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冲击何解
就业冲击何解
短期经济承压在预料之中,急务是托底困难人群,稳住小微企业
6.2%! 新冠肺炎疫情 的冲击,使 2020 年 2 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有数据以来新高。
在开年经济下滑超预期、市场机构纷纷调低对全年增速预期之际,就业在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诸多变量中的分量,正在加重。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2019 年中国共有 7.75 亿就业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4.4 亿人,2.9 亿农民工。
3 月 20 日召开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就业事关基本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稳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此前十天,李克强在 3 月 10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可小视。但无论如何,都要全力以赴稳住就业。稳就业仅靠一两个部门是不够的,所有相关部门在考虑全年工作的时候都要把稳就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尽管 2018 年 7 月底以来,稳就业就一直排在「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之首,「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的表态近年来也曾多次出现,但此次引发的市场关注更盛。此前决策层多次表态「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度被解读为 2020 年增速仍要达到实现「两个翻番」的要求,这意味着增速目标要达到 5.6% 以上,需要出台大规模的刺激计划。
「这可能是一个信号。」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比起在外部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谈经济增速,当下更务实的做法可能是先稳住就业。只要就业稳住,即便今年经济增速低一点,也不会影响后面几年的经济运行态势。
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劳动力需求受到冲击不同,迄今为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更为复杂。最初的冲击主要发生在劳动力供给端:企业复工复产需要一定的劳动力,但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普遍采取限制人员流动、交通阻断等措施,大量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难以返岗。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这一制约正在逐渐减弱,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 3 月 19 日表示,当前企业用工短缺和部分劳动者无法返岗的矛盾依然存在。
随着疫情的发展,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就业的挑战正在转向需求端。疫情在海外快速蔓延,主要国家经济活动大面积停滞,接下来一段时间,外需放缓、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很可能是中国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拦路虎」。虽然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下降,但出口企业一直是就业的重要部门,直接关系着数以千万计的就业需求。
近年来吸纳新增就业最主要的服务业部门,在此次疫情中受冲击最大,需求恢复尚需时日。若外需放缓影响到出口产业链上劳动者的收入,其消费需求也必然会下降,经济恢复所需的时间可能更长。更大的就业挑战可能还未到来。
稳就业既需要一定的新增岗位,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也需要加大稳岗力度,维持住存量就业。与 2008 年不同,中国新增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农民工为主转向高校毕业生占主体,202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 874 万人,创历史新高;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的增量大趋势是收窄,从十年前的年增上千万人降至 2019 年增加 241 万人。对农民工而言,就业挑战更多在于如何维持住存量就业。加之中国经济结构已经是服务业占大头,如果还像 2008 年那样在基建投资、房地产等领域发力,稳就业的效果将远不及当年。
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3 月 20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首次提出提升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优先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
按照中央的部署,目前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的措施,主要是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减负稳岗稳就业力度,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对农民工,引导其有序外出就业,通过「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鼓励低风险地区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支持其就地就近就业。对高校毕业生,拓宽其就业渠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并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2020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和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
