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持续从非洲获取能源吗?

2012-04-20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国能持续从非洲获取能源吗?

□“政见”观察员 宿亮
多数国际问题专家持有一种类似的看法:今后非洲将成为全球大国博弈的焦点。这种判断的理由之一是,非洲地区丰富的能源储备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能源开采行为就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中国能否在现有政策条件下继续扩展与非洲的能源贸易,以确保自身能源需求得到满足?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学者克里斯托弗·阿莱斯在题为《扩张中非石油纽带》的文章中认定,中国确保获取所需非洲能源面临两大问题,其一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不干预非洲国家内政”政策的质疑,其二是非洲复杂的国内和区域政治挑战中国的不干预内政政策。

非洲国家原油储备约占全球9%到10%,安哥拉、苏丹、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根据美国能源信息局的数据,中国眼下每天进口的大约480万桶原油中,30%来自非洲国家,这使非洲能源出口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阿莱斯分析,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政府维系对非经济联系的措施分为两种,一种是向拥有较丰富能源储备的国家提供无偿贷款;另一种是与特定国家建立特别经贸合作区,援建基础设施。

按阿莱斯的说法,中国确保获取非洲能源的手段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一般采取“一揽子”援助计划,要求受援国家在某方面做出改革承诺;而中国对非援助更多是“贸易和商业意义上的”,即“中国在与非洲石油生产国发展关系时,商业利益是决定因素”。

从双边经济关系上看,中国在非洲开采矿产、获取石油的主体并非政府,而是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阿莱斯援引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季北慈的研究结论判断,中国政府、特别是外交部和商务部无力影响这些国企在海外的商业行为,这导致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开始向商人“转型”,弱化中国政府“双赢”的政策目标。

从政治关系上看,中国在非洲奉行传统的不干预内政原则。阿莱斯将这一政策视为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选择。事实上,中国的不干预内政政策在苏丹达尔富尔等问题上受到西方国家的指摘。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中非关系学者伊恩·泰勒评价称:“在非洲,最本质的问题在于治理,而不是有多少路、多少港口。”

在分析中非关系的基本背景的基础上,阿莱斯对中非关系进行了评估。一方面,中国在非洲提供援建、资金支持保证了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的发展,对非洲今后长期发展起到了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在非洲不过问内政、基于商业利益的策略已经引发非洲和西方国家的非议:非洲企业指责中国国企挤压生存空间、存在雇员本地化不足和非法用工状况,而西方国家则担心中国的对非策略会之间弱化西方相关政策。《卫报》先前引用维基泄密网站公开的美国驻尼日利亚外交官电文称,中国在非洲“不谈道德,是激进且危险的商业竞争对手”。

阿莱斯的分析从一定意义上看凸显中国在非洲执行“走出去”战略并发展“负责任大国”形象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在非洲实现政策目标并保护投资,避免利比亚战争时大量投资损失的情况重演,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课题。不过,阿莱斯的研究并没有考量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是在政策层面论道,留有遗憾。

【参考资料】
Christopher Alessi,Expanding China-Africa Oil Ties,http://www.cfr.org/china/expanding-china-africa-oil-ties/p9557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