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见书情(2012年3月-4月):中国的诡秘、困惑和悖论

2012-05-14 作者: 吴瑶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政见书情(2012年3月-4月):中国的诡秘、困惑和悖论

□“政见”观察员 吴瑶

2012年3月-4月间,有哪些与中国政治相关的著作被人们关注和讨论?我们为你精选了以下书情。

1、Tiger Head, Snake Tails: China Today, How It Got There and Where it Is Heading
By Jonathan Fenby </br>

近年来关于中国的书很多,作者们有的会预言未来中国的崩溃,也有人瞻望中国统治世界的时刻。另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还有出版的必要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因为现在尽管有大量出版物,却没有一本书能将不同要素联系起来,讲述完整的故事,呈现连贯的形象,来告诉读者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曾任《南华早报》主编的Jonathan Fenby就写了这样一本书。

他在此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成语“虎头蛇尾”是说一个人刚开始干劲十足,但最终草草收场。他用这个成语为新书命名还有一个意思,即一样事物乍看之下让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存在基础性问题。

中国有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超过了14亿的人口、在G20集团中的核心地位、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核武器和其他现代化的军事武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无条件地为贫困国家提供现金援助,换取消耗速度惊人的原材料……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正在稳步提高,而不会崩溃。

同时,由于内部问题和要素的复杂性,中国不会统治世界。这本引人入胜、思路清晰的书从作者多年的研究和一手经验出发,基于扎实的采访报道、观察、数据分析和内部观点进行写作,作者将当下中国无数的特质联系了起来。之前,人们很喜欢用二分法来分析中国—要么好,要么坏,要么称霸世界,要么在混乱中崩溃,而且最终都能归结到作者的偏见上。

对此,Jonathan Fenby认为,唯一明智的看法是,承认中国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权衡之后不可避免地得出一个“中庸”的结论。

2、China Into Its Second Rise: Myths, Puzzles, Paradoxes, and Challenge to Theory
By James C. Hsiung </br>

本书试图解密文明古国中国的复兴,将中国的发展与日本、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检视中国在现代化文明进程中的经济和社会变化。纽约大学教授熊玠(James C. Hsiung)把中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外交关系等结合起来,阐述了当下中国的诡秘、困惑和悖论。对于大部分西方政治理论(比如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解释中国再崛起的充分性,作者也提出了疑问。他试图直截了当的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崛起对现有的世界秩序是一个威胁吗?

这本书追溯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依据,将国家的传统和国外的影响联系起来,作者还想揭开独特中国模式的秘密,指出它并不遵循政治经济的固有思维。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不可思议地取得了稳定的快速增长。

书中加入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比如对713年到1820年中国第一次崛起以及之后国家的状况也有所提及。通过比较第二次崛起与先前的发展,作者重新解读了中国第一次崛起的模式,从新旧更替的世纪中吸取了教训,分析其对当下崛起和国家决策有什么影响。

本书采用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从文化、思想史、规范意识形态、社会科学的视角,更为可靠地呈现出当下中国的面貌。

3、Chinese and Indian Strategic Behavior: Growing Power and Alarm
By George J. Gilboy, Eric Heginbotham </br>

本书提供了对中国和印度国际战略行为的经验主义比较,对正在崛起的印度和中国的力量,以及美国在亚太的利益进行研究,填补了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作者从四个方面客观系统地评价了中印的战略行为,包括战略文化、外交和使用武力、军事现代化(包括军费开支、军事学术和武力现代化)、经济战略(包括国际贸易和能源竞争)等。

作者还阐述了民主及和平理论在中国和印度的战略行为中起到的作用。他围绕中印政策提出了一些最为紧要的问题:两国的国际行为是否有显著分歧?由于两国的政治体制不同,我们是否能判断两个国家对和平的国际行为的倾向性不同?是否意味着印度的全球利益会向发达的民主国家靠拢,而中国的利益会不可避免的背道而驰?