「今年就业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有结构性的矛盾都存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一方面中央会加大宏观政策的对冲力度,努力稳住企业,特别是用工需求大的中小企业,稳住企业、稳住经济运行也就稳住了就业;另一方面就业优先的政策也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增加对就业人员、转岗人员或者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更好地发挥就业基金的作用等,进一步推动灵活就业。
他预计,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二季度或者是下半年总体经济可能会加快复苏进程,加之更大力度的宏观对冲政策会陆续出台,就业优先的政策也会加大力度和逐步落地,下半年就业情况有望好转,调查失业率也会有所下降。
对中国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加快复苏进程之前,要通过各种方式,防止现有工作岗位大幅减少,同时想方设法增加与新增就业人群相匹配的就业机会。前者需要政府的托底,通过减负、纾困、稳岗等措施,稳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失业人员要加大失业保障、就业援助等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减轻疫情对其基本生活的冲击;后者要以内需为主,更多促进互联网经济、新兴动能的增长和服务业的升级。
就业冲击显现
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在 2 月开始显露。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 月受春节因素影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环比微升 0.1 个百分点至 5.3%,2 月则大幅上升 0.9 个百分点至 6.2%,为这一数据发布以来最高。1 月–2 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08 万人,较 2019 年同期减少 66 万人。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撰文称,2 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增多,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业行业就业人数减少较多;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低,灵活就业人员比重高,受疫情影响也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企业招聘活动减少。张毅称,市场就业机会不足,部分有意愿的求职者就业暂时较困难;一部分人就业意愿下降,不愿工作或不能工作,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
这与一些调研相吻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智联招聘的联合调研显示,2020 年前两个月,新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 32.4%,新招聘人数同比下降 32.6%。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为文化、传媒、娱乐、体育、服务业,新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四成以上;其次为 IT、通信、电子、互联网等行业,同比下滑 30% 以上;受冲击相对最小的为能源、矿产、环保行业,同比下滑 10%–20%。
与往年正月十五之后企业生产就会恢复八九成不同,受疫情影响,2020 年春节后复工时间要晚一个月以上。整个 2 月,企业复工复产进度推进缓慢,尽管官方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快速提高,但员工返岗率大幅低于复工率。
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截至 3 月 7 日 (农历二月十四),返岗复工农民工 7800 万人,只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 60%;到 3 月 19 日,这一比例上升到 80%。
与一些服务业企业用工需求减少不同,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复产复工后处于工人短缺状态。深圳一家电子设备生产企业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湖北、河南等地的工人迟迟不能返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
一个佐证是,1 月–2 月发电量同比下降 8.2%,而工业增加值降幅达到 13.5%。广发证券研报称,用电量主要受资本密集型行业支撑,劳动密集型企业复工明显晚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其用电量占比不高,但增加值创造能力并不差。
不仅员工返岗困难,已返岗工人的工作时间也明显缩短。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 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 40.2 小时,较 1 月减少 6.5 小时。
这与一些微观观察相符。山东青岛一家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员工告诉财新记者,其所在企业员工主要来自当地,节后按时复工,但加班时间大幅减少,只有最初一周每天加班两个小时左右,「订单不多,员工也怕聚集性感染,想减少工作时间」。由于企业采用当地最低工资加加班费的薪酬模式,其 2 月的工资较此前大幅下降。
安永人力资本咨询 2 月底对 209 家企业的调研显示,有 188 家企业认为疫情对企业发展带来挑战,其中 25.5% 的企业已经采取了强制休年假、共享员工、降薪或冻薪、裁员、停止或减少招聘等措施;15.7% 的企业考虑让已通过面试的新员工延迟入职;9.7% 的企业计划裁员。
薪酬方面,有 11.4% 的企业准备推迟年度调薪计划,10.3% 的企业将延长奖金发放周期,还有 4.3% 的企业计划对特定群体或全员降薪。
智联招聘 3 月 16 日至 3 月 20 日复工第七周在 38 个核心城市的调研显示,当周企业招聘职位数环比上涨 1.14%,而求职行为的环比增长 12.02%,求职竞争更加激烈,超过去年同期,复工进展更快的大型及超大型企业招聘需求已开始回落,而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小微企业仍处在「回血」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有 28.9% 的受访者工资缩水,21.36% 的受访者工资缓发,还有 22.95% 的受访者工资直接停发,工资发放正常的情况占比只有 26.79%,较前一周下降 9 个百分点。
