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悬空

2020-04-16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全球贸易遭遇新冠病毒剧烈冲击,作为「世界工厂」和最大新兴消费市场,中国如何应对?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很早嗅到了外贸风向不利的苗头。2 月 20 日,当全国复工如火如荼的时候,义乌小商品城不但开始招工,还急切召回了常驻义乌、疫情期间临时回国的外商。「3 月 1 日以前回来经济舱机票全报销,3 月 31 日以前回来报销一半。」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副总经理危刚告诉财新记者。

2 月初, 新冠肺炎疫情 全球蔓延趋势初起,义乌从当地大量外商的信息反馈认识到,海外可能不会像中国一样实行 严格的防疫管控 :「疫情的大规模暴发,极有可能影响全球贸易形势。」

急召客户回义乌是为了保住订单。「外商有国外的渠道,只要人在这边就会产生一些订单,而且他也会把国内的一些需求集中起来对接。」危刚解释。3 月 14 日起,来自全国的采购商几乎以每天一批的频率被拉到义乌。截至 3 月 30 日,义乌工作组对接外商 2030 人,其中 773 人已经到达义乌。

义乌的先知先觉没能让整个产业集群躲过 全球疫情冲击 。截至 4 月 2 日,新冠病毒全球感染人数超过 90 万,其中 美国 已超 20 万,欧洲的 意大利 和西班牙超过 10 万。欧美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防疫物资需求激增,但大量非必需品订单锐减。

3 月 30 日,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召集的第二批 204 名外商采购团给出了订单:700 万只货值 945 万元的口罩;2000 箱货值 60 万元的应急箱;150 箱货值 53 万元的各类箱包等。

对于义乌数十万中小商家,这样的订单量杯水车薪。当地一家文具制造厂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公司三分之二的订单来自海外,客户分布于中东、欧美、非洲和东南亚。从 3 月 20 日起,陆续有客户提出延迟一个月提货,甚至有客户由于所在国家海关关闭,给不出提货的期限,只能告诉厂家「等通知」。

这家文具厂的遭遇并非个案,当地的多家企业心态悲观:「 欧洲市场全面歇火 」「行情很不好,全世界感觉要瘫痪了」「整体可能比 2008 年还严重」。

外贸先行指标算不上乐观:最新公布的财新中国和国家统计局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都因为 2 月的低基数大幅反弹至扩张区间,但两个新出口订单指数仍处于收缩区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 3 月继续下滑;对中国出口具有一定领先性的韩国出口,3 月的增速也由正转负,均显示外需未见改善迹象。

从大环境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宏观经济互为表里,预期均悲观。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预计,在严峻的全球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下,未来一两个季度中国外需可能同比大幅下降 30%。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认为,二季度外需很可能出现塌方,短期严重程度超过金融海啸期间。

「欧洲现在就是一个多月前的湖北省,全球就像那时候的中国,(外贸) 以为欧洲不好做美国,美国再差还能想东南亚,先不说实际操作有多难,现在根本就是哪里都差。」广州一家大型贸易平台企业负责人指出,伴随着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进出口的地区间风险对冲已不存在。

「最大的潜在风险是不确定性,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疫情究竟会持续多久。」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王大为对财新记者表示,即使海外疫情逐渐缓解,贸易能否快速重启仍存在不确定性。

鞋服、3C 二次抗疫

1 月、2 月由于国内生产全面停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外贸行业遭受了第一轮冲击。海关总署原定 2 月 7 日发布的 2020 年 1 月进出口数据迟迟不见踪影,最终宣布和 2 月合并发布。

首次合并发布的数据不好看:1 月–2 月,以美元计价,中国出口同比下降 17.2%,企业复工复产进展慢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在全国掀起 复工潮 的情况下,商务部官员多次表示,疫情对外贸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也是完全可控的。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外贸将迎来恢复性增长,有信心对全年进出口形势保持适度乐观。

到 3 月中旬,商务部的表态发生明显变化,称 2020 年中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极其 复杂严峻 ,不确定因素一直在增多,国际需求出现新变数。3 月 24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承认「外需订单萎缩」。到 3 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随着国际疫情进一步扩散,中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

