老家的房子,在月底把欠员工的工资结清。

醉翁亭所在的科兴科学园,汇集了深圳众多科技公司,包括腾讯的部分团队。宋红阳表示,很多白领还没返回办公室,复工的很多人也选择带饭,周围几家餐厅收入都只有疫情前的一成。

宋红阳一咬牙选择关店,将店面以 80 万元的报价转让,目前正在和两三家意向方接触。但 57 岁的他还不想完全退出餐饮行业,「等到下半年,看懂了餐饮业的变化、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可能会再开店,倾向于找年轻人合作。」

醉翁亭是广东高度发达的餐饮业的当下缩影。2019 年,广东实现餐饮收入 4307.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 9.7% 提升至 10.1%。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2020 年前两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 20.5%,其中餐饮收入同比下降 43.1%,为 4194 亿元。中国饭店协会于 2 月下旬调研了 309 家餐企,其中 12% 的餐企表示将关闭一半以上门店,18% 的餐企将关闭 20%–50% 门店,19% 的餐企选择关闭 20% 以下门店,五成餐企表示将维持现有门店数目。

餐饮业所受冲击正逐渐显现。广东地区多名餐饮业人士表示,几千平米的大型酒楼在疫情期间最「危险」,因为租金、人工成本太高,撑不了几个月。此外,扩张过快的品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更高。

广州著名的肠粉连锁品牌「银记」,位于较场西路的门店近日倒闭。银记相关负责人表示,「业主不肯减租,只好关了。」

银记在广州拥有 51 家门店,以加盟为主,目前仅关闭 1 家。前述负责人称,再过两个月消费还不恢复,可能得继续关店。疫情发生以来,银记情况最好的门店恢复至此前三分之一的营业额,最差的店不足一成。「相比缓交社保、减免税费这些,减租的帮助更大,哪怕减 5000 元、1 万元,总比没有好,但确实不能道德绑架所有业主。」

银记目前并无减员计划,还有部分员工在家未返岗。门店因为人手冗余,已经改用轮班制,待岗员工按照当地最低标准发放工资,奖金也都暂时取消。

租金作为固定支出的重要部分,能否减免决定了餐企能支撑多久。阿强家酸菜鱼创始人强哥表示,愿意免租的业主并不多,能减免一个月或半个月已是「很给面子了」,能免两个月的就是「菩萨」了。

中国饭店协会的行业调查中,有一项是关于餐企对发布政策的效果评估,排在第一 (即餐饮企业认为最有效) 的政策是减免租金,其次为专项资金扶持、延迟缴纳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延期缴纳税款等。

牛肉火锅连锁「八合里海记」在全国有 130 多家门店,创始人林海平决定趁这个节点,关闭四五家平时就经营不佳的门店。他表示,2 月份每天净支出就要 200 万元,3 月份复工以来终于有了流水,但一定还是亏损。八合里位于广东的 90 多家门店已全部恢复堂食,工作日客流约为疫情前的三分之一,星期五、星期六能达到 45% 左右。林海平通知近 5000 名员工 3 月 20 日都回到岗位,「现在门店不需要那么多人手,所以轮休,上班的工资照常,休息的发放最低标准工资。」

林海平表示不打算裁员,停业门店的员工可以离开,愿意留下的便调到其他门店,「春节过后本是餐饮业的离职高峰,今年遇到疫情,反而离职率没那么高。」八合里目前已拿到一笔银行授信。林海平预计,上半年的营收大概同比下降五成。

营业额紧缩,不少餐企与旗下员工也达成共识,共渡难关。为节约人力成本,粤菜连锁「开饭」的门店排班相应减少,按员工工作天数发放工资。开饭总裁办总监麦嘉表示:「餐饮是需要人才去经营的行业,留住一兵一将,未来翻盘机会更大。」开饭北京路的门店因租期到期停业后,包括厨师长在内的员工分流到其他门店,目前只有一位员工主动离职。

