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应对疫情「大考」

2020-05-04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每天,哪些路能走、哪些路断了、哪些仓库已经解封——这些实时更新的信息都会被回传给京东物流调度系统,以指挥协调全国的运力资源

疫情期间,京东要求配送站每天为包裹做 3 轮消毒。

京东对这场新冠疫情最早期的觉察,来自电商平台的数据异动。

2019 年 12 月下旬,京东武汉地区显示口罩的销量和备货数据较上年同期明显上升,首次引发了集团采销和物流部门的关注。「冬季是流感高发季节,感冒药、口罩之类的销量升高很常见,但这一次我们发现医用口罩的销量已经高于普通口罩了,这就有些不正常。」京东物流华中区域分公司总经理任广乐回忆说。

12 月 31 日,第一财经报道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肺炎」患者的消息。京东华中大区随后在 2020 年 1 月上旬成立专项小组,进一步扩大对口罩等相关医疗卫生物资的备货量。北京的采销团队则为武汉的同事专门预留了 7 万多个口罩和一批莲花清瘟胶囊。

谁也不会想到,这批口罩日后竟然成为坚守疫区长达数月的京东运营团队日常防护的珍贵物资。

同期,京东进入春节长假销售「倒计时」。因为看到疫情苗头,华中大区特意增加了春节留守人员,整个部署尤其考虑到对物流运力的保障。今年是京东打出「春节也送货」口号的第 8 年。相对那些平日依赖第三方物流做商品配送的电商平台,春节正是一年内京东电商几乎算是「独享」的网购时段。

1 月 20 日晚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媒体证实新冠肺炎可以人传人。当晚,京东的「疫情专项小组」被升级为「总部、华中、武汉三级联动」,负责对内保障安全,迅速梳理全国库存医用物资,以及应对因疫情变化随时可能出现的抢购潮。华中区物流管理团队则直接把全员办公地点挪到了位于武汉蔡甸区的「亚洲一号」仓库。作为京东全国七大仓储枢纽之一,据京东财报披露,2019 年这里的日处理订单量已超过 100 万件。

按照经验,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电商交易旺季,而且这轮网购高峰将让平台持续忙碌到春节,物流配送环节的超负荷运转会达到 100 天之久。

然而 2020 年的春节,对于京东的物流团队而言,这场极限挑战的时长,又破纪录地向后延长了整整 60 天。

重返「双 11」

京东物流北京亦庄智配中心的站长孙岚嵩,一年半前走马上任时只有 26 岁。现在,他手下已经管着 80 多人——70 多个配送员和 10 人左右的站内运维人员。1 月 21 日,孙岚嵩收到了公司下发的一笔费用,要求他尽快给站点员工采购口罩和消毒水。那时,距离春节放假只剩下 3 天,配送站都在忙着处理年前大促产生的订单包裹。根据往年「春节无休」的经验,今年他留下一半人员来负责 7 天长假这段时间的站点配送。

当孙岚嵩跑到站点附近的药店,他发现以前一元一个的一次性口罩涨价到了两元多,「店员还说得赶紧买,不然一会儿就买不到了。」

专项小组的规模和负责事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刘辉也参与其中,他告诉《第一财经》杂志,仅负责电商平台「商品品质和价格监控」的沟通组群,人数就超过了 200 人。大健康、京东超市、生鲜部门每天要应对各种跨区域的电话会,所有人又重新回到了「双 11」的工作状态。

京东官方统计,1 月 20 日至 2 月 28 日这段时间,消费者通过京东电商平台购买的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达到 2.2 亿件。

京东内部还有一项公益援助机制: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灾害事件,京东临近库房的管理者无需汇报,可以直接捐出库房的抗灾物资。

1 月 21 日晚上,京东华中物流团队接到第一通社会求援电话。打电话来的是湖北宜昌药厂,他们需要紧急送出 800 箱药物。大年初一,京东宣布开通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救援物资义务运输通道。这项免费的物流配送服务,在启动 48 小时后便冲到了运输峰值。截至 3 月底,京东针对湖北疫区的这条应急供应链,承运医疗物资超过 7000 万件,其中包括对运输条件要求非常高的医疗器械等特殊物品。

疫情形势最严峻的阶段,各地纷纷对物流产业园实施封闭管理。一位上海地区的物流业内人士曾亲历这一幕,在他工作的产业园里,德邦、京东、菜鸟等公司的仓库大门都被贴上了封条,何时启封要等园区通知,而园区要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审批。与此同时,不少跨省跨市的干线公路运输,因各地不同的隔离政策被阻断。这个时候,哪家物流公司运力协调的能力强、防护条件准备充分,马上会成为客户争先选择的对象。

