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推动改革,需要智慧和团结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 2013 年 11 月 9 日 在北京召开, 12 日闭幕。会前,高层频繁释放出明确信号,告诉中国民众和全世界,中国将启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总体性改革。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推动这场总体性改革?需要改革操盘者具有足够政治智慧,需要营造体制内外、精英与大众的团结。
所有人都清楚,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前两轮改革相比,本轮改革难度更大。这首先是因为,高层再三表示,这场改革将是总体性的,涉及面广,尤其是涉及前两轮改革未能涉及、而在过去几年构成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之障碍的硬骨头。还有一个更重大的问题增添了改革的难度,那就是,过去十几年来,利益格局相对固化,每种特权、每种行政审批权、每项管制权都有巨大利益,而改革可能涉及的人员、群体也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改革意味着利益的大规模再分配,可能引发既得利益者的巨大反弹。历史上,诸多改革即失败于此。
因此,即将展开的本轮总体性改革欲有所成就,就需要改革的设计者、操盘者具有足够政治智慧。改革者不仅需要改革之勇,更需要政治之智,如此才能成就为民之仁。孔子所说智、仁、勇三达德,在总体性改革过程中缺一不可,而智最为重要。
以在这方面,邓小平是典范,而有一些雄心勃勃的改革者则缺乏智慧。过去两轮改革,可以给人们不少启示。刚刚去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特别关心中国改革进程的科斯教授总结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是"边缘革命",也即,民众自发创新,地方政府默许,取得显著成功,中央政府水到渠成,予以承认。前些日子,媒体广泛议论某智囊机构的改革方案。然而,这种试图依据理论设计蓝自上而下全面推动改革的想法,成功的机会必然很小。并且,如此大张旗鼓,试图在所有重大领域中同时推进,必引发剧烈变动,包括种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弹。
所以,未来的改革蓝图虽然是总体性的,但改革的推进仍应当是零碎的,应当相机选择那些比较成熟的领域推动。所谓成熟,标准其实就是一个,地方试验已经证明,民众创新的制度是可行的。那就承认它,以政策、法律的方式在全国推广。如此推进改革,可控制改革的风险。已通过地方试验,故改革方案不只是好的,而且在实践中是可行的。相反,智囊机构提出的诸多方案看起来很美,却未必易于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地方试验已经构筑了改革的社会支持力量。
改革需要最广泛的支持。因此,本轮总体性改革欲有所推进,必须营造体制内外、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团结。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两轮改革之所以相对顺利地展开,就是因为体制内外精英尚有沟通渠道,而精英与大众之间还有共同话语和利益。过去十年来,最糟糕的变化就是体制内外沟通的渠道逐一关闭,双方处于相对隔阂的状态,而互不信任,几乎无法形成任何共识。官方的诸多举措,引起网络媒体的一片哄笑。另一方面,官、商、学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利益和地位分化日趋扩大,乃至于极化,这包括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阶层固化,以及双方心理上相互封闭。
从根本上说,改革的目的就是消解群体、阶层间隔阂。"国泰民安"常被人们当作国家的理想状态,这里的"泰"出自《周易》泰卦,它描述了国家的最佳状态:"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改革就是要追求这样的目标,体制内外没有隔阂,相互信赖,密切互动;精英照顾大众,大众承认精英的权威。
而化解体制内外、精英大众之间隔阂,也构成改革推进的条件。没有体制内外的沟通、对话、共谋国政,没有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团结,就不可能形成各项改革的理性共识。体制内、精英封闭起来进行改革,改革必然走样,改革很可能引发混乱。过去十年来的有些所谓改革,就是因为封闭,而走向背离市场化、法治化之路,激化社会矛盾。
在这方面,官方、精英需要承担更大责任。今日欲推动总体性改革,首先需要党政体系自上而下建立全新的政治风气,领导人、各级党政官员应以更为开放的胸襟,与社会各群体沟通,尤其是与这些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兴社会精英群体密切沟通,在互动过程中探寻改革的可行方案。应该说,目前体制内外精英接受的教育是类似的,完全有条件沟通。重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另一方面,基于精英共识的改革方案,必须时刻注意增进大众的权利和利益,起码要给民众以希望。如此改革才能获得民众支持。
即将展开的这一轮改革是令人期待的,但改革进程如何,取决于精英群体是否具有改革的政治智慧。
【
秋风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
2013 年 11 月 18 日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