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在科学和狂想之间

2020-07-24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面对火星,人类仿佛来到了又一个大航海时代——死亡的危险与无限的可能共存——面对这样的情况,无所畏惧的野心、不着边际的狂想,或许反而能够到达理性所不及之处

2015 年,美国犹他州「火星沙漠研究基地」进行舱外活动

在这个拥有数以千亿计恒星的棒旋星系——银河系中,位于星系内侧边缘的一颗名为「太阳」的恒星显得毫不出众。它算是星系中一颗常见的「黄矮星」,这样的恒星大约有 100 亿年的寿命,燃尽燃料之后,在自身的引力的作用下,它最终会演变为一个白矮星。太阳已经燃烧了大约 46 亿年,目前正处于生命的中段,热烈而稳定。

对太阳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在它的引力作用下,围绕着它而形成的天体系统暗藏玄机。有八颗主要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其中内侧四颗主要由金属和岩石构成的行星被称为「类地行星」,其中位列第三的蔚蓝色行星的表面主要被液态水所覆盖,同时又被一层致密的大气所包裹;第四行星看上去则与上一颗截然不同——它的表面被红色的沙尘所覆盖,只在极地区域有一些呈白色的干冰,大气层稀疏,却又因为季节变化,会产生剧烈的流动,发生遍布全球的沙尘暴。

围绕着太阳运转的第三和第四行星,它们形成的时间、过程,乃至最初的外貌都颇为相似。但是在随后 40 多亿年的演化过程中,这两颗行星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名为「地球」的第三行星一直保持着致密的大气层和广阔的海洋,凭借其表面温暖湿润的环境孕育出宇宙中最大的奇迹——生命现象。生命在地球上繁衍、进化,直至出现了具有高度智能的人类。

火星的「水手峡谷」绵延 4000 公里,最大宽度和深度分别达到 240 公里和 6500 米,是迄今在太阳系内发现的最大峡谷

而此时地球上的人类正以好奇又困惑的目光望向名为「火星」的第四行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可能曾经和地球一样温暖湿润的行星,变成了被红色沙尘所覆盖的干燥荒凉的不毛之地?在 40 多亿年的历史里,火星是否也曾经如地球一样衍生出生命?火星生命是否与地球生命相似,它们又会在火星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人类研究和探索火星,能否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含义和太阳系演化的奥秘?从火星的变迁过程中,人类又能得到怎样的教训?在未来,如果人类文明有机会向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扩张,火星能否成为人类的下一个落脚地和中转站?

人类不仅在利用望远镜从地球上观察火星,各种来自地球的探测器已经飞越了数千万公里的距离到达火星。它们正在火星的轨道和地面上进行各种勘测工作,为地球传回关于另一个行星的数据。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探测火星的意义似乎不言而喻——无论是研究太阳系的演化历史,还是分析行星形成的过程,乃至为人类寻找下一个落脚地,火星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但是每当我们在夜空中注视火星,就会明白这颗红色行星对于人类来说还具有远超科学层面的意义,它曾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给人类带来迷惑,同时也寄托着人类某种深刻的情感,映射出人类内心中最深刻的孤独。

火星在夜空中显得尤为明亮,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红色,中国古人描述它「莹莹如火」。站在地球上看来,火星的移动轨迹和亮度都让人捉摸不定,它因此得名「荧惑」。因为在冥冥之中感觉到这颗行星与人世间有所关联,中国古人会通过「荧惑」的位置和动态来占卜地面上的吉凶。出于类似的原因,这颗行星在天空中时东时西、时而凝滞不动的轨道也让其他的文明觉得难以捉摸,甚至感到厌恶。在 4000 年前,古埃及人称火星为「红色之星」(Her Desher),古巴比伦人称它为「死亡之星」,罗马人则沿用了古希腊人的说法,以战神的名字命名火星「Mars」。

那么,对于 21 世纪的人类来说,火星又意味着什么?人类为什么一定要去火星?可以说目前重要的原因,就是去寻找生命。

2015 年 4 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火星勘测器高分辨率成像设备拍摄的火星表面图像

寻找火星生命

You’ve hit the wall.

风高浪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