京东和顺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疫情期间国内物流行业最为惹眼的两家民营公司。

前述物流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杂志透露,京东因为有自营电商业务,各种防护用具的储备量明显多于其他同行;顺丰则是行业里率先拥有「化工运输」这种特殊资质的物流企业,所以平时储备了很多防护物资。在这种条件下,京东物流与各个地方疫情防控指挥小组为协调路权所做的沟通,就比别家顺畅得多。

每天,哪些路能走、哪些路断了、哪些仓库已经解封——这些实时更新的信息会被回传京东物流调度系统,以指挥协调全国的运力资源。

疫情下的「爆款」

这次新冠疫情对于京东电商业务的影响,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京东集团 CFO 黄宣德在今年 3 月初的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表示,「快消品、医疗产品、家用产品,这些品类都比平时增长得快」,这些也是消费者通常会在全网首选在京东购买的品类。此外,他还提前透露整个第一季度京东的自营业务仍会有「两位数的收入增长」。

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会刺激消费者采购习惯的突然改变:出于囤货心理和取货的不便利,一张订单包含的商品件数以及客单价水平都超过往年同期;整个春节,猪肉牛肉的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 10 倍;达达旗下的京东到家平台,水饺、馄饨等速冻食品的销售额是去年的 9 倍。

以 1 月下旬为起点,直到 4 月,京东电商一共经历到 4 轮消费高峰。

第一阶段,集中在武汉刚刚宣布封城、全国各地展开紧急抗疫的那几天——医疗器械和防疫物资遭遇抢购,此后便处于长期缺货的局面。接着,当国家宣布对旅行交通票务执行免费退订政策,京东迎来民生商品的消费高峰,连一些热门零食也开始出现「秒杀」局面——放进购物车的商品,犹豫片刻便可能变成「缺货」。第三个阶段的购物热点出现在 2 月上旬——线上复工复课推动打印机、平板电脑等 IT 商品的销量激增。3 月上旬进入第四阶段——大批公司员工回到办公室集中上班,办公耗材、饭盒、消毒纸巾,甚至电动自行车、滑板车的销量都迎来了一轮上涨。

直至 2 月中上旬,搜索京东自营的「洗手液」或「湿纸巾」,因为缺货,刷出来的页面上显示的仍然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商品。大批知名品牌和热销商品长时间断供,这是消费者多年来在使用京东自营电商时几乎从来没遇见过的事。

一位不愿具名的京东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杂志透露,当中的「堵点」主要出现在供应商那一端,要么工厂停业,要么是从工厂仓库抵达京东仓储之间的干线运输中断,东西根本运不出来。

直到 4 月中旬,京东平台上的消费结构才逐渐回归往年的趋势,商品供货秩序也恢复如常。「这说明疫情对于国内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缩小了很多。」刘辉分析说。

4 月 5 日清明假期,一位京东配送员走在武汉街头。

疫情因素给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在一些特定品类比如生活必需品和日用消费品的销售上带来爆发性增长,在那些老百姓被迫足不出户的日子,配送及时的电商渠道自然会成为大家的首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在全民消费力总体萎缩的大环境下,京东整体电商业务并不太可能实现逆市增长。

国家统计局 4 月 17 日公布数据称,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实际下降 12.5%。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的消费支出分别下降了 36.1% 和 17.8%。

因为社区都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安装工人无法进入小区作业,京东大家电的销售在过去几个月全面遇冷。一边要紧急处理热门商品的断货问题,另一边还得想办法拯救那些消费力快速下滑的品类——京东电商在疫情期间的运营,表面看很热闹,内在却挑战重重。

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京东管理层承认,疫情对整个市场会带来一些挑战,尤其是一些消费的需求会被抑制。「我们还是非常期待当疫情能够处于比较稳定的情况之下,我们会恢复京东在过去所看到的利润率增长的趋势。」CFO 黄宣德说。

「最后一公里」的变化

疫情这种突发状况呈现出的消费者选择,再次证明了京东耗费十几年时间、斥巨资建立起来的自营配送体系,是它立足于电商产业的最大壁垒。

目前京东在国内布局的物流网络包含 700 多个仓库,并在 16 个城市设立了最大规格的中心仓——「亚洲一号」,「24 小时达」的配送能力可覆盖全国 88% 的城市区县。