随着疫情在海外蔓延,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刚刚复工,就可能面临无工可复的困境。「先是欧洲、日本、韩国订单取消,这两天美国开始取消订单了。」江苏尼高纺织面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复工复产后企业即面临没有订单的困境,当前国内外订单较去年同期下滑超过 70%。今年本来计划招聘员工,目前看招聘可能取消,效益不好的话一些员工也可能辞职。
「最近往来邮件没别的事,都是取消或者暂停订单的。」青岛一家包装盒出口企业负责人对财新记者称,从 3 月 18 日左右开始,情况明显发生变化,节日礼品订单大量取消,只有圣诞季礼品的订单还在继续。目前公司手上的订单只能维持到月底左右,但暂时没有裁员计划。
智联招聘对人力资源群体的调查显示,3 月 9 日–13 日当周有招聘计划的企业占比 51.28%,但三分之一的受访人力资源从业者表示将有裁员动作,28.21% 表示员工离职后不再补招,只有 38.46% 表示不会裁员,并会填补离职员工所带来的空缺。
大学生就业压力
尽管从中长期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就业吸纳能力更强的服务业占比逐年提高等结构性变化,会使就业压力逐渐减轻,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绝非中长期因素所能缓解的。稳定就业,既要解决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也要维持住存量就业,避免大规模失业的发生。
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就业遭遇巨大挑战时不同,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中国新增就业人口的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高校毕业生成为主体。
根据华创证券的测算,这一拐点发生在 2012 年。在此之前,每年新增农民工数量可以高达千万级别,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2012 年以后,新增就业的主力人群逐步过渡到学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 年开始,新增农民工数量快速下降,2019 年新增农民工 241 万人,比 2018 年新增农民工 184 万略多,但与 2010 年相比,下降超过 1000 万人。
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稳步增加。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 874 万人,同比多增超过 40 万人。
春节前后原本正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但疫情让这一进程中断。山东农业大学大四学生王暖告诉财新记者,她考研失利,眼下正多手准备,一方面在观望其他学校是否有调剂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为找工作做准备。不过,往年春季开学后学校会有大型招聘会,但今年招聘会已经延期,何时举行尚不清楚。她正在准备的省级公务员考试,至今未公布招录计划,比往年明显推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华中师范大学约 1800 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疫情之前已经有去向的毕业生占比在 30% 左右,其中继续深造和就业各占一半。
3 月 12 日的北京高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披露的信息也大致相同:2020 届北京高校毕业生预计有 24 万人,目前毕业生就业整体落实率为 34.22%,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提高 6 个百分点。
张成刚对财新记者称,他此前的就业调研发现,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多慢就业的情况,即考研未成功或者没找到好工作就暂时不就业,北京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在 10%左右,其他地方更高。考虑到往年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
北京要求各高校加强网上就业指导,动员学校教师、干部、校友等各方面资源,为毕业生找单位、找岗位、找需求信息。
目前政策旨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实施意见明确,对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 1 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今明两年提高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开发城乡社区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大力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
除了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另一解决途径是让毕业生继续深造,延缓就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 2 月底表示,今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比去年将增加 18.9 万,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争取同比增加 32.2 万。这意味着,这些毕业生的就业至少可以延迟两年。
她称,要精准测算全国现有 44 万左右研究生导师、1.2 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尤其是近年来新增 2000 多个硕士点的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分校招生规模,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研究生计划增量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专升本计划增量投向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向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倾斜。
张瑜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往年就业领域后表示,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在第三产业就业,如果政策的发力点依然像 2008 年那样集中在基建、投资端,可能对就业拉动的效果远不及当年。
