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国家领导人更替的教训

2010-05-15 作者: 张利华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10年第5期 苏东国家领导人更替的教训·张利华 ]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苏联共产党自行解散,东欧各国共产党下台、改名、分裂。出现如此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学者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分析了原因。然而,笔者认为,有一个原因倒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在苏联、东欧剧变之前,这些国家的执政党领袖出现了严重问题,他们当中,有的个人独裁,有的斗志消退,有的蜕化变质,有的脱离群众。党领袖的严重问题直接影响了党的威望,使党逐渐丧失了民心。

为什么苏联、东欧国家执政党领袖出现了严重问题?关键在于这些国家执政党领袖更换和权力交接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苏联、东欧国家执政党领袖更替过程及权力转换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党内激烈斗争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担任俄共(布)中央总书记。当时,总书记的权力并不大,仅限于主管党务,国家决策和管理权掌握在人民委员会手中。1925年,斯大林联合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挫败了掌握军事大权的托洛茨基,解除了托洛茨基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次年,斯大林联合布哈林打败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新反对派”。1927年,斯大林又与布哈林等人联手打败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联合反对派——“托季联盟”。紧接着,斯大林同布哈林发生了思想分歧,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布哈林集团》的决议,取消布哈林政治局委员资格(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经过四场激烈的党内斗争,斯大林打败了所有的反对派,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1941年,斯大林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赫鲁晓夫夺取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权力也经历了激烈的党内斗争。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联合布尔加宁、米高扬等人与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进行了明争暗斗,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1957年,“马林科夫反党集团”被粉碎。次年,赫鲁晓夫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将党政最高领导职务集为一身。

2.“宫廷政变”

赫鲁晓夫就是在党内高层密谋策划的“宫廷政变”中下台的。1964年,苏共第二书记勃列日涅夫与中央主席团委员波德戈尔内、柯西金、苏斯洛夫、谢列平以及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等人利用众多党政领导干部对赫鲁晓夫“重大失误”的不满情绪,趁赫鲁晓夫外出之机秘密活动,做通了大多数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的工作,并起用克格勃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是年10月中旬,勃列日涅夫和苏斯洛夫召集苏共中央主席团紧急会议,赫鲁晓夫从度假地匆匆回到首都,一下飞机就被克格勃人员带到会场,苏斯洛夫等人在会上发动“突然袭击”,他们发表长篇讲话,历数赫鲁晓夫的种种错误并加以严厉批判,逼迫赫鲁晓夫立即辞去党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一切职务。经过此番突然袭击和激烈较量,赫鲁晓夫败下阵来,被迫辞职下台(谢尔盖·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及晚年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149页)。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进入了勃列日涅夫时代。

3.中央主席团暗箱操作

勃列日涅夫之后的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国家执政党普遍采用了中央主席团秘密酝酿党领袖候选人,提交中央全会表决通过的方式更换党的最高领导人。1982年11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后,掌握党的意识形态、人事权力和克格勃大权的安德罗波夫占了上风,经中央主席团秘密酝酿,提名安德罗波夫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候选人,在中央全会通过。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戈尔巴乔夫与罗曼诺夫展开了争夺最高权力的角逐,在权力斗争相持不下的局面下,中央主席团暗箱操作,推出年老体弱的契尔年科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候选人,在临时中央委员会通过,戈尔巴乔夫任第二书记。1985年3月契尔年科去世,戈尔巴乔夫凭借八面玲珑的政治手腕获得了中央主席团的提名,继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若列斯·梅德维杰夫:《戈尔巴乔夫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

党内高层关键人物操纵党领袖更换的事例在阿尔巴尼亚也发生过。1985年4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总书记恩维尔·霍查去世,经党中央政治局秘密酝酿,提名阿利雅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候选人,在党的特别中央全会通过。在此过程中,掌管党中央组织部门大权的霍查夫人奈吉米耶暗中操作,她对阿利雅继任党中央第一书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参见《阿尔巴尼亚前领袖霍查的亲密战友谢胡自杀之谜》,《扬子晚报》2004年12月13日)。在党中央主席团或政治局秘密酝酿党领袖候选人的过程中,党内高层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利益交换和密谋策划充斥其间,严重影响了党的肌体的健康。

4.苏共领导人把关

这种情况发生在东欧国家。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格罗取代拉科西担任匈牙利执政党第一书记,卡达尔取代格罗担任匈牙利执政党第一书记,都是在苏共领导人授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廖盖隆、梁初鸿等主编:《社会主义百科要览》,第2276页)。1956年6月波兰“波兹南事件”爆发后,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选举哥穆尔卡为第一书记,遭到赫鲁晓夫的质疑,后由波兰党领导人与赫鲁晓夫反复磋商,经赫鲁晓夫同意后,哥穆尔卡才得以继续任职(同上书,第2049-2050页)。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事件,8月20日,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条约国家部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将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和其他捷共领导人挟持到莫斯科。在苏共领导人的胁迫下,1969年4月,捷共中央全会解除了杜布切克第一书记职务,任命胡萨克为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同上书,第2107-2108页、2114页、2116页)。

苏联及东欧国家执政党领袖的更换和权力转换之所以出现严重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党都没有采用党内民主竞选的机制和程序选举党的最高领导人,其中央委员会对党领袖的选举流于形式。这样做,使党领袖不受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制约,不受党的监察机关的监督,更不受普通党员的约束,党的领袖一代不如一代。而由这种体制确立的干部自上而下的委任制,使党的干部“眼睛只向上看”,官僚习气盛行,严重脱离群众。

没有经过党内民主竞选而产生的党领袖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进行统治,其权力日益膨胀。有的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有的实行个人独裁,有的大搞个人崇拜,有的蜕化变质。如此脱离群众的党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惨痛的教训告诉人们,执政党实行党内民主多么重要!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李晨)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