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与民主参与——以中产阶级为例

2012-01-17 作者: 陶郁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素质”与民主参与——以中产阶级为例

(本文已刊发于2012年1月13日出版的《1510周刊》第43期)

□“政见”观察员 陶郁

“素质”与民主参与到底有没有相关性?我们可以通过一则针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研究窥探一角。

这则研究表明:与中国社会里的其他阶层相比,中产阶级更加关注政治,也更积极地采用非正式途径和个人行动来解决与政府或官员的冲突;然而,作为一个普遍被认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中产阶级的公民参与程度并不比其他社会阶层更高,在面对制度性侵害时也未表现出比其他阶层更大的抗争勇气。

长期以来,诞生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中产阶级,被赋予了推动政治体制发展的厚望;而中产阶级热心参与公共事务、要求政治变革的案例,不仅出现在传统发达国家云集的西欧和北美,在过去几十年间也广泛发生于经济水平起步相对较晚的拉美、东亚和东欧。

伴随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水平、城市化率和社会流动程度也出现了显著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许多人因此断定,这个迅速崛起的“高素质”阶级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

既有研究发现,中国的中产阶级坚定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他们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国家政策;然而,中产阶级的权利和利益也常受到来自不法官员的侵害,因而从理论上说他们应当具有积极参与政治的动力。

不过,关于中国中产阶级政治态度和政治行动的实证研究并不非常充分,而基于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就更加有限。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助理教授 唐敏 在《 中国政治学刊 》(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上发表文章,通过分析经由“ 亚洲民主动态调查 ”所采集的统计数据,将该领域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敏对于中国中产阶级的界定,既参考了既有文献中的习惯性处理方法,又依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操作化。既有的文献通常采用收入、职业和主观阶级认知等指标来识别某位社会成员是否属于中产阶级,考虑到中国各地收入和购买力水平差异显著的事实,唐敏采用职业和主观阶级认知作为主要识别标准。

唐敏认为,中产阶级成员应当从事新兴职业、具备不同于传统社会观念的新价值,并且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以支撑一种体面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那些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公室白领。这类人员在全部三千多个有效样本中约占百分之十二。

那么,中国中产阶级具有哪些政治特征呢?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唐敏发现,在控制年龄、性别和政治面目的情况下,较之于中国社会中的其他阶级,中产阶级更频繁地收听和收看与政治相关的报道和节目,他们也更加经常地谈论政治;但当他们面临麻烦和问题时,却更倾向于与主管官员进行个人沟通,通过人脉动员所能找到的干部帮助自己。

与其他许多国家的情况不同,较之于社会中的其他阶级,中国的中产阶级对于诉诸正式制度的政治参与和要求变革既有制度的政治行动并不更加热心。唐敏发现,统计数据说明,中产阶级在面临问题时,并不会比其他阶级更加积极地使用诉讼和向人大代表反映等正式制度所提供的渠道,也并没有更大的勇气去采用抗议和静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工作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意见,同时,他们也并不倾向于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来迫使利益相关者改进选举程序。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虽然更加关心政治,但对于自身面临的问题却更倾向于个人化与非正式的解决方式呢?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虽然更为赞赏民主理念,但对于能够推动体制变革的实际政治行动却并更加积极和活跃呢?

唐敏认为,这首先可能与中国的政治环境相关。在当今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当中,虽然正式制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渠道,虽然正式制度本身也在变革发展,但人们还是认为个人关系等非正式制度更容易解决问题,还是担心参加推动制度变革的集体行动可能面临巨大风险。因此,素质较高的中产阶级虽然更为关心政治,其政治参与的程度却并不更高。

同时,唐敏也认为,中产阶级意识到自己能够从当前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中受益,至少他们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核心利益在既有制度下还未受到严重的侵害。因此,在唐敏看来,期待中产阶级成为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至少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研究中一些控制变量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非常有意思。无论在中产阶级还是非中产阶级内部,人们的年龄越大,就越倾向于关心政治但减少对于抗争性活动和选举的参与;男性比女性更加关心政治,更容易参加选举,也更积极地通过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抗争性方式解决与政府或政府官员的冲突;党员更关心政治,更积极地参加选举,但在解决与政府或政府官员的冲突时,则更不倾向于使用较为激烈的抗争性手段。

【参考资料】
Tang, Min. 2011.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16 (4): 373-87. </br>

【延伸阅读】
《中国城市中产:一个“求稳怕乱”的阶级》,请点击 这里
《成长中的中产阶级:维护稳定还是催化变革?》,请点击 这里
《中国中产阶层:二元分化的国际观》,请点击 这里
《中职学校:孕育中国社会新阶级》,请点击 这里 。 </br> </br> </br>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