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对改革开放的个人回顾

2008-11-15 作者: 李 锐/口述 王建勋/整理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8年第11期 李锐对改革开放的个人回顾 作者:李 锐/口述 王建勋/整理 ]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往事,自然离不开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和赵紫阳四个人的作为,因为改革开放的成败是同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关键人物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历史上是被毛泽东同志器重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江西,邓小平就因追随毛泽东而挨过整,被撤职。随着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地位的不断上升和稳固,邓小平在战争年代就更受到重用。1949年后,毛泽东发动的“反右派”运动,邓小平是积极的。但在经济建设等方面,他基本站在刘少奇、周恩来一边。文革伊始,“打倒刘邓”。毛泽东对刘少奇是一定要打倒的;而对邓小平则是打而不倒,并不同意开除他的党籍。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又起用了邓小平。一年后,由于邓小平反对“四人帮”反对“文革”,再次被打倒。

1978年,冲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先锋人物是胡耀邦、赵紫阳等人。耀邦首先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批“两个凡是”,发动真理标准讨论;二是平反冤假错案。这就把毛泽东的文革,并把他的历次整人的政治运动基本否定,毛泽东晚年织就的意识形态网络也被撕开了一条缝儿。那时,批“两个凡是”、平反冤假错案,陈云是赞成的,邓小平坚决站在胡耀邦一边。1980年,邓小平接受了李维汉关于要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见,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著名长文。可惜刚起步,又被胡乔木利用波兰发生的团结工会事件腰斩。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邓小平与陈云,这两位政治老人的关系,按邓小平的话说,是有时候有些“谈不拢”。改革开放,邓小平在经济上是坚定的,如成立“特区”等等,这是壮举;而陈云仍坚持“鸟笼经济”。这是原则性分歧。在意识形态上,邓小平“不问姓资姓社”,“不管黑猫白猫”,“摸着石头过河”,不被既往的正统理论所限制,敢于突破,这是有极大功劳的;而陈云仍没有完全跳出旧框框。1989年,中顾委发了个“一号文件”,是陈云谈学习哲学问题的,刊载了陈云同赵紫阳、胡启立、李瑞环1987年以后的谈话。陈云说:“列宁《帝国主义论》没有过时。”

邓小平多年领导过胡耀邦,也早就熟知赵紫阳和万里,启用他们三人是完全正确的。上世纪80年代中,对这“三驾马车”,邓小平都是大力支持的,给予积极肯定。

除开一些小事外,胡、赵二人合作得是好的,都赞成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全面改革。但邓、陈两位老人对全面改革却有不尽一致的看法。又有几个人在邓小平、陈云两位老人中间穿梭,经常送材料;他们看不起胡耀邦,对赵紫阳也有意见。如1983年,陈云要批胡耀邦,就是这几个人从中兴风作浪,后被邓小平制止了。以后这几个人又先搞“清除精神污染”,后批“资产阶级自由化”。前者只搞了28天,被胡、赵联手制止。

1989年风波,中顾委的四个人——杜润生、李昌、于光远和我赞同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处理学运。后来批斗了我们几个月,准备开除我们的党籍,是陈云把我们四个人保下来了。陈云说:“这种事不能再干了,否则以后还要平反。”

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挽救了我国改革开放可能夭折的危机局面。现在,邓、陈两位老人已不在了,“左王”的干扰也不存在了,这是一种便于与世界同步前进的形势。第二个“历史决议”,对中共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包括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做过总结。现在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总的说,取得极大成功,但也有教训需要总结。邓小平同志功绩赫赫,但他也不是神,不可能句句正确,事事正确,所以,我建议也做一个历史问题决议。这样,我党我国进一步全面改革开放的路就更好走了。

经过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但代价也大,单位能耗和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也居世界前列。更可怕的是贪污、腐败愈演愈烈,且呈难以遏制的势头,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上下其手,互相勾结,如此下去,会使中国共产党沦为一个利益集团,构成新兴的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近几年来,党中央领导陆续提出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物质、精神、政治三大文明”等正确的治国方针,这些善良的愿望明显优于30年前的“四个坚持”,但要真正落实,前提是不能再走专制的老路了,必须按照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普世价值规律,即民主、法治、宪政来治国理民。这就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了,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政治体制改革千头万绪,我建议首先从开放言论自由、实行舆论监督,和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收入、家庭财产申报、公示入手。为了早一天启动20年前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以法治国,实施宪政。我曾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召开时,连续三次上书中央,敦促开启这一战略举措。现借此文,再次呼吁,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的合法性计,为中共的兴旺发达计,为国家、民族和天下苍生计,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责任编辑 杜 晋)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