她建议,政策的发力点,应更加着重于能够充分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及行业。地域上引导大学生在长三角、广东及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区域就业,以城市圈、都市圈的发展思路看待城市发展;行业上应更加侧重金融、商务服务 (法律、审计、咨询等)、信息产业、教育、科研、公共管理等。
农民工存量就业如何维持
就 2.9 亿农民工而言,新增就业压力减缓,但维持存量就业不容忽视。
国泰君安的研究显示,存量就业较高的行业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私营部门在服务业存量较高,非私营部门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存量占比较高;新增就业的吸纳能力上,私营部门表现突出,特别是私营部门的零售和批发业,城镇部门的净增就业在制造业领域呈现下降状态。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链角度来看,建筑业单位产出用工人数大约是计算机、电子光学设备制造的 3 倍,而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产出用工人数大约是建筑业的 5 倍。
但是,这些存量就业和新增就业的吸纳大户,正是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领域。
张瑜称,理论上,经济零增长也可以保证存量就业,但部分行业受冲击幅度较大,即使全年经济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速,部分行业可能也面临大面积的裁员、减员。她预计,住宿、餐饮等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同时就业人口较多,且个体户占比较高,风险承受能力整体偏弱,可能面临较大失业压力。
针对存量就业,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尽快提振经济,积极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按中央的部署,以省域为单元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所辖县区均为低风险的省份,要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除湖北、北京,对于省内仍有中风险县区的省份,要做好精准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从 3 月 25 日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离鄂人员凭湖北健康码「绿码」安全有序流动;从 4 月 8 日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实施意见要求,强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农民工「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推广健康信息互认等机制,提升对成规模集中返岗劳动者的输送保障能力。
根据人社部 3 月 19 日的数据,各地已通过专车、专列、包机等方式,累计运送农民工超过 410 万人。从 3 月 20 日开始到 6 月 30 日,利用 100 天的时间,集中推送上千万个岗位信息,通过组织大规模的公益网络招聘活动,助推复工复产、稳定和扩大就业。
尽管在具体操作上,人员流动仍然存在着各种限制和障碍,但总体呈放松趋势。目前的一个潜在冲击是,疫情在海外扩散,导致外需下降,出口产业链上的就业可能遭遇挑战。
3 月 24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外需订单萎缩」的判断,表示支持企业网上洽谈、网上办展,主动抓订单、促合作。根据国际疫情发生新变化的情况,研究推迟今年春季广交会时间以及利用网络等手段举办等替代方案。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估计,目前中国约有 6000 万人在出口相关行业就业。若中国出口持续大幅下跌,冲击不容小觑。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曾出现过农民工返乡潮。不过,与当时相比,随着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目前出口行业就业人口数量要低一些。而且过去十年间频频遭遇招工难之后,企业行为也发生一定变化,在遇到困境时对裁员相对谨慎。未来出口链条的就业冲击程度,尚需观望。
按人社部副部长游钧的说法,需要灵活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通过支持返岗复工一批、帮助招聘录用一批、动员投身农业解决一批、鼓励重大项目吸纳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
旨在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职业培训力度也将加大。人社部计划从今年 3 月下旬至 6 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目标是在全国遴选 50 家以上线上技能培训平台,推出覆盖 100 个以上职业工种的数字培训资源,实现实名注册线上培训 500 万次以上,覆盖企业返岗待岗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两后生」、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
纾困与民生托底并重
归根结底,就业状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就业稳定离不开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政府在此前制定经济增长目标的过程中,就业是一个重要考量,决定了经济增速的下限。按此前官方的表态,近年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GDP 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大体可以带动 190 万到 200 万人就业。
多家机构根据实际增速测算,2018 年和 2019 年,GDP 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分别带动了 203 万人和 222 万人就业。按此计算,2020 年新增就业目标若要与 2019 年持平,设为 1100 万人,经济需要实现 5% 的增长。若新增就业目标定为 1000 万人,增速要求可以放缓至 4.5% 左右。
问题在于,这些测算是基于经济相对平稳的情境,此次疫情造成的经济波动明显加大,是否还适用这一规律?是否需要出台刺激政策来保某个具体的增速?