外贸萎缩最显著的是服饰和 3C (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 两大产业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3 月底对织造集群的抽样调查显示,企业出口订单较大幅度缩减,部分集群已出现暂停或退单现象。有企业出口欧美市场的订单下降 50% 以上,预计全球疫情会影响 3 个–4 个月,受此影响外贸企业或将面临 4 个–6 个月困难期。

位于东莞中南部的大朗镇享有「中国羊毛衫名镇」的称号,毛织产业是当地一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全镇毛织品市场年交易额超 600 亿元,占广东省销售总额的 70% 以上,2018 年毛织品出口额为 116 亿元,生产毛衣超过 12 亿件,55% 出口到欧美、日韩、俄罗斯等地。

一二月间国内抗疫,大朗镇的春夏装已经受到极大影响。当地雅绮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剑波告诉财新记者,行业内原本预计三四月份消费会有回弹,但疫情持续时间远比想象中长,目前消费力远未恢复。

3 月 25 日,在广东省疫情发布会上,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卜晓强介绍,广东省是国内服装第一大省,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由于 2019 年暖冬,春节过得比较早,冬季服装库存增大,又因为疫情防控,延迟开市,行业错过了春装销售旺季,延迟复工复产将会影响夏装销售。」卜晓强称,疫情对行业冲击或会延续至 8 月,企业流动资金和费用压力非常大。

国内抗疫积压的库存尚未消化,外贸的秋装又打了水漂。刘剑波告诉财新记者,保守估计大朗的外贸秋装订单减少了一半以上:「秋装一般在上年度 12 月份就要下订单,5 月前出货,三四月份正是生产时间。」相比之下,冬装订单还未受到明显影响,因为冬装通常在 7 月前出货,许多客户处于观望状态,接下来一个月海外疫情的发展情况将决定着冬装订单的多少。

雅绮服饰的业务中内外贸 8:2 开,内贸有品牌,线上下均有渠道,整体受到的冲击不大,外贸虽然主做法国、西班牙等重疫区市场,但属于高端品牌,目前正在生产秋冬装,预计 9 月开始销售,客户还没有取消订单的意向。在刘剑波看来,海外疫情对中低端品牌影响更大,而对于专注外贸的企业:「打击是致命的。」

同在东莞的另一家鞋业外贸商 Elisha 主做欧洲和北美市场:「欧洲各国类似中国的省,一个国家出疫情,其他国家也都没法做。美国客人比欧洲客人要无情很多,订单说不要就不要。」

6 月,欧洲最大的鞋业展会意大利 GARDA 已经无法举行:「9 月有个米兰展,据说展馆做了临时病房;欧洲关闭店铺后即便开店也需要先消化库存;部分客人的打款也准备延期,从 60 天改为 90 天甚至 120 天。」Elisha 谈到目前的困难,完全停不下来。

东莞诸多鞋服厂商主打欧美市场,胶东半岛则是日韩外贸服饰的重要基地。以烟台为例,全市共有 700 多家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2018 年出口额为 106.7 亿元。

当地一家外贸企业专为日本运动服装代工,每年订单总额 100 多万美元。这家工厂的孙经理告诉财新记者,该厂一般有两个月的订单储备,往年同期订单已经排到 6 月,而目前订单仅勉强维持到 4 月底,此后将无单可做。同城一家为韩国做服装代工的同行,按订单生产的 1.5 万件衣服,最终客户只要了三分之一。

孙经理告诉财新记者,外贸订单目前仍是先发货后付款模式,因担心占用资金,最近每天都在和日本客户反复确认订单和发货时间:「对方也很迷茫,因为日本有封城可能,担心到时收不到货。」

目前,他仍心存希望,日本如果能在未来一个月内迎来疫情拐点,6 月份订单就能恢复:「明年还有东京奥运会,对运动服装的销售肯定是看好的。」他打算和客户商量,能否用库存的大量面料,先做一批运动服装每年都有的基本款来储备,熬过这两个月。

