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站在时代前列

2000-01-15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0年第1期 志存高远站在时代前列 作者:本刊编辑部 ]

世纪之交,我们已看到21世纪的曙光。和平、公正与共同发展、进步,最终将成为全球社会的主旋律。这并非只是新的千年来临时的美好祝愿,而是许多人对未来的理性思考。回眸百年,人类虽然经历了亘古未有的劫难与血腥,但也确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仅就中华民族而言,她虽也历尽屈辱、压迫、苦难,但终归觉醒,经过奋争迎来了解放和复兴。

伴随着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视野则越来越大了。“消息树”的影子还留在你的记忆里,而移动电话已悄然飞入普通百姓家;二十多年前教科书上跨国公司还是“帝国主义垂死性”的代名词,不久前数十位著名跨国公司首脑竟齐聚上海,出席题为“中国:未来50年”的《财富》全球论坛;女娲补天,原本是先民留下的美丽传说,谁能料到,当今的我们为了国际环保,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朋友,共商保护臭氧层的“补天”大计。

面临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共存的世界,我们必须从一种“全球”的视角,审视自己并直面世界,志存高远,高度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列,迎接历史的发展机遇和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形式的挑战。

不久前,我国一位领导人在会见外宾时说:“一个民族要不断进步,就必须及时经常地检讨自己,总结经验,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又要正视出现的失误,更要记取付出沉痛代价换来的刻骨铭心的教训,切实改正错误,改善工作,改革一切阻碍发展的不合理的体制;一个民族要跟上时代,就必须大胆地融入国际社会,善于同其它国家和民族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外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取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我们认为,这些话是很对的。

中华民族有着崇尚历史的传统,所谓“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讲的都是学习历史智慧,记取经验之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开放的一面,所谓“有容乃大”,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唐时期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与包容,五四运动时期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向为史家所称许。历史更将以浓墨重彩记下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是它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中华民族更为成熟起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关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等等,无不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高瞻远瞩和大智大勇。这是一条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主自由的必由之路,未来行程中的任何坎坷、曲折和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勇往直前。不知“今是何世”的桃花源已不复存在,发自守旧冥顽者的不谐和之音,也必然被时代的脚步声所淹没。

以“爱国团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求实存真,秉笔直书古今大事”为主旨的《炎黄春秋》,至今创刊将近九年,其所以能在没有公款支撑、没有权力机关派订的情况下,在报刊市场的潮汐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广大读者的关爱和支持,首先赖于刊物所表现的较深的思想内涵、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及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品格。我们今后将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已经注意到,有的历史学家在回顾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时指出,“一百年来,历史学应汲取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为现实服务,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必须尊重历史学自身的科学性。只有实事求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真相,才能昭示真理。给人们以真知和新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任何以现实需要为借口,随意剪裁历史都是不能允许的,都是对历史的歪曲和篡改。历史学要保持相对独立精神,不能变成政治的侍婢”。我们认为,以上所述,是与毛泽东在1957年一度倡导的“独立思考”、“百家争鸣”的精神相一致的。本刊愿为创造这种思想的、文化的氛围而努力。21世纪远程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读者对我们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我们也很愿意利用新的传媒手段,充分利用中外新发现和新解密的史料,利用中外专家新的研究成果,对重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更准确、更符合实际的描述。

这些话,就是世纪之交我们要向读者表白的。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