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奇迹能否持续?

2012-02-16 作者: 汪吕杰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台湾经济奇迹能否持续?

□“政见”观察员 汪吕杰

台湾大选于上个月尘埃落定,但我们对台湾的关注却不应减退。在经历六十年的高速平稳期之后,台湾带给我们哪些经验教训?它的经济奇迹能否在未来继续?

就此话题,挪威BI管理学院的韦勒-斯特劳德、波尔,以及台湾国立暨南大学的陈珮芬等三位学者撰写了一篇文章,一方面分析促进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台湾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

总体来说,台湾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是其经济的高度适应性。在过去六十年中,台湾能够快速而准备适应新的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尽管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具备类似的适应性,但台湾拥有五个关键因素:儒家伦理,资本积累,社会和谐,高比例的中小企业,以及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而几个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

第一,儒家伦理既崇尚学习,又强调努力工作,同时也强调社会的和谐。漫长的学习时间既给予人们强烈的学习动力,同时又使人们获得足够的纪律观念和技术能力。

第二,资本的积累,包括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积累。普遍性的高储蓄率使得民间和政府的财富得到高速积累,保证了台湾岛内市场投资的相对稳定,对外资依赖相对较小。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又导致了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1961至2009之间平均6%的GDP被用于教育,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台湾经济结构升级最为重要的因素,也将在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极重要的作用。

第三,台湾社会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收入分配的相对平均,长期稳定的低失业率,政治的民主化。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虽然在2000年和2001年相对较高,但在台湾发展的早期,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始终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约为0.28。较低的基尼系数所反映的相对平均的收入分配体系为现在台湾社会的和谐奠定一定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随着台湾经济结构的升级,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台湾的民主选举,使得更多的注意力能够投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比如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保证了收入差距不致过大。

台湾的经验显示:某些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相对民主的政治环境的支持,台湾的民主化对台湾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第四,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市场结构。国民党政府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7.7%,并解决76.58%的就业人口,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台湾低失业率的主要功臣。即使在目前,出口市场被大型企业占据的情况下,岛内市场依然主要由中小企业参与。

第五,台湾的外向型经济。50年代台湾政府的保守金融政策,以及鼓励出口的经济政策,再加上农村土地改革,奠定了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促使台湾融入国际经济。50年代的土地改革为台湾中产阶级的崛起奠定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大陆在台湾外向型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08年就已经占台湾总出口额的26.2%,已是台湾最重要的贸易对象。但香港、日本以及美国依然占据重要位置。

不过,在目前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台湾想继续保持之前的高速发展非常困难。虽然台湾安全度过了1971年的国际地位危机,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这并不代表台湾就在能在未来安然无忧。恰恰相反,台湾之前所依赖的诸多优势正在逐渐消退。

首先,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保持了台湾经济的活力和灵活性,但近几年来,新成立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却在下降,大型企业也正在逐渐控制整个台湾的市场,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IT市场。

其次,目前儒家伦理正在逐步丧失,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也在逐渐减退。

第三,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融合,07至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依然是出口型经济的台湾造成很大伤害,不仅失业率提高,GDP甚至出现倒退。台湾对欧美地区市场的严重依赖引人忧虑。

第四,大陆地区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过剩的生产力也对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表现造成很大的压力。

第五,两岸关系的不稳定也为台湾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作者认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灵活的中小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因此,虽然有忧虑,论文作者们对台湾经济依然保持谨慎的乐观,因为保证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作者们也强烈建议,台湾地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这两项优势,一方面采取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加大与大陆的合作,减少台湾经济对不断恶化的欧美市场的依赖。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