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为当代中国研究抢救史料

2021-08-28 作者: 张弘 原文 #燕京书评 的其它文章

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为当代中国研究抢救史料 ——

采写︱张弘

<img src="https://img.allhistory.com/now/2021-08-29/612ae9844cd55d54dd5dc89e+L.jpg" data-id="612ae9879b2d825085c27004" alt="王奇生在现场发言。" ;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王奇生在现场发言。

2021年8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启动仪式在798艺术区举行。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奇生教授给馆长牛大勇等人颁发聘书,萧冬连、印红标、韩钢、王海光、金以林、徐庆全等当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受聘担任中心研究员,这标志着北大国史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和史料手机开始齐头并进。

为当代中国研究抢救史料

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是国内高校创建的首家集史料典藏、学术研究、艺术展览、国情教育和智库咨询于一体的当代文献服务机构。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立足于搜集、典藏当代中国与世界范围内各类相关主题的文献史料,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文献服务。

启动仪式由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牛大勇受聘担任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馆长,王海英、谭维受聘担任“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副馆长。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奇生教授颁发聘书并致辞。他表示,建设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是北京大学推动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程。认识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有赖于不同学科学者的合作研究,其基础就是史料文献的高度共享。当代中国本身处于一个史料大爆发的时代,但史料留存的情况并不乐观。当代中国史料馆将致力于搜集、整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乃至全球的各类史料文献,从而助力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

王奇生还提到一个例子,自己让学生回家后到县档案馆查阅上世纪中后期的地方档案,一个学生回老家县档案馆查了之后写了一篇论文,但是,他完全依据官方档案,文章的结论明显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后我们的历史学家怎么来研究历史?他只能根据官方材料来做,那当然是一样的。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亲身经历让他们记录,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大量的民间资料、文献和档案,如果我们不赶紧去收集,也会很快散失。所以,这个事非常紧迫。如果我们不做,未来50年以后的历史学家会骂我们没有尽到责任。”

牛大勇强调,北京大学已经形成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多个学科群,当代史料的积累也比较厚重。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的建立,就是要充分整合现藏史料、系统地搜集专题史料,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历史研究。这也是留存中国记忆、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我们史料的收集最好是从改革开放史来入手,然后向两头去延伸,向前追溯到1949年以前都可以。”

朱青生介绍,北京大学的当代艺术档案起始于1986年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旨在收集、整理、研究中国探索性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创作、活动和理论,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现代艺术(2000年后统称当代艺术)及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中人们的脉动心态和思潮,留下一份逐日记载的档案。当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现藏当代史料中较具特色也数量颇丰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编辑《当代中国艺术年鉴》,更是理解当代中国史的一个重要视角。中国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杨卫教授对“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的启动表示祝贺,并就如何联系较为活跃的艺术家、理论家共同建造档案、核验史料提供建议与方法。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聘任仪式同期举行。萧冬连、印红标、韩钢、王海光、金以林、徐庆全等当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受聘担任中心研究员。

<img src="https://img.allhistory.com/now/2021-08-29/612ae9ab4cd55d54dd5dc89f+L.jpg" data-id="612ae9ae2114416715c3e77f" alt="金以林接受聘书。" ;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金以林接受聘书。

数字化是史料被充分运用的关键

因疫情防控需要,启动仪式从简,相关研讨和报告将于未来几天在线上举行。随即进行的共和国史研究座谈会上,部分到场在京学者就国史资料征集与国史研究规划畅谈想法与建议。

与会学者认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有70余年的历史。相比中国史学科中的其他时段,当代中国史的学术研究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同当代中国具有的百年未有大变局的现实相较,相关的研究也显不足。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水准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建立在学术界的充分自觉与充足准备等基础上。要加强不同学科,尤其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视野与方法的融合;注重国史人才的培养,形成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系列基础规范;提升国内外国史研究的交流程度,在批判互动中形成富有深度的问题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研究员金以林强调,当代史史料太多,收集史料的类型一定要先确定好,既要丰富,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另外,史料的收集要注重文献价值,而非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史料入藏以后,要做好目录分门别类并且数字化,方便研究者使用。

与会者谈到,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当代史料学的建立,是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一个必要环节。当代中国史料,具备数量繁多、类型丰富、存世量大等特征,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史料大量散佚,诸多重大历史亲历者的回忆与史料未能妥善留存;搜集史料的类型不够丰富,有特色成规模的专题史料不多;史料共享程度不高,进而限制当代研究的整体视野。因此,广泛征集当代史料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与此同时,要建立当代史料的科学整理、充分共享的原则,实现史料学术价值的最大化。

据悉,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率先成立的当代中国史实体研究机构。中心依托并深度整合北京大学校内相关学术资源,延揽并培育海内外国史研究高端人才,拟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国史研究基地、国际知名的国史资料中心以及具有北大特色的国情智库。中心已相继举办“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会议、党史·国史系列讲座、“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新视野”系列工作坊等学术活动,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的建设,将借鉴国内外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运行经验,面向社会和个人广泛征集各类史料,提供多种形式的史料服务,以期实现学术研究与史料典藏的深度结合。当代中国史料馆已初步形成史料典藏规划,并于近期启动北京大学校友口述历史计划等重点项目。

———

微信搜索“燕京书评”(Pekingbooks):重申文化想象,重塑文字力量。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