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眼中的中国外交政策

2011-12-25 作者: 陈磊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日本学者眼中的中国外交政策

□“政见”观察员 陈磊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世纪90年代前后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国际大环境的深刻变革,这一延续多年的外交政策是否还能发挥当初的积极作用?有没有调整的必要?针对这一话题,日本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同志社大学法学部教授浅野亮今年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对外战略》的学术报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br> </img> </br>

在这份报告中,作者首先交代了“韬光养晦”提出的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中国又处于面临欧美一系列封锁的“非常时期”,在国际关系上面临着空前的考验。中国外交该往何处去?为了冲破不利的国际环境,给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邓小平就中国外交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对策。这些思想和对策在其后的20年得到了延续,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紧接着,作者举例说明了“韬光养晦”政策在外交方面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因为在当时中国的决策层看来,与他国结盟会加深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忧虑,并使自身的实力过早暴露;

其次,是积极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并解决了与周围一些国家的陆上领土争端,边境的相对安定对国内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是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标准来发展与外国的关系,并大幅削弱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援助,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国内建设和其他更需要的领域;

最后一点,是加大对部分国内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谋求在进口自然资源方面的合作。

作者认为,“韬光养晦”政策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目标十分务实,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中国专心发展国内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领导人还适时对这一政策做出了微调:由于最近几年全球主要国家都深陷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使得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责任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中国官方在2007年以后将原有的“韬光养晦”进一步发展,在这四个字之后加上了“有所作为”。

不过,这种政策在国内也遭到了部分人的质疑。他们的批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虽然在这一政策的作用下,部分领土争端得到了解决,但中国在南海、东海、中印边境等地区发生的领土争端上表现过于软弱,使中国在这些地区处于不利地位,这将严重影响今后的发展;其二,在外交中过分计较经济上的得失,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损害,与单纯的经济利益相比,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在国际交往中显得更为重要,毕竟,可靠的朋友不是只用金钱就能换来的。

针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站在中国领导人的立场上看,过去取得的成绩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不能忽略存在的问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一个整体,中国过分注重“韬光养晦”,而缺乏“有所作为”。中国在以领土主权争端为首的各种复杂问题上,已经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如果不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修正,国家的领土主权将受到更大挑战。而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种观念在部分中国人内心也根深蒂固,在领土主权上的让步可能会激发国内的不满情绪,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