福建莆田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服代工基地。一家年产值 8000 万美元、给 Kappa 等国际品牌代工的服饰厂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2019 年 12 月底,已有春季服装订单,海外疫情蔓延后,订单旋即被取消。工厂 2 月 25 日全面复工后预期上半年很难再有新订单,「没有现金流,中小企业最多撑半个月,最大的企业最多也只能撑半年,到了 2021 年整个经济的影响才会真正显现。」目前,公司 1000 人的生产车间和 100 人的办公室均裁员 40%:「服装生产车间已经改产民用防护服以维持日常运营,希望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尽快下发。」

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也在急速消失。多家外贸服装企业表示,面料厂商遭遇的订单取消量级以几十吨甚至几百吨计,若以 1 公斤面料能做 4 件圆领衫估算,100 吨面料订单的取消意味着品牌商 40 万件衣服的需求不再。

相比服饰行业,3C 行业的外贸影响更为滞后,但影响的供应链链条更长。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3 月 30 日公布的数据,电子信息行业平均复岗率已达 95%。中芯国际、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复岗率已超过 90%;华为复产率稳定在 90%;富士康 27 个主要厂区已复工 81 万人,整体复工率 93.7%,近百家核心配套企业都已复工复产,带动上下游 1 万余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复工并不代表可以马上复产。「3C 手机行业,因为供应链依赖全球,复工后遭遇了原材料短缺和涨价的问题,背后有国际疫情的影响。尤其是日韩,相关产业出现了恐慌式涨价。」阿里巴巴国际零售平台速卖通的 3C 类目负责人李翔告诉财新记者,「一个摄像头出不来,供应链就全部断掉了。」

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富士康,目前各厂区节奏不一,多位员工告诉财新记者暂时不会放假。三位深圳富士康员工向财新记者表示,工厂目前仍在继续招人,而且加班十分严重。郑州富士康 IDPBG 事业部已经在 3 月 23 日暂停招工。据两位该事业部的员工介绍,近期加班时间有所缩短。其中一位从事主板制造的员工表示,3 月初刚复工时,每天要加满 12 小时的班,但最近经常不用加班。

手机销售端的需求下滑已经是必然。3 月 14 日,苹果 (NASDAQ:AAPL) 宣布将大中国区以外的所有门店关闭至 3 月 27 日。然而,全球疫情并没有能在预期的两周内到达拐点,苹果大量全球门店仍处于关闭状态。

海外需求下降,暂未对中国的手机供应链造成明显影响。东莞手机后壳供应商李希告诉财新记者,目前还在赶年前的旧订单,新订单也在进入。其手机客户有不少从事做外销业务,3 月份的订单反馈不是很明显:「但听客户说,国外疫情严重,下个月可能会开始有影响了。」

医药踩「小油门」

鞋服、3C 等非必需品行业开始过冬,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等新冠肺炎防疫物资却从 1 月忙碌至今,并已进入二次扩产供给海外。(详见《 防疫物资出海难 》)

中国的原料药和医药行业也稳住了盘面。「大家都以为要踩刹车,没想到给了个小油门。」原料药技术装备商山东微井化工科技负责人丁全有在正月十五 (2 月 8 日) 之后发现,原先担心的项目延期等情况并没有出现。原料药部分的需求比去年还能提升 10% 左右。原料药即为治疗药品的产业链上游。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最大的出口国,有 1500 多家原料药生产企业,正常年份的产量在 300 万吨左右,出口占产量的三分之一。据工信部数据,中国在维生素、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物、抗感染药物等种类的国际市场占比都在 50% 以上。

虽然新冠肺炎目前一无特效药、二无疫苗,但所有潜在或者有辅助作用的药物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上游原材料旋即暴涨。上海一家从事原料药、医用中间体和化学品贸易的企业负责人称,以近期备受关注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为例,由于被认为可能有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其上游原料遭到疯狂抢购。原料之一的三甲基氰硅烷在 2019 年每公斤价格仅七八百元,到今年 2 月涨到了 2000 元,当时国内几乎只有一家公司生产;在逐步复工投产之后,现在价格回落至 1600 元。「有公司想把我手上的货全包了,以免落到竞争对手那里。」这也自然刺激了其公司二三月份的业绩。

You’ve hit the wall.

风高浪急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