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为何重视“学习”?

2014-02-07 作者: 刘岩川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共为何重视“学习”?

dz

中国共产党提出“学习型政党”口号后,外界普遍认为其在吸收西方管理学中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即让员工不断投入学习中,使各岗位都能实现更高的效率与价值。然而,台湾学者蔡文轩和Nicola Dean经过研究发现,中国政治生态中的“学习”一说带有深刻的本土烙印:它上承毛泽东对思想统一的追求,下接当代执政党亟需适应新环境的现实。

“学习”是中国政治语境中的常客。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曾大举学习苏联模式,而1990年代又开始研习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在苏东剧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不厌其烦地研究苏联崩溃的原因,以求避免重蹈老大哥的覆辙。

不过,中国政坛中的“学习”不单纯意味着掌握新技能、新知识,而是屡屡扮演思想的大熔炉。两位研究者注意到,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了让自己的理念深入全党人心,宣称党应变成一所“无期大学”,并为此构建了一套学习机制。整风期间,延安更是出现了地位在政治局以上、毛泽东以下的“总学习委员会”。一旦党内出现分歧,延安就会发动以阅读和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此期间,毛泽东对阅读内容的评语和解读由专人记录并在党内印刷发行。

文革期间,“学习”与对肉体和灵魂的折磨混杂到一起。“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和“五七干校”中曾有成千上万人以军事化劳动的形式接受“再教育”。

改革开放之后,党内“学习”的内容大有改观。为了协调高层对改革的引导,政治局层面的“学习”越来越多地涉足经济和法制。对于省部级官员,党校为他们提供话题逐渐丰富的短期学习体验。人大常委会和政协也先后设立了自身的学习讲座机制。

2002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实现了空前的制度化。据二位研究者统计,2002年至2011年间,中南海怀仁堂每隔数月都会举办讲座。先由中央办公厅配合中央政策研究室拟定话题的范围,而后具体议题由总书记拍板。议题一旦确定,与其对口的部门便开始联系主讲人和组织排练。论坛形成的文件由中央书记处下发到各级党委,由党委一把手领导各地方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主讲人对讲座的内容并无十足的掌握,而是要接受高层对内容、乃至语速和语调的全权调试。例如,一场法治专题讲座被赋予传播“和谐社会”观念的任务。讲者因此提出:不鼓励群众为小纠纷动用法律武器,因为这种做法既有悖于中国文化的和谐传统,又容易滋生西方式的权利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由中央书记处下发到各级党委的学习文件,也就不再是主讲人自身的观点,而是最高层自身的政治意图。两位研究者由此认为,党内“学习”是毛泽东时期追求思想统一的延续。

当然,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开放前相去甚远。通过学习提升执政能力,也是执政党适应新环境、巩固自身稳定性和合法性的本能反应。除此之外,在已经走出毛泽东时期的中国,任何政治领袖都不再享有绝对的权威。在统一思想越发不易的背景下,“学习”顺理成章地再次扮演“熔炉”的角色。

参考文献

  • Tsai, W. H., & Dean, N. (2013). The CCP’s Learning System: Thought Unification and Regime Adaptation. China Journal, 69 , 87–107.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