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停滞”的若干可能
“长期停滞”的若干可能
经济不会像过去一样增长了吗?金融危机之后六年,世界经济仍然一团糟。欧洲深陷结构困局,日本提振经济的诸多举措难见效果,美国经济直到近期才略有复苏,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华丽逆袭”后也逐步“现出原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学家开始问一个老问题:我们是否陷入了长期停滞当中?
“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的说法最早来自美国经济学学会主席
阿尔文·汉森
(Alvin
Hansen)。在1939年的演讲中,他认为大萧条并不是暂时的经济下滑,而是人口增长减速、储蓄过剩、投资不足引发的永久性失业和经济停滞。两年前经济学家
劳伦斯·萨默斯
(Lawrence
H. Summers)重新提起这一说法,在美国经济学界引发了持续的讨论,也有一系列新的论文先后发表。 </br> </br>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
巴里·埃肯格林
(Barry
Eichengreen)近日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论文梳理了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并逐一分析了有可能引发长期停滞的四种潜在证据。 </br>
如何定义“长期停滞“呢?当然这并不只是经济增长率的问题。长期停滞的核心内涵是真实利率的永久性下降。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的投资需求不再能消化不断产生的储蓄,存得多,花得少。
从长期来看,有几种原因可能催生这种情况。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全球储蓄相比于过去显著增加了。比如,美联储前任主席
伯南克
的全球储蓄过剩的假说(Global Saving
Glut),就将全球经济失衡归因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储蓄过剩。由于这些国家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系统普遍不健全,所以预防性储蓄高于发达经济体。尽管如此,从更长的时间看,这些证据仍然存疑。按照各国GDP加权将储蓄加总之后,埃肯格林发现,在整个20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储蓄并未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br>
第二,投资品比过去整体更便宜了。即便投资规模不变,如果投资品价格降低,投资相比于储蓄的缺口也会增加。此前IMF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品的相对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有所下降,这被认为与科研投入占比增加、投资效率提升有关。将不同时期的投资品的质量差异考虑在内之后,这一趋势也仍然明显。但是埃肯格林认为,即便如此,仍然不足以排除未来投资相对价格逆势增长的可能。
第三,人口下降导致投资需求永久减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这一趋势:人口增速放缓,劳动力供给减少,投资也相应减少。但这一思考的潜在问题是,从长期看,人口减少,储蓄也会减少。埃肯格林自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项研究表明,投资减少和储蓄减少的效应应该差不多可以抵消,而且没有太多证据可以表明人口增长和真实利率相关。
第四,这个时代的投资机会变匮乏了。这一点自然不符合许多人的直觉,因此也更有争议。有经济学家发现美国的投资回报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在不断降低。他们由此判断,相比于19世纪早期的蒸汽机和铁路、19世纪晚期的电子、化工、石油、内燃机,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只让少数行业受益。埃肯格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有的技术创新虽然适用范围有限,短期对生产力提升贡献较小,但是如果与其普及相匹配的变革范围很广,或许在长期会带来同样大的回报。的确,人们可能不大会相信眼下的技术变革蕴藏的机会比过去少。
上述讨论的都是可能引发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但针对“长期停滞”是否真的存在,经济学界目前尚没有明确答案。事实上,“长期”有多长本身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针对目前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的状况,更主流的观点还是将其视作短期和中期的经济萧条,而长期的趋势则不大好判断了。
参考文献
- Eichengreen, B. (2015). Secular Stagnation: The Long View.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o. W20836.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