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统”大选对经济景气的影响

2014-01-09 作者: 马军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台湾“总统”大选对经济景气的影响

taiwan1

每次台湾“总统”大选,候选人都会宣布自己的经济政策以获得选民的青睐。2008年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就曾向选民保证“633计划(经济成长率6%,失业率3%,人均收入3万美金)”和“股市破两万点”并获得胜选。后来,这些目标并未实现,这也让他在四年之后的2012年选举中颇受质疑。

由于需要向选民展现执政能力,历次“总统”大选都会对台湾岛内的经济景气产生不小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也能反作用于选举结果。“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博士生蔡昕俞通过对四次“总统大选”前后台湾经济景气变化的研究,发现了选举与经济成长之间的一些联系。

在以政党政治分野的选举中,政党会逐渐朝中间选民的偏好靠拢以争取多数选民的支持,现任者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执政优势操控经济,借以增加选民对现任者的信任度。此外,每个政党的支持者具有不同的属性,在经济表现上也会提出不同的政策。因此,在讨论因为选举周期而导致的经济政策、景气波动的关系时,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投机性政治景气循环”,二是“党派性政治景气循环”。

“投机性政治景气循环”认为现任执政者为求连任,会在选前迎合选民的需要,借由提升政绩、强化施政表现来获取选票。而“党派性政治景气循环”则强调各政党的意识形态不同,会以不同的政策使其政绩与支持者的属性或者意识形态相符。根据欧洲的经验,左翼政党与右翼政党在执政初期与末期会有不同的经济表现。

台湾自1996年第九届“总统”开放民选以来,经历了四次总统大选与两次政党轮替,提供了一个同时印证“投机性政治景气循环现象”与“党派性政治景气循环”的机会。蔡昕俞根据台湾四次大选前后的经济数据以及台湾政治、经济的特有情况,对台湾大选与经济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视。

经济成长指标方面,在国际上现有的的研究中,衡量经济景气的指标有GDP、GDP平减指数、银行利率、货币供给和能源的相对价格、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等。考虑到台湾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属性,研究者加入了资本形成、出口、贸易条件、每季股票流动性等。

而在政治方面,台湾也有着独特的情况:以政治-经济光谱来说,国民党的政治立场为中间偏右,而民进党则属于中间偏左。但是,通过粗略的观察来看,这种政治观点上的差异并没有转化为选举议题,国、民两党的政治差异并不体现在经济的左右之争,而是聚焦在统独议题上。虽然2000年后经济平等、反贪腐、阶级投票等社会经济层面的议题开始涌现,但国家认同议题在国民党与民进党台湾两大政党地位的确立下仍是主流。

研究者定义每一个投票日的当季视为最后一季,往前推算4年共16季作为一个政治循环,把上述经济指数与政治选举变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两条结论。

首先,台湾“总统”大选的选举周期里较能够观察到投机性政治景气循环对经济实质面的影响。经济成长率在选前两个季度会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4陈水扁寻求连任和2012马英九寻求连任的两次大选中,经济波动的幅度最大。即便以股票市场流动性对于经济成长的预测能力来控制选举行情的影响,还是能够从经济层面观察到执政者的投机性政策在选前的效果。

另一方面,党派性政治景气循环的影响效果则不明显,政党轮替前后,两党的经济表现并没有巨大差异。研究者预期:若台湾的政治分歧能够由现在国家认同的单一议题转往社会经济层面等多议题导向,或许能借由政党竞争增加台湾总统大选政党轮替的机会,更能够在经济实质面观察得到岛内主要政党在施政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 蔡昕俞(2013).台湾总统大选与经济成长的政治景气循环. 台湾民主季刊,10 (1),1—34.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