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美“婚姻”的背后逻辑

2014-08-07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国与拉美“婚姻”的背后逻辑

本文已刊发于2014年8月6日出刊的 《青年参考》
Marriage B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片作者:刘建生
</img>

拉丁美洲最近频繁出现在中国新闻媒体的头条。中国为什么高调进入拉美?拉美能为中国崛起提供什么帮助?中国与拉美的“婚姻”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言,是一场“天作之合”吗?

哥伦比亚罗萨里奥大学学者 Ralf J. Leiteritz 的文章《中国与拉丁美洲:一场天作之合的婚姻?》就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从经济发展程度上看,拉美国家属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外交的重点。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政府一般有三大手段。

首先是经济手段,也就是利用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或援助提供方。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与中国关系紧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剂“灵丹妙药”。

其次是文化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大国地位的显著标志是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接受,因此中国设立各种海外文化教育机构,提供大量“外宣”经费。

最后是外交上的“魅力攻势”,包括不同层面的政治对话,外交团队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

通过上述手段,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升温。Leiteritz认为,中国正“回归”拉美——16世纪,中国与拉美就存在贸易往来;1949年后,中国输出革命的理念也影响到拉美。但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着重国内发展,开始在拉美“隐形”。

在Leiteritz看来,经济腾飞的中国如今回归拉美,主要动力来源自五个方面。

第一,拉美拥有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够成为中国未来潜在的资源供应地区。不过,拉美与非洲有明显不同。

中国政府向本国企业提供贷款,前往非洲开发基础设施,以换取自然资源开发权限,这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发展资源政治的典型方式。但拉美国家不愿意由企业掌控外国援助,也不可能允许中国企业大量雇佣中国劳动力开发拉美资源。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战略是:游说拉美国家,允许中国企业参股当地矿产。如五矿集团入股智利国家铜业,建立各占半数股份的合资企业,以便中国获得铜矿长期供应合同。

第二,拉美拥有超过6亿人口,是中国商品的潜在市场。从市场角度看,发达国家作为中国产品主要出口目的地的趋势已经在不断衰弱,各种反倾销政策及其他贸易壁垒都给中国出口造成问题。与此同时,拥有价格优势的中国产品开始在包括拉美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热销。

不过,这一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作为中国出口拉美产品主要目的地,墨西哥吸收了50%多的中国产品,但多是凭借北美自由贸易区优势,再加工后出口至美国和加拿大。

第三,拉美国家是中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潜在支持者。最近十几年来,中国一直呼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中国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等代表了冷战时代的旧秩序,中国等正在崛起的地区大国在这样的秩序中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因此,与巴西等拉美国家合作,建立新的国际对话机制对中国非常重要。

在选择盟友时,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并不考虑政治体制。这点在拉美格外适用。拉美地区政府包括极左、极右,以及社会民主政府等不同政府,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主张“双赢”的中国与拉美国家发展关系。中国的重点是建立经济联系、寻求共同利益,除了台湾问题,没有任何其他前提。

第四,台湾问题也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发展关系的重要因素。台湾眼下有22个“邦交国”,其中12个在拉美。中国正通过与拉美国家的关系维护“一个中国”原则。2007年,中国向哥斯达利亚提供3亿美元援助,并花费7400万美元帮助哥斯达黎加修建了新的国家足球场,当年,哥斯达黎加就终止了与台湾的官方联系。

最后,平衡美国在拉美的霸权也是中国发展与拉美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拉美成为美国“后院”已经200年了,尽管中国官方在不同场合表态不会挑战美国霸权,但中国在拉美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在美国看来,中国在拉美频频与相关国家和区域组织打交道不完全处于经济目的,而是满足中国长期利益的“一盘棋”。

不过,Leiteritz指出,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也不应过分夸大。一方面,中国在拉美的发言权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在拉美国家之间的各种冲突矛盾中,中国一般不持立场,试图“一碗水端平”,这也影响了中国在拉美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 Leiteritz, R. J. (2012).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A Marriage Made in Heaven? Colombia Internacional, (75), 49-81.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