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购世界”背后的隐忧
“中国收购世界”背后的隐忧
#对外投资 #政经 #日本
□“政见”观察员 陈磊
近年来,在考核官员政绩时,“吸引外资额”是很重要的一项,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投资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br> </br>
不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潮流出现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富有阶层积极“走出去”,进军海外市场。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过去9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年年攀升,2010年的增长率就高达21.7%,对外投资额已经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5。针对这一趋势,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授高原明生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对外投资》的报告,介绍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几种主要形式。
最为人熟知的海外投资形式当然是企业的海外投资,包括海外收购、投资建厂等。这种投资如果选择的地点合适,应当是最为稳妥的的方法——既能快速帮助企业进入当地市场,还能为投资地做出贡献。越来越多成功对外投资的企业案例,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企业进军海外。
不过,在投资额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并购时,面临着“自身难以掌控”的因素。比如中国企业在收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企业时经常吃到这些国家的“闭门羹”,大部分收购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潜在投资国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
即便收购成功,在面临来自相关国家政治压力、自身经验不足等问题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后续经营状况也很令人担心,很多项目都出现了亏损。以中国在北非的项目为例,由于当地的政治动荡等原因,中国企业虽然在当地大规模投资,但已经有6个大项目被迫终止,造成的损失超过了12亿人民币。此外,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时,还面临着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
在报告中,作者还特别注意到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多项目都与能源、资源相关。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消耗连年增长,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原油缺口将达到2亿吨。因此,以中石化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强化了与能源行业相关的海外投资,而选择的区域主要是中东、北非、中亚、拉美等。其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国有能源企业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占到了中国对外投资的七分之一以上。作者评价道,国有企业向能源行业大举进军也体现了中国当前的国家战略。
移民投资是另一种不容忽视的形式。最近两年来,中国的富裕阶层投资海外的意愿高涨,房地产业尤其受到他们的青睐。在加拿大温哥华,中国富人所购买的别墅占到当地供应量的一半。而在另一个主要投资地区香港,2003到2011年间,中国大陆累计对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投资超过690亿人民币,占到香港销售额的35%。中国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房地产投资,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拥有房屋等不动产是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投资的捷径。
作者还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称中信)成立、发展的历程为线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金短缺,为了吸引外国投资,邓小平任命后来曾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组建中信公司。中信公司的设立打开了吸引外资的一扇窗户,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大象征。经过30年得打拼,中信集团已经成为了驰骋世界的中国知名企业。在当前的中信的海外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海外的自然资源,其次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不仅限于发展中国家,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涉足。回顾中信海外的投资历史,它最开始投资的行业是制造、贸易业,然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开始了金融和能源相关的投资。这反映出:中信公司的投资始终在中国国家的战略指导之下。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