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政策调整路在何方?
中国民族政策调整路在何方?
#民族 #澳大利亚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应该基于以下两个出发点:既要保持民族的多样性,尊重各民族发展的权利;又要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和谐共处。当然,要同时兼顾到这两个方面,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们往往相互冲突。正因为此,民族问题非常复杂,经常成为一些国家国内政治生态变化的重要变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多民族国家当中相对而言较为成功,各民族间也保持着比较融洽的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民族政策与形势不相适应的一面也显现了出来,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这在一些民族聚居区表现尤为明显。今年9月初,笔者到新疆走访调研,就能感觉到新疆一些地区的民族对立情绪非常突出。
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的讨论趋于热烈,各种学术观点纷纷出现。一些主管民族事务的高级官员也以个人身份加入了讨论,更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政见》团队就以信息图的方式,第一次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关于民族政策的争论(参见 【读图识政治】:图解中国56个民族 )。近期,美国智库东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James Leibold的研究报告《中国的民族政策:改革不可避免?》(Ethnic Policy in China: Is Reform Inevitalbe?),分类梳理介绍了当前中国国内关于民族政策调整的主要观点,并试图预测未来中国民族政策制定的可能发展方向。
中国当前的民族政策以及负面影响
作者指出,中国现行民族政策根植于苏联。所谓“民族问题”,在苏联人看来就是如何与国家内的少数族裔打交道。但中国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中,对苏联的民族政策做了扬弃,并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中,中国的民族政策由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优惠政策三大支柱构成。在作者看来,除了在“大跃进”及“文革”等特殊时期,中国的民族政策执行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作者认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在民族政策上着力甚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负面效应凸显。一方面,国内少数民族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出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50%的贫困县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另一方面,也更为致命的是,近几年来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3·14”、“7·5”等事件,不仅严重恶化了当地安全稳定形势,损害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关系,对于民族政策也造成了强烈冲击。
关于民族政策调整方向的争论
当前关于民族政策调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类。
一是马戎的“去政治化”观点。即将“民族”回归到中国传统的“族群”概念,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出发,从文化的角度和层面来看待族群(民族)问题,而不是像欧洲那样把民族问题“政治化”。
另一类观点是胡鞍钢、胡联合的“第二代民族政策”理论。即削弱“族群意识”、“民族认同”,加大“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一体化”认同。作者特别指出,虽然中国左右派学者在其他问题上的分歧很大,但是对于民族政策亟待改变这个议题上,两派能形成一定共识。
报告中认为,虽然马戎、胡鞍钢等人的观点影响不小,但在学术圈毕竟还是“少数派”。目前,国内民族学界“守成派”的主流观点还是以“稳”为主,认为解决民族关系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好现行的民族政策。2012年上半年,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官方学术机构多次开会,批评“第二代民族政策”,重点突出现行民族政策的重要作用。郝时远是其中的代表,2012年初,他一连发布了四篇文章,指出“第二代民族政策”违反宪法规定的各民族“真正的平等”(参见 《中国民族识别的学术背景争论》 )。但同时,主流民族学界的一些学者,也有不少也认为现行民族政策的确有不甚合理,需要改变的部分。
“中国梦”蕴含着民族政策调整?
</br>
相对于民族学界的相对保守,一些官员在民族政策调整问题上主动发声。2012年2月,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朱维群在《学习时报》上刊文,指出要更加促进民族的交融、融合。他还特别提出,要将身份证上的民族一栏去掉。朱维群的这篇文章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并引起广泛讨论。去年底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的“中国梦”思想中,包也明确含着“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今年3月,他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梦是中国13亿人的梦”。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民族政策走向又引来一阵揣测。
作者认为,部分学者和高级官员都已经认识到,中国的民族政策确实到了应当调整的地步。但是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在短期内废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样的民族政策大调整并不现实。作者同时认为,在习近平时代,民族政策领域一些小的、但却显著的调整会出现。比如将民族一栏从第三代身份证上去掉、加大汉语教学力度、在户口本上更改民族更为容易等。
作者指出,要大幅改革中国民族政策,必然要涉及到修改宪法,这无疑又是对中国宪法权威乃至政权合法性的极大伤害。这的确是个两难的选择。但是从长远看,中国民族政策必须调整,但面临的困难和复杂还很多,需要一步一步的建立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地区不稳定现象高发的态势不可避免,中国政府应对此有预期和准备。
【参考文献】
James Leiboid: Ethnic Policy in China: Is Reform Inevitalbe? , East-West Center, Policy Study 68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