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泳裤掉了?

2020-05-08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这场危机将让十年来风行的企业造假和激进会计操作暴露无遗

当伯尼·麦道夫 (Bernie Madoff)在 2008 年 12 月承认自己制造了一起 650 亿美元的旁氏骗局时,他并不是出于愧疚。他知道游戏玩完了。三个月前,雷曼兄弟破产。市场崩盘导致客户吵嚷着要撤资,他的基金已经被掏空,即使还有许多投资者没得到偿付。美国监管机构几年前就接到过举报,却没有发现这宗骗局。让麦道夫完蛋的不是监管机构,而是经济衰退。

经济繁荣帮助欺诈者掩盖了诸如虚假投资回报、夸大销售额等各种账目问题。经济衰退扒掉了这层遮羞布。纽约大学的会计学教授巴鲁克·勒夫 (Baruch Lev)说:「年景好的时候,所有人看上去都不错,你若跟不上形势,市场会狠狠罚你。」过去 20 年里,许多重大的假账丑闻都是在衰退期曝光。在 2007 至 2009 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十年前,互联网泡沫破裂让安然 (Enron)和世通 (WorldCom)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经济繁荣期的会计造假行为浮出水面。不久后两家公司双双破产。正如备受尊崇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所说的:「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次,一场大流行病让潮水以创纪录的速度退去。

浮出水面

不少人的泳衣本已破烂不堪——借贷无度已经让很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不堪重负。一些肮脏的秘密勾当开始浮出水面。比如 瑞幸咖啡 ,它在中国飞速扩张,欲与星巴克一争高下,吸引了贝莱德集团 (BlackRock)和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等著名投资者。4 月 2 日,面对有关它的首席运营官和其他员工可能伪造了 20 多亿元 (2.8 亿美元)销售额的指控,这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连锁企业声称自己正在进行内部调查。4 月 14 日,沽空机构香橼 (Citron Research)指控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在线培训公司「跟谁学」夸大了去年的销售额。跟谁学在一份声明中否认了这些指控,并称香橼的报告具有误导性,「充满了主观恶意」。

这些揭露事件让人们再度开始担忧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的治理是否可靠。这些企业的审计在中国国内完成,中国政府让外界很难从旁查核。10 年前第一波这样的上市潮之后,一些打假公司收获颇丰,比如香橼,还有揭露了瑞幸的浑水 (Muddy Waters)。 这一次,它们搜寻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以外的地方。

杀人鲸资本 (Blue Orca Capital)是一家专注于亚洲的基金,主要针对企业的「零息债券」。它预期机会将在其他新兴市场、欧洲和美国出现。「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处于牛市,」创始人索伦·安达尔 (Soren Aandahl)说,「眼下真令人兴奋。」现在, 只要哪家公司需要募集的资金与它账目显示的收入之间有出入,那它就是安达尔的目标 。其他打假公司则把重点放在受这场大流行病打击最为严重的行业,比如旅游、娱乐和房地产等。

明目张胆造假的公司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公司是用一些属于灰色地带的会计把戏来美化自己的损益表。这种做法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 (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说的「占款」(the bezzle)和「心理财富」:看似真实、实则虚幻的收益。

在牛市中,创业公司成了编造各种新奇指标来美化业绩的高手。如果按照公认会计准则 (GAAP),WeWork 在 2018 年严重亏损,而它却通过「社区调整后」EBITDA (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盈利)把亏损变成了盈利。这违法吗?没有。是危险信号吗?绝对是。很多投资者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押注的是安达尔所说的「股东名单神话」,即如果其他知名投资者也在董事会里 (就像瑞幸那样),那么一切都会安然无恙。

非 GAAP 调整已经如野火般在公司账目中蔓延,这让人们更加难以辨别哪些数字反映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在过去 20 年里,标准普尔 500 指数公司在财报中使用的非 GAAP 指标的平均数已经从 2.5 增加到了 7.5。在 Zion Research Group 分析的信贷协定中,EBITDA 的释义从 75 个词到 2200 多个词不等。GAAP 还远不够完美,但与之相左的一些做法显然是用来蒙蔽投资者的。一项研究发现,非 GAAP 方法下的利润比 GAAP 平均高出 15%。

企业侦探界的鼻祖 K2 Intelligence 的朱尔斯·克罗尔 (Jules Kroll)表示, 20 年前互联网公司利用自动程序和其他花招来赚「眼球」,而现在这一代人则在收益和收入确认指标上动手脚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热时,给数据注水的诱惑力就会增大。」上个月,在 WeWork 和其他几十家创业公司押下重注的日本科技集团软银表示,预计上一财年的营运亏损将达到 1.4 万亿日元 (125 亿美元),这是个不祥之兆。

除了让老把戏大白于天下,这场 大流行病 很可能催生出新骗局。当面临生死存亡,在收入记账或向市场披露信息时可接受的做法和不可接受的做法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克罗尔认为:「在如此大规模的混乱中,一些公司必然会造假。」

全球最大的反欺诈机构美国注册舞弊检查师协会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s)的负责人布鲁斯·多里斯 (Bruce Dorris)表示, 新冠肺炎 的影响看上去像「一场欺诈的完美风暴」。当成千上万的公司——其中不乏假冒的申请者——争相申请援助时,可能会引发从可疑账目到与经济刺激政策相关的造假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位反造假调查人员指出,私募股权持有的公司是潜在的调查对象。「它们数量众多,杠杆率高,而且因为有财大气粗的投资者,可能不符合救济条件。」他表示。这更会诱使它们去走歪门邪道。 潮水逐渐退去,很多裸泳的企业很可能会原形毕露。但这并不会阻止一些企业加入裸泳大军。

No More.

MORE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Published since September 1843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