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主“深度嵌入”党政体制
私营企业主“深度嵌入”党政体制
#政党 #私营企业 #美国
(本文已刊登于2011年12月1日出版的《青年参考》)
□“政见”观察员 吴瑶
正在不断成长的私营企业主群体将较持久地支持现政权,但将来,他们可能会对中国市场秩序的制度化提出更高要求。
最近,中央编译局出版的 《国外理论动态》 译介了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East-West Center)研究员 克里斯托弗·麦克纳利 和 特雷莎·怀特 的文章《支持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社会源泉:私人资本所有者的“深度嵌入”》。两位作者运用了“深度嵌入”一词形容私营企业主群体和党政体制关系——他们积极地与党政体制及其成员发展关系,“将体制性、功利性和感情性的纽带结合在一起”。
眼下,中国民间投资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达到73245亿元,同比增长33.8%,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六成,去年全年完成的民间投资占城镇投资总量的51.1%。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程度也不断提高。有国内研究显示,私营企业主通常通过安排或自发的方式参与,如进入各级人大政协或社会团体,自发参与地方领导职位选举等,但提高政治地位并不是他们的主要考虑,而是希望藉此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本文作者指出,更多时候,私营企业主不需要参与政治运作,与掌权者之间存在的“先在关系”和亲属关系,亦能实现制度性“嵌入”。
作者从深入访谈的案例中挑选出三家私营企业,代表不同的“嵌入”类型。
1990年代中期在公有企业私有化潮流中出现的私有企业就是其中一种,案例之一的某化学公司从乡镇企业变为私企之后,其所在村镇的前任村领导把持了管理团队,与地方党政官员和机构的关系纽带无形中拉了企业一把。
第二种类型的私营企业并非脱胎于国有制,但它们的拥有者也与党政机构关系密切,以此获得内部信息和市场渠道。文中述及某房地产公司创立者的发家史:从石油贸易的寻租者到部分国有控股的私营房地产公司所有者,就是一个不断与国有企业进行互动和合作,利用其制度和资源的优势积累财富的过程。此类私企披上了“国”字外衣更便于与地方党政机构发展关系,更深的“嵌入”一旦建立,其后的上升路径也就有迹可循。
而第三种私营企业主虽然主打技术牌,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得到政府重视,吸引投资,但从作者提供的案例来看,高新技术企业与政府保持感情联系不可或缺,“关系销售”就是该公司利润聚集的重要推手。
总之,这些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与党政权力机构发生制度和感情关联来赢取生存空间,包括“获取信息、取得贷款、得到许可证、避免繁重的税收和获取土地”等等,作者使用了“我们-共同体”“团体感”等词汇来形容二者关系。对于私营企业主来说,感情、功利和体制纽带交织下,选择深度嵌入党政体制要比寻求自主更为有效。政府的发展政策已经日益呈现出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这更使得他们安于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尽可能拒绝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得出判断:“中国私营企业主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向上流动性一直是靠他们与政权的联系推动的,因此他们没有理由批评政治现状。”
不过,作者也认为,长期来看,如果在政治经济体制内寻求变革的话,这些私营企业主会是贡献力量的一群,他们的着力点将落在“中国市场秩序制度化”,这是保障私人资本所有者财产的可行之道和长远之计,因此“政治改革的种子会出现在那些最成功嵌入党政体制的人中”。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