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皮凯蒂错在哪里
梯若尔和皮凯蒂,两个法国人,前者是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后者是去年全球最出名的经济学者,他们或许并不能证明 21 世纪的经济学将是属于法国人的,但足够能证明 21 世纪的经济学将重新回归到对“市场力量及其后果”的反思和批判当中,而此种思潮本次的回归,或许从克鲁格曼在 2008 年获得诺奖时就已经拉开大幕了。
也正是克鲁格曼,盛赞皮凯蒂的著述是试图将经济增长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统一在一起的“统一场论”。可是,宏观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增长理论本身就千疮百孔——如果不是如此的话,世界上理应没有贫穷国家了。也因此,很难想象某个模型能够帮助人们同时理解财富增长和财富分配。
皮凯蒂的研究中做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这些数据显示出在资本回报率 r 高于经济增长率 g 的时期,最高收入组的人群所占有的财富比重也在增加。因此,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即 r 大于 g 成为了《 21 世纪资本论》一书的核心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资本的回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直至全部财富变成资本的收入。
可是, r 大于 g 与资本所有者的财富比重扩大之间的正向关系,或许只是一个趋势上的相似,甚至只是巧合,而并不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趋势上的相似在计量统计上是不能作为相互解释的依据的。比如有一个有名的“太阳黑子”理论,其理论来源是发现太阳黑子活跃时期与股票全面下跌的时期是同步的,因此可以用太阳黑子的活动解释股票市场的变动。可是,这样的理论并不能提供给人们科学知识,反而是把经济学变成了“巫术”。
而关于这一点,皮凯蒂本人也是承认的,他在《经济展望杂志》最近刚刚发表的论文( 2015 年第 1 期,第 73 页)中说道, r 大于 g 这个公式本身是“不能提供任何有关收入分配的信息的”。既然不能提供任何有关收入分配的信息,关于资本收入份额会越来越大的论断就已经失之根本了。
如果将一个国家的 GDP 按照收入法进行划分,即将一年生产的全部财富分成工人工资以及资本收入(包括利息、利润、地租)的话,资本收入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的充分条件是资本积累的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而并非是资本回报率本身的大小。
举个例子而言,假设一个工人的工资收入一年有 10 万元,工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样是 5% ,而一个资本所有者拥有 100 万元的资产,资产的年回报率是 10% ,这样在最初,两个人的年收入都是每年 10 万元。那么,假设资本所有者不消费,他把所有资产收入用于资本的积累,那么 30 年后,资本所有者的年资本收入将是工人年工资收入的 4 倍,这就是 r 大于 g 的逻辑。
可是,资本所有者只积累不消费的假设是错误的——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处理比皮凯蒂更准确。工人即使将其一年的全部收入都消费掉,第二年他仍然能够获得 10.5 万元的工资收入,可是资本所有者如果将其资本回报消费一半的话,第二年他就只能获得与工人工资一样的 10.5 万元。如果资本所有者像工人一样消费掉当年的新增收入,第二年资本的回报就低于了工资收入,即只能获得 10 万元回报。
前面的分析还没有考虑到资本本身会折旧——萨默斯对皮凯蒂的批评,以及资本的边际收益会递减——对皮凯蒂的普遍批评。而且,《 21 世纪资本论》一书中也同时表明了,在经济增长达到稳态的时候,资本存量相比于 GDP 是有极限的,它的大小取决于居民储蓄的比重,即资本的积累不会无限大于 GDP 。
抛开所有的这些分析不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部分人是可以购买股票、房产,也可以选择创业去到市场里获得利润,很难区分纯粹的资本所有者和纯粹的劳动所有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皮凯蒂所给出的经验数据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他所抛出的收入分配理论。
可是,在任何时代里,公众总是喜欢那些有关“不平等”的论断,因为比起任何其他的方式,期求通过再分配来获得更多收入总是“穷人们”最简单的想法。从马克思到皮凯蒂到未来的许多学者,对资本的批判不会终止,但我相信市场和资本终会为自己做出最有力的辩护。
[ 张林 天则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
2015-5-4
中评网首发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