4、Making Capitalism in Rural China
By Michael Webber </br>

作者挖掘了中国发展中呈现的两面性,积极的一面是中国人更长寿、活得更健康,人们远离饥荒和灾难,得到更多舒适和安全感,也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再有战争,等等。但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发展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冒犯”,比如不能适应新鲜事物、被它绊住手脚的人。他认为发展给旧有的知识、风俗乃至社社会制度带来了威胁,因为过去的权力结构遭到了破坏。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极好的案例研究,来说明发展对弱势群体的含义,发展又是如何改变人与人相联系的社会模式,又是怎样波及整个环境的。通过仔细思考,作者辨析这些变化是否代表了资本主义和转型的出现,也在追问中国资本主义的确切本质是什么。

5、Is China Buying the World?
By Peter Nolan </br>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出口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FT发布的世界500强公司榜单中,中国占有29席。“中国崛起”的话题占据了全球媒体的版面,好些文章说中国正利用其强大的金融资源“购买世界”。

这个说法是否真实?抑或者这只是西方评论家们危言耸听?他们似乎不太愿意客观评价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作为研究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权威国际关系专家,剑桥大学教授Peter Nolan在这本书中窥探了媒体夸夸其辞背后的真实情形,他指出中国购买世界的说法只是神话。19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变革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集中程度。来自发达国家、牌子响、技术先进的大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显著增加,以中国最为明显。跨国公司占据了中国高科技产出的三分之二,以及高科技出口的百分之九十。外国企业已经深深扎根中国商业体系中,这给中国施加了压力,中国很难在没有外国公司限制的情况下改善自身的表现。

相反的,中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什么作为,换句话说,外国企业深入了中国,中国企业则没有。中国70多家顶尖公司都受到了政府保护,有的是国有企业,或者通过别的方式得到支持。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银行、金属、矿产、石油、电力、建筑、交通和通讯领域,他们是高科技产品的使用者,而不是生产者,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希望培育一批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在技术和品牌上领先世界,但它付出的努力并不成功,至于将来能否成功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作者用例证和论证提供了平衡的分析,并非空有其辞,本书为关于中国力量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必要的视角,还能为中西方之间的建设性对话作出一点贡献。

6、The Accidental Capitalist: A People’s Story of the New China
By Behzad Yaghmaian </br>

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发生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数百万中国人离乡背井来到大城市,寻找工作和新的发展机会。作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与工人和工厂老板交流,由此描绘了一个国家因快速发展经历而经历混乱的图景。

通过近距离的了解,作者看到了中国经济巨龙腾飞背后的希望、困境、胜利和悲剧等的真实面貌。他讲述了一系列在中国普遍出现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背后的个人处境,任何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人都能引起共鸣。一个怀揣“都市梦”立志当白领的农村女孩、承认剥削工人的工厂老板等人物,都写到了书中。

CNN国际记者Ivan Watson这样评价本书:它描绘出千百万形象模糊的外来工的肖像,因为有他们,中国的经济奇迹才有出现的可能。作者并没有陈列数据,而是讲述充满希望或令人心碎的故事,让读者们看到中国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发生的颠覆性变化。

7、All Eyes East: Lessons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Marketing to China’s Youth
By Mary Bergstrom

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最快和人口最多的中国对外国公司具有相当吸引力,他们涌进中国大陆,试图利用中国市场,拯救已经到达顶峰或者正在下滑的业绩。中国有5亿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将扮演稳定全球经济的角色,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更多地聚焦在这个强大的群体,也没有针对他们专门制定策略。

中国的年轻人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几乎与生俱来地身处消费前沿。他们背后有父母和祖父母,因此比外国同龄人更早地开始购买汽车、奢侈品和房产,如果这股力量积蓄下来,将大力助推中国成为各类消费品市场的龙头老大。

作者花了几年时间在中国做有关年轻人的研究,也帮助一些公司了解和制定针对年轻受众的策略。她讲述了许多故事,展现中国年轻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同时,她还解答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每十年甚至更少时间区分一代人的现象、亚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因性别比例失衡而出现的新秩序等。

