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中国的外国人们

2012-02-16 作者: 陶郁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常住中国的外国人们

(本文删节后刊发于2012年2月15日出版的《 青年参考 》)

□“政见”观察员 陶郁

虽然中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国家,但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进程已经促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公民选择在中国长期居住。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官方数据 ,截至2010年11月1日,在中国大陆居住超过三个月的外国公民已经超过五十九万。虽然外籍人口在中国常住居民中的比例仍然很低,但他们往往聚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个城市,某些城市中甚至已经发展出了主要由外籍人口构成的圈子和社区。随着中国境内外籍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群体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和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常被刻板地认为是纯粹的“移民输出国”,目前对于中国境内外籍人口的研究非常有限。最近,荷兰莱顿大学教授 彭轲 Frank Pieke ) 在《现代中国》( Modern China )期刊撰文,不仅细致勾画了中国境内外籍人口的增长趋势和来源背景,还深入分析与评估了相关政策和政策的落实情况。

彭轲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虽然欣欣向荣,但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却不能很好地与之匹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老龄化的加剧,二十年后的中国农村将很难再像今天这样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同时,如果男女比例不协调的程度继续扩大,未来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考虑寻觅外籍伴侣。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的交互作用,将促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公民前来中国定居,而这种趋势目前已现端倪。

事实上,外籍人口并非中国居民的新成分。早在1949年,侨居于中国的外国公民就多达二十万人,其中约五万六千人被认为来自“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部分外国侨民很快便被与近代中国因屡遭外敌入侵而承受的百年耻辱联系起来,许多人因此被遣送出境;到1956年,只有约七千八百人还留在中国。此后,一些外籍人士被作为客人邀请进入中国;然而,到“文革”结束以前,除了曾经来华援助的苏联专家外,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数量其实非常有限。

改革开放使外国公民能够相对容易地进入中国,有些人最终长期定居下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间,常住中国的外国公民主要包括留学生、商人和中国政府与企业邀请的外国专家。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巩固,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不仅在数量上出现了更为显著的增长,其来源和背景也更为多样化。

为了解中国境内外籍常住人口的现状,彭轲不仅系统地审阅了相关的汉语、英语和法语文献,更于2010年6月分别在北京、昆明和广州三地对部分主管官员和相关学者进行了实地访问。通过调查,他发现目前在中国境内具有长期定居倾向的外籍人口主要包括五类: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海外归国人员、“越境者”(cross-border migrants)和“淘金者”(casual “fortune seekers”)。

据统计,到2007年,在中国各类学校中就读的外国公民已达十九万,较十年前增长了五倍。在这些学生中,不仅有以获取学位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学生,也有来了解中国社会、学习中国语言和体味中国文化的发达国家学生。以获取学位为目标的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和南亚,虽然其中部分学生得益于中国政府所提供的留学机会,也有不少学生是被中国优秀的教育质量、低廉的留学费用和便利的地理位置所吸引而主动选择前来留学。

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和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他们不仅效力于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地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所雇用。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引进和利用外国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而越来越多的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和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也在中国定居下来。这个群体倾向于集中居住在一些城市中特定的区域,而针对他们所开发的高档商品住宅则强化了这种趋势。在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群体中,除占据相当比例的欧美国家公民和韩国公民以外,也有少量来自俄罗斯、中东、非洲、东南亚和南亚等地的外籍人员。

海外归国人员主要是曾经在国外留学和工作过的中国人,这个群体未必都是外籍人员,但其中有相当部分拥有外国永久居留权、甚至成为了外国公民。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加之国家积极鼓励海外华人回国参与科研活动或者进行自主创业,不少获得外国永久居留权、甚至成为外国公民的华人选择回国发展,他们构成了中国境内外籍常住人口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往往通过自我奋斗提升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正在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越境者”和“淘金者”是给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带来挑战的两类外籍人口。前者包括前来投奔亲友的朝鲜公民、进入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寻求工作机会的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国公民,以及潜入中国境内的外籍贩毒者;后者包括毫无工作经验和技巧的偷渡者、为富裕家庭工作的外籍佣人、以及靠教授英语和外国文化为生但并无固定生活计划的西方人。“越境者”和“淘金者”是中国不断开放的副产品,他们的到来丰富了中国社会,但其中许多人非法入境或以合法身份入境但签证期满后非法滞留不归,从而游离于正常的社会监管体系之外;由此带来的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不仅威胁着他们自身的安全,也威胁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亟需引起重视。

然而,彭轲发现,中国对于境内长住外籍居民的管理体系却不尽人意——首先,相关管理职能目前被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每个部门只负责处理与某类外籍居民相关的事物,这不仅不利于协同统筹,而且往往导致了行政资源的浪费,更可能使不同部门之间因为对于管辖范围理解不同而相互掣肘。其次,目前在中国境内长期居留的外籍人员所持护照大多期限较短,这迫使他们不得不频繁续签,也增加了其中一些人非法滞留的可能性。同时,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很难被有效整合进既有的社会管理体系,而相关的制度创新却还处在起步阶段。最后,涉及外籍人员在华居留的法律框架不能充分跟上形势发展,虽然行政管理机构已经意识到具有在华永久居留意向的外国公民不断增多,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却依然任重道远。

虽然目前外籍常住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极低,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公民来到中国境内读书、工作和生活,其中许多人或许会最终选择定居下来。外籍常住人口的到来,不仅将为中国提供人力资本,也将丰富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但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会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伴随外籍居民数量增长所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既需要广大国民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怀积极面对,更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对现状进行认真关注与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变方略。

【参考资料】
Pieke, Frank N. 2012. “Immigrant China.” Modern China 38 (1): 40-77.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