中国饭店协会的调查显示,在裁员方面,44% 的餐企表示将维持用工不变,35% 的餐企表示将有小幅人员减少,还有 18% 的餐企表示将大幅减员。

2003 年 SARS 时,官方对于各个垂直行业最终受到的影响并无具体统计,但经历过的多位餐饮行业人士给出了 30% 餐饮店倒闭出局的估算。

类似的场景正在上演。在深圳的科兴科学园,已有好几家餐厅与醉翁亭一样选择离场。宋红阳表示,它们都是中餐地方菜系和小吃店。林海平也表示,在广州,身边不乏很多餐厅倒闭,大多是平时经营情况就不好的,「常见的是开了五六家的倒闭了,规模能到三五十家的,门店优胜劣汰,关一半,剩下的依然能活。」

中国饭店协会分析称,规模品牌餐企相较单店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调查来看,在客流同比下降幅度相当的情况下,连锁餐企营业额锐减的比例比单店低 8.45 个百分点;营业额 1 亿元以上的餐企客单价大幅下降的比率,比营业额 2000 万–1 亿元的餐企低 12.26 个百分点,比营业额小于 2000 万元的餐企低 18.29 个百分点。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则表示,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春节期间 30% 的持续营业餐饮企业同比营收下降五成以上,其中 30% 的企业收入几乎为零;绝大部分企业面临租金、人工、能耗、税收等多重成本压力,客流、现金流严重不足的困境如无法得到及时缓解,将在一两个月内引发「闭店潮」。

一名广东的餐饮人士表示,目前减费、减税的一些政策已落实到位,接下来希望能有增收相关的政策出台。据其了解,一些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已开始行动,比如联合企业购买餐厅的现金券,以福利形式发放给员工等。

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疫情控制的时间点。中国饭店协会分析称,如果疫情能够在 3 月被控制住,餐饮行业全年损失将超过 1.3 万亿元。从二季度开始,随着企业积极自救和复工复产政策进一步落实,餐饮收入会出现小幅增加,二季度损失预计超过 4000 亿元。三季度后餐饮业开始逐渐进入反弹期后的恢复增长期,餐饮收入逐渐与去年持平;四季度餐饮业进入补偿性消费增长期,餐饮收入同比会有大幅增加。

到店服务中,电影院是比餐饮更困难的行业。

「电影不像餐饮是刚需。观众来影院是看片子不是看影院,如果没有好片子,复工意义不大。」一位国内大型院线总经理告诉财新记者。

她判断,电影市场短期难以恢复。疫情之后,观众对影院的消费热情需要很长时间恢复,这又会加剧影院的生存困境。如果票房市场持续低迷,上游制片方、投资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会更加谨慎投资,影响内容供给。

截至 3 月 22 日,全国 523 家影院复工,单日总票房 4.14 万元,平均到每家影院只有 79 元收入。以影院数量计算,全国影院复工率仅为 4.61%。五天后,全国复工数量反而下降至 194 家,但单日总票房上升至 8.4 万元,场均人次仅为 2 人,全国影院复工率下降至 1.71%。

目前以电影院为代表的到店服务,均处于既无需求亦无供给的恶性循环中。一名和 1500 多家影院都有合作的影院管理副总裁告诉财新记者,最近朋友圈里很多小影院的管理层已经做了微商,开始卖货:「整个上半年影院都无法恢复到年前的营业状态。」

外贸:从复工到反转

短短一两周,从用工难到没订单,中国外贸行业历经反转。多地外贸厂商反映,由于欧美地区疫情形势变化迅速,消费预期收缩,品牌纷纷取消或收缩外贸订单规模,使得外贸行业陷入冰点。

多数接受财新记者采访的外贸企业备感无助:「欧洲市场全面歇火」「行情很不好,全世界感觉要瘫痪了」「整体可能比 2008 年还严重」。

全球最大服装进出口公司之一利丰集团上海分公司副总裁黄玮告诉财新记者,取消订单从 3 月初开始,至中旬越发密集,未来预期会有越来越多订单被取消:「品牌对下一批的开发没有信心下,在做开发的款式要减少,在生产的大货订单要 delay (延期),或者是要 cancel (取消)。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处理这样的问题,频率会越来越高。」

