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诠释2012年台湾大选

2012-02-04 作者: 刘岩川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美国如何诠释2012年台湾大选

□“政见”观察员 刘岩川

图片来源:BBC

</img>

2012年的台湾大选终于落下帷幕。在这场有一千三百二十万民众参与的选战中,现任领导人马英九以52%比46%的得票率击败了蔡英文,一举迈入了连任的轨道。马英九的胜利不仅稳固了自身的领导地位,同时也让紧张观战的大陆和美国长出一口气。

与以往选举不同的是,美国与大陆一样希望马英九能成功连任。从中国大陆的角度讲,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已经将台海局势带入了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而始终否定“一个中国”的蔡英文尚不具备与北京方面打交道的资格。在美国看来,既然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努力下已经迈入正轨,“临战换帅”肯定不是好的选择。

虽然马英九在选举中的优势明显,但是蔡英文选前高涨的人气曾让中美双方眉头紧锁。在马英九成功“卫冕”后,大陆与美国同时传出释然的声音。国台办简短重申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立场。相较而言,美国对台湾大选的回应更为丰富。

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一次论坛上,长期关注两岸关系的研究员葛莱仪(Bonnie Glaser)指出,台湾选举史无前例地受到了大陆民众的高度关注。据她观察,不仅身在台湾的大陆游客和留学生见证了大选的过程,而且更多的大陆人通过卫星电视收看了大选辩论和选票统计的直播。而就在几年前,很多大陆民众都对台湾政治抱着不屑的态度。用葛莱仪的话说,“在过去,很多大陆人用‘混乱’和‘暴力’形容台湾大选,并且视台湾民主为假民主和中国政治发展的反例。”

大陆官方谨慎的反应与民众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葛莱仪推断,虽然马英九的胜利坚定了大陆用经济政策增进台海关系的策略,但蔡英文的不俗发挥显然不能让大陆对未来的民进党掉以轻心。

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 III)则从台湾民主发展的角度诠释了这次大选。他指出,本次台湾选举凝聚了74%具有投票资格的民众,而许多国家的民主正面临“参与率不足”的尴尬。其次,马英九与蔡英文在本次大选中的表现,特别是蔡英文失利后的淡定与从容,让卜睿哲印象深刻。

多年在美国外交界任职的卜睿哲也不忘从美国的角度分析台湾大选。在他眼中,台湾并非美国制衡中国的一枚棋子,而是帮助美国看清中国崛起本质的一面镜子。他断言,如果大陆对台湾采取强硬手段,那么所谓的“和平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与卜睿哲类似,美国东西中心亚太安全专家饶义(Denny Roy)也认为刚刚落幕的大选体现了台湾民主的进步。他指出,陈水扁因为腐败案锒铛入狱后,在野的民进党大受打击。然而,蔡英文在本次选举中吸取了将近46%的选票,成功将民进党塑造成一个可以制衡国民党的在野力量。

在两岸关系方面,饶义却表现出谨慎的乐观。他指出,国民党再也不是两蒋时期那个视大陆为家乡的国民党了。在他看来,马英九与蔡英文的区别,不过是一方愿意利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大陆开展经济交往,而另一方还在犹豫是否接受一中的前提。因此,饶义认为马英九的连任只是搁置了固有的争议,却没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外交事务》网站上,任教于南加州大学的林丹(Daniel Lynch)支持了饶义的观点。他认为,马英九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岸之间的经济利益,而遵循“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是确保大陆市场的唯一前提。林丹还指出,民进党的失利在于尚未找到可以取代“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论述。在他看来,大陆绝不允许与台湾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蔡英文提出的“和而不同”偏偏是国际关系中的典范。

在台湾大选落幕之后,北京和华盛顿都从马英九的胜利中得到了鼓舞。大陆希望继续与擅长经营两岸关系的马英九合作,而美国不希望蔡英文给稳定的台海局势增加任何变数。虽然未来的两岸关系依然存在隐患,但是马英九的连任为消除矛盾增加了时间。更可贵的是,台湾民主制度的进步显而易见,而越来越多的大陆民众开始接受台湾政治权力的周期性更迭。

参考资料

葛莱仪(Bonnie Glaser)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高级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

卜睿哲(Richard Bush III)是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目前担任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饶义(Denny Roy)是夏威夷智库东西方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主要关注东北亚政治与安全问题。

林丹(Daniel Lynch)任教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部。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