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
个人可以办邮政,听起来似乎是一件新鲜事,可是在美国,不但有私人办的邮政,甚至还有私人办的监狱。
美国企业一般以效率高、服务态度好著称,可是邮政却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竞争,二是国家补贴亏损,从业人员拿着铁饭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务差。中外如此,很少例外。而中国只是把这一体制的毛病表露得更为充分罢了。附带说一句,中国邮政系统设置的标准邮筒的投信口窄小无比,稍厚一些的信就塞不进去。美国标准的投信口可以放进一个小包裹。投信口是邮政为民众服务的一个必经通道,通道的大小或许正相当于愿意服务的程度。事实上狭窄的投信口确实把许多顾客赶到更远的邮局服务柜台去排队投邮。在美国大多数的邮局里办事也都要排队,这对于惜时如金的美国人是很难容忍的。所以私人办邮政的创议很快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而实行起来了。私人办的专营快递邮件的全美快邮公司,业务量在1990年已超过每天16万件,目前已增加到每天19万件。只要是下午5点以前投邮的国内邮件,次日下午3点以前必定投达。当然,快递收费很高,约为普通邮资的50倍,不过重量限制宽很多。
此外个别城市出现了投递本地邮件的公司,收费稍比国家邮局的邮资贵,而效率和服务态度比较好。邮政是成本递减的行业,即营业量越大,单件成本越低,所以私人邮递要扩大其营业量,使成本降到政府办的邮政成本之下,还需要一段过程。不过,看起来在美国政府独家办邮政、定邮资的垄断时代不会很长了。私人办公共事业,邮局并非独一无二。我们认为应该由政府办的事业,在美国往往由私人经办(这里所说的私人一般不是指一个资本家,而是以股票方式为个人所拥有的公司)。市内的公共交通,从地铁到公共汽车,既有私人办的也有政府办的。他们各有自己的收费标准和服务对象,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谁也赚不到超额利润。因为如果你把价格定高了,马上会有竞争者占领你的市场。多赚钱的唯一办法是改善内部经营,使成本比你的竞争者低。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这一点我们至今还没有明白过来。
公共交通、城市清洁、治安管理等都有私人企业,更不用说学校、铁路、航空了。如果这些企业由独家承办,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惹不起,讲不通,离不开"的顾客受气的局面。就拿上面提到的私人办监狱来说,由于政府办的监狱缺乏效率,关一名犯人一年要花三四万美元,于是有私人出来承包。花的钱少,还使犯人满意。私人企业要想继续赚钱,就得继续把监狱办好。当然首先不能让犯人逃跑。我们常有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政府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许私营业垄断是天经地义的,不许政府企业赚钱则有悖于公益。可是严格的经济分析证明,即使赚的钱用之于民,垄断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为将政府企业以低效率赚的钱用之于民,还不如取消垄断,发挥竞争使百姓得到的好处来得大。要充分论证这一点,需要动用全套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来分析。
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有关法令是建筑在经济理论分析之上的。理论分析有时看起来似与常理相悖,但能从更全面的分析中指出一种政策的利弊。这里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在立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有关自由贸易的法律,似乎增加了进口,不利于国内行业的发展,但理论分析却指出自由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使国内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廉价的进口商品,并迫使国内无竞争力的行业改组,从事美国有优势的产业。所以美国一些行业工会和地区政治势力从局部利益出发强烈要求贸易保护,但联邦政府却不轻易接受,里根和布什总统多次否决了有贸易保护色彩的法案。虽然美国的贸易法案仍对国际贸易有不少限制,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可以说是贸易障碍最少的国家。因为保持竞争机制是根本大计。
美国法律对垄断有极严格的限制。1890年通过了第一个联邦反垄断法,称为谢尔曼法案。以后在1914年、1936年、1950年多次修订补充这些法律。非但不许一家公司独霸市场,还禁止几家大企业暗中达成价格和产量的协议,逃避竞争。美国制定反垄断法的缘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政治上的。它反对权力过于集中,从而保障民主政权的稳定。甚至还有道德上的,认为竞争有利于激发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垄断可能打击这种精神,叫人垂头丧气。GE(通用电力)和西屋这些大公司的经理在1961年就因协商价格被处以徒刑。犯民事案件被处徒刑,可见惩罚是严厉的。近几十年内每年都有几十家大公司受到指控犯有垄断经营罪,IBM公司的案子拖了十多年至今还在侦讯。微软涉嫌垄断一案至今还没有最后定论。在我国,薄利多销,常常作为商业道德的典型来宣传和提倡,殊不知在美国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中,薄利多销是企业的竞争以及反垄断法对竞争的保护的必然结果。
美国百姓从企业竞争中得到什么好处?我们不妨通过"人民快运航空公司"?(People'sExpress)的盛衰来考察一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出门坐飞机开始普及,而在那之前只有政府要员和大企业家才有条件乘坐飞机。战争结束之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航空工业和航空技术,战争中培养的大批飞机驾驶员和地勤人员,使得民用航空事业具备了大大发展的条件。但是美国的民航服务却没有作相应的改变,依然如故地保留着为上流社会服务的特色。过多的服饰考究的服务员,不必要的奢侈用具,堪称浪费的过量食品,当然,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票价,这种贵族化的航空业服务使得大多数中产阶级成员也望而却步,同时却因乘客不足造成许多驾驶员失业。航空业的不景气是自然的了。
在这当口,一些驾驶员和有民航经验的人组成了"人民快运航空公司"。他们把服务对象瞄准为广大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有出门旅行的愿望,但对太高的票价还颇为踌躇,而这一批人为数极大。人民快运公司改掉了贵族标准的陈规陋习。他们取消机上服务员,而由地勤和空勤人员兼任,谁有空谁就当服务员;托运行李要另外付钱,把节省的舱位用作货运;甚至还取消了飞机中的免费饮料,谁要喝要拿钱来买(这一规定一直维持到1986年公司关门)。结果票价降低了几乎一半,因为票价低,飞机的满员率大大提高。即使收一半的价钱公司仍有盈余。人民快运公司由于适应潮流,薄利多销,短短几年内就从几架旧飞机的底子发展到拥资十几亿美元的大事业,与泛美、联合、西北等最重要的航空公司并驾齐驱。其他公司仿效人民快运公司的经验,调整了自己的经营方针,赶了上来。而人民快运公司却没有及时察觉到这种形势变化,终于在1986年歇业。它虽然退出了竞争舞台,但是它扭转了美国民航的经营方针,使得乘飞机旅行成为绝大多数美国人能够享用得起的一种便利。1986年美国乘飞机出门的人次超过4亿,现在已经达到6亿,航空业的竞争功不可没。
小结:说明垄断何以有害,哪怕是国营企业也应引进竞争机制。通过"人民快运航空公司"说明竞争如何改变了航空业的面貌。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