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政治参与和城镇居民利益表达机制与选择

2009-07-03 作者: 邢春冰 原文 #天则双周论坛 的其它文章

经济转型、政治参与和城镇居民利益表达机制与选择

时 间: 2009-07-03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邢春冰

主持人: 茅于轼

评议人: 刘海波 孙文凯 刘铎 徐轶青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茅于轼:
今天是天则所第388次学术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邢春冰博士。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经济转型、政治参与和城镇居民利益表达机制与选择"。
大家知道,天则所花了两年多时间做了一个很大的课题,调查各个省会城市政府对老百姓的服务状况。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一万个样本,一年三千多,一年六千多。每个样本有大概超过一百个数据,总数据达到了一百多万。我们利用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在天则所的《公共治理指数报告》里。下面请邢博士来介绍一下他的成果。
邢春冰:
首先非常感谢天则所,这个感谢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今天的讨论会,再一个是天则所让我比较早地接触到了这些数据,有机会对我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经济转型、政治参与和城镇居民利益表达机制选择"是我和我的同事罗楚亮一起做的研究,它包括两篇文章:"经济转型与城镇居民利益表达机制选择"和"社会信任与政治参与——城镇地区人大代表选举过程中的居民投票行为"。我们现在没有完全把这两篇文章融合起来,后面会分两部分来讲。
大的背景是这样的,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这个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持衡或者冲突越来越多,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利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今天要看的就是城镇居民如何来表达。
我们在讨论公共政策的制定时,既然是公共政策,一般来说是针对所有人,至少是一群人的。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是不一样的,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可能也是有冲突的,这时利益如何表达是个非常一般的问题。在文献当中,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应该就是投票了,人们可以直接投票来选择政策,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投票选举代表,由代表来制定政策。实际上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参加政治决策的过程,表达自己的利益,比如游行、上访、通过网络等等。今天前面的内容,我们会看到这几种方式,后面的内容会主要来讲投票的问题。
如果说这两篇文章对文献有点贡献的话,我们认为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的文献,至少是我们看到的主要文献,关注比较多的可能是某个特殊利益集团或者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但是对于一般的城镇居民的表达,见到的还是比较少的;
二是,现在大部分文献主要还是以描述和案例研究为主,天则的数据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从实证的角度,用家庭入户调查的数据来看一下人们利益表达方式的状况和背后的决定机制。
首先承认一点,我们做的研究还是描述性的,用数据看一下现在有多少人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至于背后的机制、因果关系讨论得稍微少一些。前面部分我们看一下城镇居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和选择的具体状况,后面是我们几个重点关注方面,如个人特征、公共活动参与、个人冲击与政府行为等对人们利益表达机制的选择有什么影响。
刚才茅老师说了,我们要提到是天则的数据。我们用的是2008年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数据,最后的样本是6449个。其中包括的信息有个人特征,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以及社会公共参与等。
既然是研究利益表达机制,我们重点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在过去两年里,您是否因要表达和参与某项社区的社会公共问题而参加过下列活动",比如同媒体联系,参加集体签名,参加民间组织的自发集体活动,上访,向人大政协反映等等;
二是,"如果您对政府有意见、抱怨或不满,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出",选项包括官方的途径,如向人大政协反映,和非官方的形式,比如网络。
两个问题的不同在于,前者,被调查者确实经历了这个事情,是经历后采取的行动,而后者是一种情境假设,如果对政府不满会怎么做。我们在分析第一个问题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从数据中无法得知被采访者遇到的这个问题本身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本身是什么可能决定了被采访者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利益。数据所限,我们只能不管具体问题,直接来看其对利益表达机制的影响。

点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