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像恋爱,你会想像下一个情人的模样

2020-05-05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专访《叔·叔》导演杨曜恺

杨曜恺

摄:刘子康

2015 年,杨曜恺从居住多年的纽约回香港,想要拍香港题材的戏,「我想拍一部港产片。」

喜爱参与本地电影节的影迷一早听说过杨曜恺,他 2000 年起主办同志影展,也有两部长片先后在本地展映过。第一部《Cut Sleeve Boys》(我爱断背衫) 讲英国华裔的身份认同,第二部《Front Cover》(纽约断背衫) 把背景从伦敦搬去了纽约,这与他先后在两地求学及工作的经历紧密相连。第三部《叔·叔》讲道地香港故事,金马金像都有不少奖项入围肯定,还获邀参加柏林影展。

刚刚返港时,他还完全不知道自己下一部戏要拍什么主题,「就像谈恋爱,你可能会想像下一个情人的模样,但期望和实际遇到的往往是两回事。有时你会遇到一个题材,觉得非拍不可。例如这部电影,在 2015 年之前我从没想过要拍一套以长者同志为题材的电影。」

一开始他有些不习惯现在的香港,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发现又有了许多陌生之处,「但我不抗拒,而且也很喜欢,香港的改变很吸引我,即便不习惯,也会想适应。」朋友江绍祺将自己花五年时间写成的《男男正传:香港年长男同志口述史》给他看,杨曜恺看完十二个访问,觉得这题材即使在外国也很少讨论,便想跟书中诸位受访者见面。

《叔·叔》剧照

图:高先电影提供

《男男正传:香港年长男同志口述史》访问的十二位年长同志,皆出生于 1950 年以前,江绍祺将这些历史编撰整理之后,成书的内容揉合了同志,性,身份等议题。杨曜恺看完这本书想要做资料搜集时,有的人已经过世。和仍健在的受访者谈过之后,他找到了自己想要拍的题材。

「遇到了那本书和那些人,我才觉得我想说这个故事。你会积极寻找拍摄题材,但要到后来才会知道遇到什么和能否拍出来。这是讲求感觉的,抽象而且难以捉摸,因此好电影鲜见,要得到共鸣则更难,(这些东西) 没有公式可言,而且无法预料。(拍电影) 不像建一栋楼或拼模型般有既定步骤可跟从,即使一部电影遵照一些步骤拍出来,也未必受欢迎。」

《叔·叔》剧照

图:高先电影提供

「我一向都想探讨社会的不公义和不公平,或者对一个少数族群发声机会的忽视,所以我之前的电影都有这个元素。这部电影一样讲述同志议题,他们同样被社会忽视、误解,被特别标签却没有人认真理解个中问题。分别其实不大,只不过将移民『中国人』身份置换成同志长者的问题,但都是呈现社会对小众群体的歧视。」

You’ve hit the wall.

风高浪急
Related

肆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