过去两个月间,关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市场已经多次调整预期,从最初的 2020 年经济增速可能维持在 6%,下调到 5%–5.5% 左右。而在 1 月–2 月经济数据出炉后,下调幅度明显加大,多家机构将预期调低到 4% 甚至更低。
目前一季度经济负增长已经成为共识,对此后经济反弹的力度预期也相对谨慎。由于企业复工复产会遭遇外需的大面积回落,二季度经济难以快速反弹,增速仍处低位。如果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可控,下半年增速会明显回升,2021 年随着疫情影响逐渐结束,中国经济增速将高于此前几年。
若这一预测能基本实现,那么出台刺激政策来保增速的必要性大大下降。国海证券研报称,如果以经济增速为目标,则政府必将侧重于投资稳增长,甚至存在放松房地产调控的风险。在目标调整为就业的情况下,预期不会推出更强力的刺激措施,宏观政策将集中于救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扩大高等教育招生、刺激消费等方面以稳定劳动力市场。
对稳就业而言,眼下更重要的是努力稳住企业,特别是用工需求大的中小企业,待冲击过去之后,市场需求自然会复苏。
从 1 月底开始,政策正是沿着这一方向推进,为企业纾困是政策重点。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准等政策工具及时投放充足的流动性,并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保证企业资金链不断裂。
财政政策则聚焦降低中小企业成本。国务院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湖北以外各省份,从 2 月到 6 月可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上述三项费用,从 2 月到 4 月可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湖北省从 2 月到 6 月可对各类参保企业实行免征。个体工商户按单位参保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参照中小微企业享受减免政策。
此外,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减免,由省级政府决策:自 2 月起可对职工医保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原则上统筹基金累计结存可支付月数超过六个月的统筹地区可减征,减征期限不超过五个月。
政策出台时,人社部、财政部等初步匡算,2020 年阶段性减免企业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可减少企业缴费 5000 亿元以上,力度超过 2019 年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减半征收基本医疗保险至多减少缴费 1500 亿元。
人社部副部长李忠称,2 月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 1239 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因免征社保费直接受益 942 亿元,大型企业因减收社保费直接受益 209 亿元,预计最终减免额在 5000 亿元以上。从实际操作看,「实际减免效果可能还会大于预期」。
降成本之外,鼓励企业稳岗政策也加码。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返还一定比例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政策延续,且返还上限由此前的 50% 提高到 100%,湖北省可放宽到所有企业;对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适当放宽其稳岗返还政策认定标准,重点向受疫情影响企业倾斜。
李忠 3 月 19 日称,已有 128 万户企业享受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186 亿元,惠及职工 4230 万人。
地方在此基础上加码。山东对 2 月 10 日至 3 月 10 日期间复工新吸纳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新吸纳就业人数和每人 1000 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 2 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 1 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按其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最长不超过 1 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上海也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给予稳就业补贴,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四大行业中,2019 年裁员率不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 (5.5%) 且 2020 年 1 月 1 日之前成立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按照企业申请时间的上月实际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人数和每人 800 元的标准发放补贴,每户企业补贴上限为 500 万元。
目前降成本、稳就业的措施,期限相对较短,多集中在 2020 年上半年。鉴于企业复工复产遭遇了疫情海外扩散带来的外需下降,需求复苏进程将明显拉长,相关政策是否需要拉长期限,尚需观察。
陆挺认为,在持续时间较长的供给和需求双重冲击之下,如果已有的纾困政策不足以稳定经济和金融形势,仍有较大空间加码。
他建议,政策思路应放在积极纾困中小民企和加速复工之上,防止大规模的企业和家庭破产违约,防范失业率上升。
具体操作上,非常时期,货币政策可以考虑通过央行的定向量化宽松工具,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通过购买中央特别国债等方式,借道财政,来迅速扶助被疫情打击的企业和家庭。比如,给予「封城」的武汉乃至湖北全省居民现金补贴,是既能促进公平,又是高效的逆周期调节政策,能显著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不佳时,困难群体往往受影响最大,此次疫情也不例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期城乡 CPI 差距呈现扩大态势。2 月农村 CPI 同比涨幅高达 6.3%,与 1 月持平,为 2011 年 10 月以来最高;城市 CPI 同比涨幅则回落 0.3 个百分点至 4.8%,二者差距达到 1.5 个百分点,为 2005 年以来最高,显示疫情冲击之下,城市物资供应相对充足,而收入原本就较低的农村居民,生活成本上升更快。
实施意见提出,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发放 6 个月的失业补助金,标准不高于当地失业保险金的 80%。对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及家庭,按规定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及时将受疫情影响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开发一批消杀防疫、保洁环卫等临时性公益岗位,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鉴于外需的冲击短期内难以缓解,陆挺建议,在复工复产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和内需相关行业的复工,尤其是基建和地产建筑工程的复工,加速开工一批已经规划好的基建项目,尤其是围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基建项目,但不能走仓促审批新的基建项目、重走产业补贴的老路。
此外,他还建议,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供给侧改革来增加中心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供给,以此来拉动合理住房需求和房地产投资,并推动具有较高回报的城市基建投资。
肆零
肆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