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续修复

2020-06-15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生产恢复快于需求,服务业修复明显加速,外需、就业仍然承压,经济恢复到常态化尚需时日

随着国内 新冠疫情 逐步得到控制、企业活动逐渐恢复正常,2020 年 5 月中国经济活动明显扩张。

近日公布的 5 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录得 50.7,较 4 月提高 1.3 个百分点;财新中国服务业 PMI 大幅反弹 10.6 个百分点至 55.0,为 2010 年 11 月以来最高,也是 2 月以来服务业 PMI 首次进入扩张区间。两大行业 PMI 双双回升,带动 5 月财新中国综合产出指数录得 54.5,较 4 月回升 6.9 个百分点,为 2011 年 2 月以来最高。

这一走势与统计局 PMI 并不完全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5 月制造业 PMI 录得 50.6,较 4 月回落 0.2 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微升 0.2 个百分点至 52.3,综合 PMI 产出指数录得 53.4,与 4 月持平。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5 月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均大幅扩张,服务业需求恢复强于制造业。国外疫情影响仍然存在,出口成为需求修复的制约因素,制造业表现更加明显。供需两侧的环比改善,仍不能完全抵消疫情的负面影响,经济恢复到常态化尚需时日。

生产恢复快于需求

5 月两个制造业 PMI 一升一降,但都处于扩张区间,显示 5 月经济仍在修复过程中。

两个制造业 PMI 分项指数大同小异:两个新出口订单指数都在收缩区间回升,带动新订单指数小幅攀升;两个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回落,均处于收缩区间;随着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两个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都出现上升;两个生产经营预期指数均在扩张区间上升,显示企业信心增强。

不同的是,财新中国制造业 PMI 中,生产指数在扩张区间明显上升,创 2011 年 2 月以来新高,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微升,而统计局制造业 PMI 中,生产指数在扩张区间连降两月,就业指数则时隔两月再度降至收缩区间。

两个生产指数均处于扩张区间,且明显好于需求指数,与高频数据的表现相一致。5 月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增长 7.6%,明显高于 4 月的同比下降 13%。多家市场机构预计,5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继续反弹,有望达到 5% -6%,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生产恢复情况好于需求,消化了大量前期订单,财新中国制造业 PMI 中,积压工作指数 2016 年 3 月以来首次降至收缩区间,统计局制造业 PMI 中,这一指数也持续处于收缩区间。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期中国出口表现与新出口订单指数的背离。4 月中国出口增速同比超预期转正,市场普遍认为,前期订单的交付和防疫物资出口增加,是主要原因。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5 月出口同比或走弱,但走弱幅度可能较小。她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测算称,5 月 1 日-16 日防疫物资出口额达到 632 亿元,超过 4 月全月,对出口形成拉动。此外,港口吞吐量数据未见明显下滑,电子行业相关公司对二季度业绩展望均表示乐观。

不过,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提醒,短期出口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防疫物资出口的带动、场景消费驱动平板电脑等出口,但往后看,三季度出口可能会面临一定压力。

两个服务业 PMI 分项指数走势则完全相悖。财新中国服务业 PMI 中,新订单指数四个月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投入价格指数和销售价格指数在收缩区间下降,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微升,经营预期指数则在扩张区间下降;统计局服务业 PMI 中,新订单指数在扩张区间微降,投入价格指数和销售价格指数回升,前者已升至扩张区间,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下降,经营预期指数则升入高景气区间。

政策强调直达

4 月中国经济数据呈现出一幅矛盾的图景:一方面,三大需求都在好转,消费、投资增速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出口同比增速更是超预期由负转正,生产端恢复更是快于需求端,4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转正;另一方面,就业堪忧,3 月短暂下降后,4 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再度上升至 6.0%,其中,16-24 岁人口就业压力尤为突出,达到 13.8%。

鉴于海外疫情发展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为 2003 年以来首次。保居民就业已经成为宏观政策的首选目标,2019 年将就业优先政策首次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之后,今年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

相关政策也围绕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展开。前期出台的 6 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等,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加上 2019 年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全年预计为企业新增减负 2.5 万亿元以上,规模超出 2019 年全年。

此前多次提及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也已出台:2020 年预算赤字率一举突破 3% 的心理红线,拟按 3.6% 以上安排,增加的 1 万亿元赤字和 1 万亿元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专项债券新增限额较 2019 年增加 1.6 万亿元,达到 3.75 万亿元。

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直达」:财政方面要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货币政策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方面,在前期 3000 亿元专项再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之外,6 月 1 日又推出两大创新工具,一是提供 400 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 (SPV) 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协议,激励其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二是提供 4000 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 SPV 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要求,财政要采取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要有账可查,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不过,相关政策细节还有待明确。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境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生产逐步进入平稳期。同时随着海外逐渐复工,前期对外需的担忧也有一定缓解。考虑到相应的纾困政策仍将持续落地,经济整体趋势向好不变。

Related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