作者从现象中得出对每个问题的理解,解释变革为何出现、如何出现,企业为掌控趋势都做了哪些事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她采访了进入中国市场几十年并获得成功的品牌的负责人,如百事、通用、李宁、麦当劳、匡威、智威汤逊、英特品牌等。她透过表面深入背后,介绍了她所认为的最佳范例和经验。作者与中国知名学者和记者进行访谈之后,完成了对这一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发人深思的分析。

8、The End of Cheap China: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ends that will Disrupt the World
By Shaun Rein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停留在生产廉价商品的阶段。但中国正在改变,中国人不仅制造iPhone,也会消费iPhone。过去商品价格低廉是由于廉价劳动力供过于求,如今这种状况正在消失。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的创始人Shaun Rein研究了中国转型,从制造商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都放大细看,然后总结出催生中国变革的八个趋势,也提出了这对美国式消费驱动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威胁。

Rein审视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变化,访谈对象范围从中国的亿万富翁、政府官员到外来工、性工作者。他也讲述了自己90年代以来在中国生活的个人体验。书中还包含了实在的经济数据。本书的每一章各自关注中国转型的一个方面,从快速发展的中国公司,到自信乐观的中国女性在政府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作者列出思考过后的关键经验与读者分享。

本书的几个问题如下:不断提高的人力成本和房价怎样使得生产廉价商品的制造商倒闭、搬迁或提升价值流(value stream);经济结构如何从出口到内销转变,居民收入的提高,为外国品牌打开中国消费市场创造了新机,而不仅仅是在华生产;中国消费怎样对全球商品市场产生压力,它有可能导致通胀和贸易摩擦;中国的经济转型如何终结美国人消费廉价商品的时代。

9、China and Coexistence: Beijing’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Liselotte Odgaard

作者通过中国外交实践分析了它的国家安全战略,她指出“和平共处”是中国战略思维当中的关键词,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它为中国影响国际体系提供了路径。

中国的“和平共处”原则强调绝对的尊重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作者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行动、与非国家政府组织如联合国交往的政策,旨在为中国赢得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它并不需要扩张军事力量或施加经济压力。

作者分析了早期苏联思想中和平共处的起源,后来中印如何发展这一思想,它对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吸引力。通过对19世纪和20世纪野心勃勃的国家进行比较,作者揭示了这一外交政策带来的收获,在南海问题、与俄罗斯和印度的边境纠纷中,这一政策扮演了什么角色,还有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态度,对伊朗、苏丹、缅甸问题的外交手段,中国处理台湾、西藏问题,中日关系等方面,也都有所涉及。

10、China Versus the West: The Global Power Shift of the 21st Century
By Ivan Tselichtchev

在这本书中,作者全面介绍了中国和西方间变化中的权力平衡,前者是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后者是老牌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读者可以从书中清晰地读到,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方面已经世界领先,又在哪些方面正在努力追赶西方,同时西方在哪些领域仍然保持优势,今后还会加强等,作者都一一给出分析。

与此同时,作者还讲述了全球经济和商业在一个全新“世界”中发展的故事,在这里,一切并不跟随西方的脚步,各国还必须制定新的政府政策和商业战略,才能适应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经济环境。作者从自己的分析框架来表明中国经济崛起之后,西方商业应对的各种选择。

本书深入独到地分析了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各种因素,作者认为这并不是全球危机,而是一场具有结构性问题的西方危机,这彻底改变了中西方权力平衡的局面,开始倒向中国。作者提出了若干用有力的论证,说明中国在结构和宏观经济方面已经大大强于西方国家,这也使得作者重新考虑资本的中国模式的本质和它的新定义。作者的观点新锐、可能会引起争议,不过他对中国问题、政治变革的前景和弱点是富于洞见的。

书本最后以评价中国在世界经济历史中的独特角色结尾,但这一观点并不新颖,结尾还提到了非西方主导的多极世界的本质、主要国家的地位等。作者认为从现在起,不会再有哪个国家能单独统治世界,因此巨变的中国对西方世界开放的新机会正在不断涌现。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