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全球化,穷苦国家如何崛起?

2020-06-23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疫情加剧了隔阂,又恰逢大宗商品的回落周期,贫困国家赖以成长的「家底」日渐稀薄。疫情过后,如果逆全球化的潮流兴起,不能参与国际分工后,发展中国家难道没有了发展的路径?

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

价格战来得不是时候

3 月初,当沙特悍然发动石油 价格战 的时候,决策者或许没想到,石油价格如此惨烈地下跌并徘徊在低位。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20 美元/桶的公开市场价格,11 美元/桶对欧洲国家的大宗折扣价,早就低过了上世纪 90 年代的低价纪录,那可是全球化的前夜,物价还没有涨起来的时候,黄金也只有 200 余美元/盎司。

追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踪迹,石油的价格是一个颇有启示意义的切入点。上世纪 8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产油国牢牢抓住了全球石油的供应权,可当油价由它们自定的时候,市场价格并没有一飞冲天,相反,石油进入了长达 20 年的下跌周期。原因也颇简单,油价一下子涨高了,这刺激了产油国的利益冲动,他们开始努力生产。要知道,仅仅十几年前,当石油的定价权还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上的时候,油价不过 3 美元/桶,转眼之间价格已经是那时候的七八倍,OPEC 岂有不加紧开采的道理。利润丰厚,产油国之间的竞争加剧了,他们也舍得花大力气引进新技术。而高油价刺激了非产油国的勘探开采,渐渐地,随着非 OPEC 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 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开始不断回落。1986 年,油价急剧下跌到 13 美元/桶左右。更进一步,1997 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又逢 OPEC 不适时宜地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出现了 1998 年 12 月的 9.25 美元/桶的极端低价。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复。新冠疫情与沙特价格战的叠加,今天的石油市场又进入了一场低价倾销的抢地盘大战中。如果能看到时隔一个月之后,即使 OPEC+达成了日减千万桶产量的协议,原油价格仍毫无起色,始作俑者沙特还会这样做吗?

两年前升任储君之位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上任伊始就提出了令沙特摆脱石油依赖的产业升级远景。为积蓄产业开发的资金,沙特很快将自己最大的一笔资产,从不愿将秘密示人的阿美石油公司上市了。上市也是一波三折,本来想在海外上市,引入外资,可海外给的估值低,于是在本土上市。即便如此,油价刚开始暴跌,这个曾经的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还是跌破了发行价,意味着沙特的石油资产,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资源已经「打折」了。沙特赖以转型的资本,随着石油资源的贬值变得不那么丰厚了,甚至,岂止是打了折扣,确切地说已经元气流失。

海上的油轮装满了石油,中国和美国的战略储备罐中也满溢着石油,输油管道里流淌着石油,炼化厂开足了马力,所有的这些,对产油国还不是最可怕的。高盛发布了一份报告显示,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高盛的判断是,全球航空业和通勤者对石油的需求或许永远无法回到疫情暴发前每日 1600 万桶的水平。面对如此巨量的需求流失,沙特和俄罗斯之间的价格战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

设若沙特当时有这样的预测能力,它应该不会发动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价格战。至少,四五十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虽然只是它的财政盈亏线的一半,但总比现在的 1/4 要强多了。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报告,2019 年沙特的石油日均收入为 6.3 亿美元,俄罗斯的石油日均收入达到 6.7 亿美元。两国的收入都比 2016 年增加了不少,正是在那年年底 OPEC 达成了减产协议。这也证明了减产的有效性,两个财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通过减产实现了财政增收。

表面看,2016 年年底通过达成减产协议,产油国看似控制了市场,财产与资源保护双丰收,它们却忽视了科技创新的颠覆性力量。油价的短暂提升刺激着科技创新的快速迭代,新能源企业在电动化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当油价比矿泉水价格还便宜的时候,还是高盛,预言低油价也阻挡不住电动车的普及,即使汽油价格跌至 2 美元/加仑,电动车总体拥有成本也能与传统内燃汽车竞争,预计未来 10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从每年约 200 万辆增长至 1500 万辆。

那些被浪费了的果实

但是,不打价格战,产油国又能做些什么呢?疫情之下百业凋敝、民众失业,急需财政救济。发达国家开始了派钱竞赛,货币政策方面则是跳水式降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可是,新兴市场却表现得犹豫不决,面对资本回流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投鼠忌器:降息则本已经贬值的汇率可能更惨烈地崩溃,直接发钱则财政不堪重负。并且,这两年遭遇农产品危机,中国和印度等国家通胀正炽,是没有资本货币大放水的。

产油国面临着同样的麻烦,受油价暴跌及新冠疫情影响,俄罗斯 3 月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单月减少 70 亿美元。这笔钱据猜测主要用在了汇率干预上,即便如此,俄罗斯卢布汇率 3 月份下跌超 30%,外汇干预措施只是成功阻止卢布触及创纪录低点。而沙特的外储距 2014 年的高点已经消耗了 1/3,若石油维持低位,用不了 5 年它积攒了几十年的财富就将耗尽。此时此刻,急晕了头的产油国所能想到的,也只有扩大石油市场的份额一条路可走。

既然低油价已经是大势所趋,产油国辉煌的 50 年眼看就要走到尽头,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些曾经拥有巨量财富的国家,是否做好了石油枯竭,或者石油资源重新估值的准备?

拥有世界第一石油储量的委内瑞拉的故事活生生地发生着,这个曾经富得流油的国家,民众正在为面包费尽心思。其他资源国是否在产业结构上有所布局呢?并没有。上世纪 70 年代末,先是伊朗停止输出石油 60 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 500 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1/10,油价暴涨;紧接着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将油价推升了一倍有余。1981 年 5 月,波斯湾地区的六个国王汇集在一起,宣布成立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以下简称「海合会」)。海合会诞生于石油价格如日中天之时,这六个白袍国家都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的节奏,人均 GDP 是美国的 150%。可此后,这笔唾手可得的财富并没有在石油之外的工业部门形成生产力,海湾国家的人均 GDP 一直围绕着原油价格波动,即便是 10 年前油价又迎来了高峰,它们的人均 GDP 也徘徊在美国的 50% 左右,近年来更是进一步滑落了。

You’ve hit the wall.

风高浪急
Related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