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

2009-07-17 作者: 张明 原文 #天则双周论坛 的其它文章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

时 间: 2009-07-17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张明

主持人: 张曙光

评议人: 施建淮 谢太峰 曾刚 胡松明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张曙光:
今天是天则所第389次双周学术报告会,我们有幸请到张明博士来做主讲。讲的题目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金融业开放,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最近,政府在这方面有一些举措,比如人民币贸易项下的结算,与周边国家的货币互换,人民币债券的发行等。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成了重要的讨论议题。这种情况下,金融业应如何进一步开放,战略上如何选择,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目前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大量地走出去,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所以也要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今天,我们请张明博士主讲,并邀来自北大、人大、北师大、社科院,在金融方面比较活跃的研究者一起讨论。下面,有请张明博士。
张明:
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荣幸来参加天则双周论坛。我大概花一个小时左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近期的想法,之后,和大家进行沟通交流。
我今天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造成的冲击。着重谈的是美国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外汇储备埋下了双重风险。第二个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频繁出台创新性的政策,包括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计价结算等。其实去年还有一些新的动向,如东盟10+3已经通过了关于东亚储备库的各国出资方案。今年3月份,周小川行长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发表的相关文章,在国际多边论坛以及国际交流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我们把从去年到现在为止,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国央行的一系列举措概括为三个层面,由内到外分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及国际货币体系重建。因为时间有限,我就各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之后大家再一起讨论。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我简单谈下次贷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冲击。主要分为三点:
第一,次贷危机造成的外需萎缩,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在未来几年内面临比较疲软的格局。出口之所以对中国很重要,一方面,2007-2008年,贸易顺差的增长大约为中国GDP的增长贡献了20%;另一方面,出口整体上看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吸收大量就业,一旦出口不景气,不但GDP增速下滑,失业问题也会加重。这个大家讨论得很多,就不详细谈了。
第二,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的应对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埋下美国国债市场价值下滑以及美元贬值的双重风险,从而给中国的外汇储备造成潜在的巨大损失。这个接下来会着重讲。
对第三点,我们越来越担忧,它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中国政府对次贷危机造成的冲击做出了过度反应。中国政府应对短期经济下滑的政策其实埋下了新的风险,推迟了必要的结构性调整,甚至可能损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三点不是今天演讲的重点,我就简单谈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是房地产。大家知道,2005年以后,为了抑制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中国政府出台了几轮大规模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第一轮的紧土地和紧信贷,当然,这个方向是错误的;第二轮的对开发商融资进行限制,这个很有效;第三轮是对老百姓投资性购房的限制。这些政策在2008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圳的房价大幅下降,北京、上海的成交量急剧萎缩。如果没有次贷危机的爆发,房价的向下调整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尤其是去年9月份雷曼兄弟倒闭后,中国政府就把注意力转向了刺激经济增长。从增长的三架马车来看,出口不能指望,因为外需不能控制,消费也不能指望,因为消费具有刚性,中国政府又不愿意下大力气进行收入分配结构的改革,所以只有靠投资,投资里短期效果最强,政府最容易掌控的就是两块: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政府一旦要依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就意味着之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必然被取消。所以,从去年三季度以来,可以看到,不光是中央政府,还有若干省市一级的政府,都取消了之前的宏观调控措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全国范围内房屋成交量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急剧反弹,房屋价格从今年二季度开始急剧反弹。北京、上海等城市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但是房价泡沫依然存在,你越推迟它的调整,它未来一旦调整起来,后果就会更加严重。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经验教训。
其次是信贷飙升。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们的货币政策再次转向,央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额度控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人民币信贷从去年11月份开始显著上升。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信贷达到了7.4万亿元,既超过了2006年与2007年的信贷投放之和,也远高于2008年的4.8万亿。

点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