疫情以业,京东针对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特意提升了医用物资的优先级,用户的医药订单要最先配送。从「京东大药房」产生的订单,在分拣系统就会被打上一个专门的标志,方便配送站的员工识别。孙岚嵩所在的站点,有段时间每天光是这类包裹就得处理 200 多单。

过去,订单配送要求到户,一个配送员每送 100 单大概需要 4 到 5 小时,但疫情防控期间小区都实行封闭管理,包裹配送全都改为送至小区门外,再通知用户自己来取,配送时间因此缩短了一半,而设立了无接触货架的小区,配送效率更高。

大年初七是复工的日子,孙岚嵩清点团队人数,有 7 个人没有回到北京。这结果已经不算太坏。

「河北和山东的还能回来,从河南和湖北返京的都有些不太顺利。」据孙岚嵩描述,那些按时返岗的同事,很多人是向村委会保证出了门就不再返乡。加上很多长途大巴车和火车都停运了,大家只能找同乡拼私家车回北京复工。

与此同时,城市企业陆续恢复上班正在造成新的订单高峰。北京有些小区,通常每天派件 200 单左右,此时一度增加到近 400 单。孙岚嵩负责的站点,几十个员工早上 6 点就开始卸车,直到晚上 9 点才能忙完收工。

从国家邮政局的监测数据看,快递行业实现真正意义的全面复工,是 3 月以后的事。

电商渠道的意外繁荣和事先毫无准备的居家远程办公,让 3 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完成的投递业务量达到 59.8 亿件,同比增长 23%。

然而同期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国内快递公司,经营数据都出现了「增单不增收」的现象。韵达快递 3 月完成业务量 9.8 亿票,同比增长 25.32%,但总体收入同比下滑 3.76%;圆通快递完成业务量 8.47 亿票,同比增长 20.36%,收入却同比下滑 6.44%。

拖后腿的,主要是这些快递公司的加盟商体系。为了鼓励加盟站点尽快复工,公司总部不得不给予面单返利、中转优惠等让利政策。好不容易解决了复工慢的问题,快递公司之间旋即又陷入新一轮的客户争夺,彼此打起了价格战。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 月全国快递单月平均单价为 11.18 元/单,同比下降 8.75%。

在这些行业共通的阶段性难题面前,京东纯自营的物流系统却可以置身事外。相反,让配送站员工感到亢奋的是,与绩效紧密挂钩的「揽件」业务随着企业的复工开始起量。

「四通一达发不了,客户只能用我们、顺丰和邮政。所以我们签了很多新客户。」孙岚嵩说,很多快递员日均揽件量比去年翻了一番,拿到手的绩效工资多了上千元,目前看来这些新客户的留存率也还不错。

2020 年 4 月中下旬,北京城区允许物流和家政服务人员进入小区的政策才略有松动。「我整体感觉也没有那么恐慌,主要还是挣钱比较重要。」孙岚嵩对《第一财经》杂志说。就在他接受采访的当下,整个京东电商业务的运营步伐,已经进入到针对今年「6·18 大促」的筹备阶段。

更大的野心已被激活

京东物流体系中的另一盘重要生意——到仓业务,也借疫情这个契机迎来了大量新客户。

熟悉京东的消费者都知道,那些标注着「京东自营」的商品,意味着全都可以实现「211」配送承诺——上午 11 点前下单,当天可以送达;晚上 11 点前下单,次日下午之前送到。自营 B2C 正是京东的起家业务,而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效率不断提升的标准化配送体验。

京东作为「开放平台」吸纳第三方店铺入驻的业务,虽然已经耕耘 10 年之久,并在 2016 年从交易额层面首次反超京东自营业务,但这些店铺过去一直使用社会化物流,在配送体验上,长期与京东自营商品存在明显差距。

京东当然愿意看到外部商家在自己平台上能获得更多的销售订单,而不是永远被自营业务所压制。只有这样,京东才能培养出更多元的收入模式,不至于始终苦哈哈地挣取那点「进销存」的批零差价。

随着京东物流子集团于 2017 年正式成立,整个物流网络逐步成熟,京东开始面对外部商家开放其「仓配」服务,即商家将货品提前放置到京东的城市前置仓,此后这些商品就可以与「京东自营」商品一样享受「211」配送政策。