「前段时间是催着我们发货,现在是让我们不要发货。」义乌一家以外贸业务为主的首饰加工厂负责人,也是从 3 月初开始感受到了压力,两周以来已经有 5% 的订单被取消,没有取消的订单也在考虑收缩规模或延迟发货:「之前一直正常,从上周开始有意大利的单子突然直接说不要了,也有本来要求 4 月出货的订单,要求迟两个月交付,6 月再拿。」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处于春夏之交的 3 月是历年的订单高峰,不仅春夏季订单会大量放出,秋冬订单也开始预订,但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到现在没什么订单」,全年来看可能 30% 到 40% 的订单会没有。

经历过国内疫情的洗礼,国内的供应链甚至先于国外客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之前客户担心我们能不能复工,现在反过来了,国内情况基本上没问题了,市场却被血洗。」杭州一家服装进出口贸易公司告诉记者。从最近一个星期开始,他常常需要苦口婆心地教育外国客户,下单务必谨慎,以避免影响下一个季度的订单回款:「直到 2 月底和 3 月初的时候,国外客户还是比较乐观的,后来一下子情况急转直下。」

上游的企业更早感受到危机。一家从事纺织机械进出口的外贸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财新记者,「按目前欧洲、中东的情况,估计到 9 月能基本平静就不错了,这样全年的订单就泡汤了,即使四季度正常,对机电产品来讲实际执行也要延后至明年,所以 80% 以上的业务会受到影响。」

「以前我们也碰到过劳动力不足,也碰到过原材料涨价,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完整的计划都没有!」黄玮告诉财新记者,目前产业链工厂正在赶制去年底、今年初的订单,这批订单原本应该在疫情期间出货,而另一方面品牌在要求延期或者取消订单,「我估计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之后,从制造工厂到原材料的工厂都会出现订单的短缺」。

义乌一家头部日用品企业前不久刚刚经历了「用工荒」。由于疫情期间的「封村封路」,滞留在外地的工人无法返工,复工一度进展缓慢,而由于生产和发货不及时,疫情初期被国外客户频频催单、退单。企业不得不派出专员分别奔赴河南和陕西等地与当地政府沟通、安排接回工人。几周过去,员工的问题已经解决,但目前手上的存量订单只能坚持到 4 月底。

不过,这家企业负责人认为,虽然外贸行业比较难,但就业难不会出现:「我们的目标不变,还是年增长 20%。国内市场开始启动,下半年发力,压力在后面。」

上述服装厂和首饰厂的共识是先停止招聘,「我们当然不会再去增加产能,再去新招多少工人,这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卢海介绍,在对 2019 年发布数量超过 5 万的工作岗位、上百种职业的招聘信息分析之后发现,采购/贸易、广告/会展、汽车销售与服务三类职业新发布职位数下滑严重,其中采购/贸易的新发布职位数下滑七成以上。

相比工人何去何从,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预期和如何生存。「中国可能最快 4 月底就可以恢复正常,但是欧美反应不一定超前,但它们一旦定了措施以后期限就会很长,凭我的直觉和多年的经验,至少得关店三个月。」黄玮告诉财新记者,「这意味着,对于生产供应商来说,你要打算好,半年没有新的订单、没有新的开发。」

尽管形势严峻,但经历过海外多轮起伏的外贸企业并没有放弃。前述外贸首饰厂的负责人决定更努力地开拓其他市场找增量:「不是说整个世界都在疫情之下了,还是有一些国家店是开的,通过速卖通等平台找到这些客户,我们还是有一部分订单,也可以转化 (产能),少一点,但是至少也还是有饭吃了。」

另一方面,他希望借疫情的机会更好地维护客户关系:「虽然口罩不能出口,但一些民用物资如果原有的客户有需要,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生意机会。」

杭州的服装厂告诉财新记者,由于去年开始转型和内销品牌、电商渠道进行合作,目前依然有一部分销售,外贸订单仅占全年订单量的 20% 到 30%,所以外贸订单影响有限。

前述义乌日用品厂的负责人相信,疫情不会持续太久是自然规律,因此他在两个车间投资了新项目,准备下半年发力:「做企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感觉容易,所以 (此刻) 也不觉得太难。」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

#Nei.st 的其它文章

--最新- -最早--
  • 民生救急
  • 退休政法干部告官记
  • 贸易悬空
  • 上市银行遭疫情「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