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令女性收入低于男性?
市场化改革令女性收入低于男性?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但改革对劳动市场的性别平等有何影响?里海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张玉萍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的韩怡梅(Emily Hannum)近期发表论文指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之后,女性与男性的收入差距不仅显著增大,而且这一日趋严重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已婚育女性身上。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1989-2009间的八次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覆盖八个省份188个县市的3800多个家庭。在个体层面,研究者以受访者的工资收入为主要因变量,同时纳入了受访者的婚育情况,并控制了性别、教育、年龄、是否拥有房产等因素。在社区层面,研究者用各省份非国有领域工作人数的比重,来衡量改革开放后劳动市场中国家权力的撤离程度,并控制了各县市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
过去的诸多研究表明,从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中国的男女工资收入差距较为稳定:女性工资保持在男性工资的八成左右。此项研究则发现,从1989到2009年的二十年间,不但女性工资始终比男性低,而且差距在近年来有所扩大。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女性收入依然占男性的80%左右。可是到2006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73%,2009年更下降至66%。
男性工资收入在这二十年间持续增长,且在近年来增长加快。相比之下,女性工资收入增长要缓慢得多。进一步分析表明,非国有领域工作人数比例越高的省份,工资收入的性别不平等就越严重,说明这一趋势可能与市场化改革有关。
那么,这一趋势对于单身、已婚和已育的受访者是否适用呢?将婚育情况纳入考量之后,研究者发现,单身女性的收入在近年来已经不低于男性,甚至有超过单身男性的迹象。日益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更大程度上是母亲们在承担。研究显示,非国有领域工作人数比例对于单身男性和已婚未育男性的工资收入并无显著影响,却与已婚已育男性收入呈显著正相关。类似地,这一变量仅与已婚已育的女性收入呈显著负相关,而对单身和未育女性并无显著影响。
这一研究表明,市场化经济改革有可能扩大了男女工资收入的不平等,且这一不平等主要由已婚育的女性承担。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非国有领域企业更倾向于将女性婚育成本纳入考量,结果酿成工资歧视。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市场化改革之后,养育子女的成本由社会重新转入家庭,其后果主要由母亲承担。研究数据进一步显示,将近85%的职业女性都已婚育,因此工资收入的不平等高悬在绝大部分中国女性头上,而且有日趋严重的迹象。这实在是令人忧心的现实。
参考文献
- Zhang, Y., & Hannum, E. (2015). Diverging fortunes: The evolution of gender wage gaps for singles, couples, and parents in China, 1989–2009.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1 (1), 15-55.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