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的意图与顾虑
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的意图与顾虑
近年来,中国积极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以推进贸易自由化。2002年,中国与东盟(ASEAN)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ACFTA)。随后,又分别与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士等发达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中国正在与挪威、韩国等国进行贸易协定谈判,并着手启动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磋商。
阿肯色大学政治学教授Ka Zeng认为,中国希望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来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扩大海外市场,获得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同时避免被排除在贸易自由化的大门之外。而且,北京希望自由贸易协定能够为贸易外交提供新的沟通渠道,并通过贸易自由化调节国内市场化的进程。
作者提出,中国在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积极行动是基于战略、经济和竞争因素驱动等三种原因。其一,中国希望通过双边谈判提高自身影响力,以制衡日本和美国,并意在争夺地区领导权。其二,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帮助中国提高贸易总量、改善与贸易伙伴间的摩擦以及带动国内经济的产业升级。其三,受到日本、韩国等邻国的刺激,中国追求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被认为是在未来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抢先占据有利地位。
不过,中国在推进自由贸易协定方面一直有着务实的考量。首先,不同贸易协定所覆盖的范围和形式存在很大差异。与香港和澳门签署的CEPA条款全面而具体,而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协议则相当模糊。其次,中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贸易协定。从发展中国家入手,然后再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同时,中国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履行的义务较少,排除了很多敏感问题,诸如知识产权保护、争议仲裁机制、环境及劳工条款等,所以相对质量不高。所以,作者认为,中国是在利用自由贸易协定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
研究进一步表明,虽然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协商(如WTO、APEC)但是目前影响力有限,所以中国领导层希望建立有利于自身的双边贸易框架来更好地实现本国利益。另外,中国领导层希望通过贸易谈判寻求其他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例如,新西兰在贸易谈判中同意放弃中国“入世”时附加的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歧视性条款,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发达国家。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的考虑,国内政治因素同样影响了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当时国内对于加入WTO的政治博弈不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涉及的参与者较少,也没有了“入世”后的政治象征意义,所以决策者更倾向于满足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集团的需求以减小改革成本。
在“入世”后,国内农产品价格在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下不断走低,农民收入也随之下降。这使得农产品成为贸易谈判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国不肯向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大幅开放农产品进口,也证明了中国领导层担心过快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在服务业领域,诸如电信、交通运输、金融等国有企业主导的关键行业的开放,也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这也限制了中国所签署的贸易协定的范围和深度。
作者认为,贸易谈判的机构安排也使得其更容易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商务部是负责贸易谈判的主要部门,但是其需要与代表各行业利益的政府其他部门不断博弈。贸易、投资及产业政策的权力分散极大地限制了商务部在谈判中的决策权,也使商务部很难说服其他部门。
参考文献
- Zeng, K. (2010). Multilateral versus Bilateral and Regional Trade Liberalization: explaining China’s pursuit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 (66), 635–652.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