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拉美媒体上的矛盾形象

2012-05-10 作者: 刘冉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国在拉美媒体上的矛盾形象

(本文刊发于2012年5月9日出版的《 青年参考 》)

□“政见”观察员 刘冉

二十年前,中国对拉丁美洲而言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如今,中国已成为拉美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随着经济往来日益密切,此前接触不多的两个地域 正迅速建立起对彼此的想象。当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东方国度在拉美各国呈现出逐渐清晰的面貌,中国迅速崛起的发展模式也给拉美各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认同带来了冲击 。

迈阿密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 Ariel C. Armony 博士近日在 《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的拉丁美洲特辑中撰文,将中国与拉美的关系比喻为“新婚之夜才初次见面的小两口”;通过研究哥伦比亚的两份主要媒体,他发现中国呈现出二元的公众形象:既是带来蓬勃机遇的贸易合作伙伴,又是国际视野中充满争议的角色。

哥伦比亚与中国

哥伦比亚同时与中美两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外交关系。与中国的关系逐年升温的同时,美国始终是哥国最大的合作伙伴;2011年,哥伦比亚与美国签订了自由贸 易协定书。因此,哥国对中国的态度比委内瑞拉等政治倾向明确的国家更具代表性。

2000年,中国仅排在哥伦比亚出口对象的第35位和供应商第15位;至2010年,中国已成为哥伦比亚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十年间,中国对哥伦比亚的出口总额从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55亿美元。目前,中国大力投资哥伦比亚的汽车制造、电器和自然资源开发领域,而哥伦比亚期待中国能投资基础建设项目,例如天然气和石油管道,以及连接其太平洋和大西洋港口的铁路。

与此同时,哥伦比亚的中小型企业十分担心其产品在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面前丧失竞争力;例如,哥国东北部重要的鞋类制造产业已经在中国和巴西产品的输入下江河日下 ,纺织产业也深受打击。此外,哥伦比亚长期以来面临严重的人权问题,劳工、人权运动分子、记者以及非裔哥伦比亚族群的权益饱受侵害;在这一处境下,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价值观对哥伦比亚的公共领域正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研究对象

作者以右倾的《时代报》( El Tiempo )和左倾的《观察家报》( El Espectador )为主要研究对象。两份报纸总部皆位于哥国首都和最大城市波哥大。

其中,右倾的《时代报》代表哥伦比亚既得利益阶层,支持美国介入哥伦比亚对毒贩和游击队的作战,鼓吹哥伦比亚与美国达成的“华盛顿共识”,主张贸易自由化、私有 化和国家干预最小化。左翼的《观察家报》则怀疑自由市场政策,批判国内人权问题、劳工权益现状以及政治腐败。因致力于揭发违法活动、关注人权问题,《观察家报》 长期遭受来自毒贩和民间武装分子的多次攻击,其主编和多名记者都曾遭遇暗杀。

中国形象

由于《观察家报》的完整数据只从2008年起,因此作者主要抽取2008-2010年间的两份报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近年间,哥国对于中国的报道迅速攀升 ;尽管主流媒体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可能影响报道,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对两国的贸易关系和中国的发展模式皆抱有一定戒心。报道集中讨论中国为哥伦比亚带来的短期利益、长期影响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角色。其中,经济方面的报道占主流。两份媒体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兴趣并不大,它们更为关注的是全球性议题:左翼媒体更多报道人权相关议题,右翼媒体则更关注环境问题;二者都关心的是,究竟能否将中国视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质性研究表明,哥伦比亚两大报纸对于中国的报道呈现出乐观主义和除魅化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认为“哥伦比亚在三年内将成为中国通往拉丁美洲的门户”,一方面又指责 中国在哥的贸易都是山寨和假货;一方面垂涎于中国广大的市场(“十三亿消费者,每人每天吃一只鸡翼……”),一方面忧心于难以控制的走私品将毁掉本国的经济结构 (“两千万双鞋通过走私进入,每双仅卖20美分”);一方面惊叹中国取得的经济奇迹,另一方面也不忘提醒读者中国模式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保守主义的《时 代报》将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解读为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左翼的《观察家报》则强调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主导。

总体而言,两份报纸对中国的负面评论仍然多于正面描述:报道中持明确批判立场的占39%,而正面描述则占27%。具体来看,经济方面的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且 《观察家报》比《时代报》的批判意识更强,大多针对中国国内的劳工待遇提出质疑。《时代报》对于中国的政治力量和对环境议题的影响更为关注,特别是中国在减排问题上的态度;《观察家报》则更为关注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进程,措辞也更为严厉。

有趣的是,两份报纸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持正面态度,但并不建议与中国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对于美国和中国,它们同样警惕:一方面认为美国的所作所为与其所主张的民主和人权并非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对美国在人权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的指责仅仅是为自身开脱的借口。

中国与日本形象的比较

为了验证哥国媒体的这一双重态度究竟是针对中国还是针对所有短期内迅速崛起的国家,作者选取两份报纸在1980年代有关日本的报道以作对比。研究发现,哥国媒体 对1980年代迅速崛起的日本表现出两种态度:其一,将其视为美国及西方势力的同盟;其二,对其经济发展奇迹表示艳羡,并将其视为拉美和哥伦比亚的潜在贸易伙伴 。由于日本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哥国媒体对其并无警惕之意;相比之下,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中国与台湾的关系以及与拉美国家的军事合作则频频引发争议。

虽然1980年代的日本与2000年代的中国一样,很大程度上被哥国媒体视为拉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但总体而言,日本在哥国媒体中的形象要正面得多。例如,哥国媒体对于中国工作时间过长持批判态度,却对日本人努力工作、拼命加班的精神大加赞赏。考虑到日本与中国的劳工处境存在实际差异,日本制造业对哥国也并无冲击, 此外日本还为哥国大量提供经济、教育和技术支援,这一态度差异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认为,拉美与中国之间的关系绝不仅限于经济来往;中国模式的影响与拉美各国的地域身份认同、全球视野和未来发展路径息息相关。作者建议,下一步研究应考虑将中国和美国在拉美各国媒体中的形象加以对比,辅以调查拉美民众对两个国家的看法,以更准确地了解拉美公众对于中国模式的解读。

【参考文献】
Armony, A. C. (2012) A View from Afar: How Colombia Sees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 209:178-197. </br>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