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还是“特洛伊木马”——台商的融入与认同

2012-10-09 作者: 马军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昭君出塞”还是“特洛伊木马”——台商的融入与认同

□“政见”观察员 马军

自两岸大规模交流以来,两岸的人员往来越来越多,大陆前往台湾的民众以观光客为主,而台湾则有数十万台商长期在大陆经商,若算上这些台商能够直接影响的家人,则共计两百余万,接近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此庞大数量的台商是否能够融入到大陆的生活状态,是大陆社会学界比较关注的话题,而这些台商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也能通过选票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台湾的政治局势,西进大陆的台商对台湾来说到底是“昭君出塞”还是“特洛伊木马”,这也引起了台湾政治学界的兴趣和关注。

在两岸认同上,存在着“单一认同台湾”“单一认同中国”“两者双重认同”三种不同的认同立场,而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三种不同的认同作为起点和终点会衍生出九种不同的认同改变的路径,这种认同的转变对台湾政坛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两岸“经济渐进、政治渐远”的相框之下,台商的认同变迁对台湾政治局势的演变有着很关键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2012年大选期间,在马蔡二人民调胶着之时,就有评论员指出台商的选票将左右这次选举。

对此问题,在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两岸三地的学者共同做了研究,观察长居住在大陆的台湾人士在长期的社会接触后,能否逐步的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以及到底是哪些因素能够影响融入上的差异。 研究者最后发现,“社会阶级”以及“身份认同”这两个因素最能够影响台湾人在大陆的社会融入。其中“社会阶级”因素影响台湾人生活层面的融入,而“身份认同”则对深层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层面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社会阶级的层面,研究者以台商在当地居住的社区房价为标准,用来测量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并且选择了大东莞和大上海地区居住一年以上的台湾人为研究对象。大东莞地区的台湾人是第一批进驻大陆的台商,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学历大多是中学或者专科学历。而大上海地区的台商进驻大陆的时间要晚于大东莞地区的台商,从事的大多是大中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或者服务业,学历以大学及以上为主。通过对这些台商的访谈和问卷,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社会阶级越高的台商,越能够在生活层面融入大陆的社会,朋友中大陆人就越多,也越喜欢将子女留在大陆读书。对此,研究者解释到,越高阶的台湾人,越容易在大陆享受到在台湾享受不到的生活水平,也就有更多的选择能力来安排自己家人的生活,能够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当地比较好的学校。这些人对大陆人的“我群”认同也相对强烈,对于与大陆人发展亲近私交的态度是开放的。

而身份认同的部分,则比社会阶级的部分要复杂,这要追溯到台湾内部的身份认同的差异。在台湾,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一般来说,民族认同指的是民众本身对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还是“两者皆是”的认知。而国家认同则要牵扯到“统独选择”的问题。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者相关,但是也并不完全重合。在台湾,民众对自己的民族认同都有大概的认知,而在国家认同的方面纯粹统派和纯粹独派都相对较少,大多数人都保持这中间的立场。

至于在大陆的台商,其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也显著相关: 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的台商,比只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台商更能够与当地人深交,原因是认为大陆人属于社会学上“我群”的定义,因此心态较为开放。而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者,一开始就把大陆人视为“他者”,接触就因此较少。此外,身份认同对大陆台商的退休规划也有深层的影响。台湾意识较强的台商,即便长时间在大陆生活,退休选择时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台湾,而对中华文化具有深厚情感的人,则更愿意继续留在大陆。

【参考文献】
“阶级差异”或“认同制约”?大陆台湾人当地融入的分析,林瑞华、胡伟星,耿曙,中国大陆研究,第54卷,第4期,2011年12月,P29-56。
“一中原则”与大陆台商国家认同之初探,卫民,联大学报,第八卷第一期,2011年6月,P25-49。
大陆台商的认同变迁:理论的归纳与推论,陈朝政,东亚研究,2005年1月,P227-274。 </br> </br>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