在 3 月的财报分析师会议上,京东零售集团轮职 CEO 徐雷表示,疫情以来「入仓商家的业务表现要远远好于没有入仓的商家」。京东物流集团随后也发布数据称,疫情期间有大批生鲜商家加速入仓,总体入仓的商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近 3 倍。一些使用了京东仓配服务的生鲜类店铺,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超过 9 倍。

京东物流还引用了某入驻商家给出的另一组对比数据:使用京东仓配服务的商品,商品页的访问量和销售数据比店铺中的非入仓商品高出 150% 以上。

2018 年之后,京东进一步向全社会开放其物流能力,其中既包括面向个人的快递寄送服务,也有 B 端供应链服务——即便是从没有在京东开店的企业,也可以购买京东的仓储和物流服务,完成商品从工厂到销售渠道之间的运送。去年,京东还面向个人和中小企业设计了一种仓储服务——「京小仓」。

值得关注的是,众多新业务的兴起让京东物流团队的规模显现出前所未见的增长速度。

据京东财报披露,截至 2018 年年末,京东物流的员工规模是 12.4 万人。至 2019 年年末,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 17.6 万人,一年净增 5.2 万人,同期京东员工总数为 22.8 万人。

今年 2 月,京东和达达联合宣布向社会再开放 3.5 万个岗位,其中京东物流将开放 2 万个岗位。

整个 2019 年,京东物流一边忙着扩展开放业务单元,一边在尽力降低履约成本。京东整体的履约成本由仓储、配送、客户服务和支付费用构成,在所有费用率中,仓储和配送费用是大头,占比约为 60% 和 25%。

2019 年 4 月,京东物流取消快递员底薪、降低公积金系数,并将揽收快递的数量加入了绩效考核,后者被视为物流的「增收」举措。伴随这次历史性的薪酬和业务权重调整,为了平复员工的负面情绪,京东董事长刘强东发表了一封体现「形势紧迫」的内部信,称京东物流 2018 年全年亏损超过 23 亿元,如果扣除内部结算,京东物流 2018 年亏损总额超过 28 亿元。刘强东还强调,京东物流已经持续亏损了 12 年。

令外界没有想到的是,「减薪增收」新政实施不到 3 个月时间,京东就在披露公司 2019 年半年报之际,宣布物流业务的运营利润首次实现盈亏相抵。

京东在 2019 年年报中展示了因物流开放战略已经显现的收入贡献——「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一项在公司全年 662 亿元的服务净营收 (编注:Net service revenues,由平台佣金和营销收入、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两部分组成) 中的占比,从 2018 年的 27% 大幅增长至 2019 年的 35.5%,达到 235 亿元。同时,2019 年的平均履约费用率约为 6.4%,低于 2018 年的 7%。

如果以 235 亿元的收入规模反观 2018 年那所谓的 23 亿元亏损,彼时京东物流已非常接近盈亏平衡线。

此外,2019 年京东物流来自外部的营收,在其业务总收入的占比已超过 40%。京东物流 CEO 王振辉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外部收入的比例继续扩大至 50%。

今年 1 月,京东物流宣布完成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最显着的改变,是前台部分进一步细化为包括快递、快运、冷链、大件、到仓等多达 11 个业务条线,为的是提升专业物流服务的各个细分赛道的能力,展开对外竞争。

京东物流的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杂志表示,全国七大区域的地方运营团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和决策权,而这一轮架构调整的背景,是京东物流业务希望「由原来的运营思维向经营思维转变」。

环看国内物流产业,从业务规模和服务品质上,京东最重要的追赶目标就是顺丰。2019 年度,顺丰实现营业总收入 1122 亿元,规模是京东物流的近 5 倍。

4 月 23 日,顺丰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期内营收同比大增 4 成,同期国内另外三大快递企业韵达、圆通、申通的营收表现则集体出现的负增长。

但是,疫情背景下,顺丰获得这样的收入背后,为保障业务顺畅而付出成本也是巨大的。期内顺丰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9.07 亿元,同比下降 28.16%。财报公布次日,顺丰股价也因净利大幅下滑而下跌。疫情期间,顺丰的快递订单业务很大比例来自电商生鲜配送以及商务公文。这些领域虽然业务量有保证,但是并不算挣钱。

在京东物流的外部生意版图里,快递也不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它更不想把精力都花在和四通一达抢电商订单这件事上。京东和顺丰,其实都盯上了供应链业务和干线快运这两块壁垒更高、利润也更丰厚的领域。眼下多少已能想象出,未来两年在这两个战场,两家企业之间将会上演何等精彩的竞争。

No More.

MORE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Published since September 1843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