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能成为政改的风向标么?
基层民主能成为政改的风向标么?
#基层民主 #治理 #英国
□“政见”观察员 陈仲伟
随着十八大换届的临近,政改可能再次成为坊间对新一届领导人的期待,并为国内外分析人士所关注。
2011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亚洲项目负责人兼欧洲中国研究咨询网络(ECRAN)负责人 凯瑞•布朗 博士在他的新书 《中国的投票箱——最后的一党制大国的基层民主》 中试图以村级选举为切入点,考察中国的基层民主的现状及其前景。
在书中,作者首先回顾了晚清以来的议会选举,以及开风气之先的上海、浙江、湖南等地方性选举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何为军阀混战与日本侵略所干扰。而后,1949年中共建政所推行的土改与人民公社运动彻底打断了乡村选举的进程。作者认为,正是大跃进与“文革”给农村地区带来的灾难意外地带来了村级选举的恢复,因为大饥荒与公社的解体导致政府必须重建在农村的合法性与基层政权。
接下来,作者考察了村级选举的进程。文革末期冲破“资产阶级法权”的阴影,农民开始私下分田。随着承包得到中央承认,公社面临解体。在采取何种方式重建基层政权的讨论中,吊诡的是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被认为是“保守派”的彭真主张选举,而被认为是“改革派”的总理赵紫阳却担心造成农村不稳定而反对。
为何选择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进行村级选举?作者认为原因有四:一、村委会要承担税收、计划生育等容易造成政府与群众冲突的任务,选举能使村委会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受到的非议更小。二、选举能起到吸纳农村精英入党的作用。三、选举一定程度上能使得村委会更为负责,四、选举对农民能起到教育作用。
作者通过一些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选举调查,反驳了“教育程度会影响选举质量”的观点。同时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基层选举也由农村扩散到城市,如业委会。而乡镇选举还只在个别地区试点,并无任何征兆显示中央将会普遍推广乡镇选举,区级人大选举的所谓“独立候选人”也很难突破障碍。
作者同时也指出了村级选举的一些问题: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都没有厘清村支书与村长的权力分配,将很容易导致纠纷,而一旦乡镇也实行直选,乡镇与村的权力分配也将出现龃龉,同是民选的村领导很可能与乡镇领导互不买账,因为他们都有民意支持。受传统人际网络的影响,村民很可能依据亲疏而非能力投票,买票现象也很严重。而村长所掌握的土地分配与交易的权力很容易导致腐败。此外在新疆、西藏等地区的选举能否实现将取决于政府对分裂的担心程度。
在第四章中,作者分别采访了负责选举事务的专家、退休官员、政治学理论学者、外国观察员、反主流的教授、警察,并记录了他们对选举的看法,除了外国观察员,他们都认为竞选并不代表中国改革的发展方向。
最后一章作者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政治体制。通过实例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的法治建设尚不健全,司法常为政治所干涉,刑诉律师与维权律师面临很大风险,而人权保障尚待改进;在NGO与公民社会发展方面,即使发展较早、较为成熟的环保领域也时常受地方政府阻挠;出于对执政地位的考量,有建制的反对力量基本没有空间;而党内民主尽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裙带关系,有助于达成决策共识,在中央领导任期与退休制、限制个人权力方面也有进步,然而由于问责通常由同级行政领导承担,因此很难具有示范作用。
作者认为,中央党校牵头提出的《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第一次制定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它在很多方面细化了十七大胡总书记的报告。尽管它依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改方案,然而能否落实依然是问号。
不过作者在分析中过度将中央派系化,并将纪委视为非常规型部门也是难掩之瑕。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在第二章中,作者指出:在中国,不同的群体均试图对“民主”做出自己的诠释。有人认为,民主的意义是: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人民;政治统治须经过人民选择;公民享有选举权,各级政府的主要政务官员必须经定期竞选产生;尊重多数人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而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则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因为民主能限制以权谋私,解决腐败问题。《人民日报》围绕“六个为什么”刊载的系列文章则诠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中央党校等理论部门联合撰写的《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从扩大党内民主、依法治国、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理、加强行政体制改革与干部培训四方面论述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民主。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从国家的独立、统一,人民生活的改善等共产党的历史贡献来诠释中国的民主。北京大学教授潘维则强调:法治而非民主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在作者看来,以上种种诠释无非是在围绕中国面临的问题争夺话语权。
《中国的投票箱——最后的一党制大国的基层民主》(Ballot Box China——Grassroots democracy in the final major one-party state)
作者: 凯瑞•布朗(Kerry Brown)
出版社:Zed Book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5日 </br> </br>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