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国主义与 China First:一个中国,两种民族主义

2020-05-05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民间种族主义的图景,与官方的大战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立和统一,是否真的彼此相排斥?

《战狼 2》剧照

Photo: 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COVID 疫情 的影响之下,种族主义这一话题再度被推上了中文媒体热议的中心。一方面,对 海外华人在欧美国家遭受歧视性待遇 的担忧成为焦点,尤其是主打留学生受众群体的诸多自媒体,对这一问题关注频繁。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州工作和学习的黑人群体在疫情中被房东赶出出租屋、被宾馆拒收,而导致无家可归,并遭受警察暴力对待的 新闻 ,则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暴露出中国公众舆论中自身的种族主义倾向。大陆网路上的舆论持续发酵,其中不乏激烈的种族主义言论。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充斥着关于黑人群体「非法居留」、「不正经工作」、「从事犯罪活动」的指责,以及对将黑人赶出门外的房东和商家的支持。

近几周来,歧视问题则演变为了 外交事件 。非洲多国就此向中方表达关注,非洲国家联盟和其多个成员国也照会中国大使,对此类事件表示谴责。对此,中国官方不免要尽力挽回国际形象上的损失。一方面,外交官员发言谴责种族歧视行为,「高度重视」、「认真处理」;另一方面,相关报导在网路上被火速查禁,就此事发表过意见的微信公众号也纷纷删除文章。

毫无疑问,中国官方面对着控制舆论的巨大压力。中国长期以来试图塑造自己作为非洲各国的好朋友和支持者的形象,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而就在广州的种族歧视风波爆发之前,埃塞俄比亚籍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针对台湾的「种族歧视」指控,虽然颇具证据方面的争议,却也使得中国在种族政治这一话题上占据了某种道德上风。因此广州出现的歧视黑人事件,无疑是对中国外交软实力的巨大打击。

外交风波暴露了官方的舆论口径与民间的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单从此次事件来看,中国民间种族主义的舆论爆发,是对中国外交形象甚至政府权威的冲击;然而在官方舆论时常鼓吹排外思想的背景下,民间舆论的形成与官方立场显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存在着更为复杂的辩证关系。那么,这种种族主义的图景,与官方的大战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立和统一,是否真的彼此相排斥?

中国的种族问题:民族主义的延续

如果说欧美国家关于种族主义的讨论是聚焦于「谁的国家」这一矛盾,关注的是国家内部的资源在各种族间的分配、国家内部各种族间的关系,那么中国关于种族主义的议题则是首要对外的。在中国的语境中,「谁的国家」这一问题从来没有成为过问题。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中国」与「汉民族」,或至少与「黄种人」,始终是绑定的。 即使在讨论新疆和西藏问题时,中国首先是「汉民族的国家」这一前提,也未有在主流舆论中受到过挑战。

You’ve hit the wall.

风高浪急

最后,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战狼》和《红海行动》这两部民族/种族主义样本都以「撤侨」为卖点,但在 COVID 疫情之下,中国的撤侨工作却遭遇了滑铁卢。在航班被大量减少的情况下,海外留学生绝大多数无法买到回国的机票,也难以对祖国吐露太多赞美。或许,在对「劣等种族」分食蛋糕的恐惧挑战了「战狼」民族主义的权威性之后,连「红海」民族主义也会被意识到是一张空头支票。

当然,在中国政府庞大权力的阴影之下,断言民族/种族主义会造成任何形式的「反噬」都为时过早。然而其逻辑中出现的内在矛盾,仍然是值得注意和思考的。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